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十九世纪末,在山东西部平原兴起一股"神拳"运动,他们通过烧香念咒等迷信仪式,宣称自己刀剑不入;从1898年开始,"神拳"改名为"义和拳"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蔓延到直隶、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他们所到之处一呼百应,大肆屠杀洋人焚烧教堂;列强纷纷要求清廷镇压"义和拳",后来又组成八国联军亲自加入战场;就在"义和拳"与清军、列强联军,在北方打得天昏地暗之时,东南地区却未有太大动静,义和团在东南地区"吃不开",这是何种原因呢?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在"义和拳"被安抚改名为"义和团",清廷对十一列强宣战之初,东南各地的总督就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声明无论北方形势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辖区内的人民与财产,将会受到条约保护;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虽有零星地区响应,但也被迅速剿灭,比起北方乱局,东南地区可谓是风平浪静。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义和团在东南地区难以掀起风浪,都依赖于东南有着强大的"神秘力量",即士绅集团;士绅集团是当地自发性的权威联盟,他们是地区稳定器,无论是公益慈善,还是仲裁纠纷、公共治理活动,皆依赖于士绅的主持;太平天国之乱后,士绅力量发展迅速,他们组织商会、维持治安,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实力与影响力;但是士绅集团大多都是集中于东南地区,北方士绅的力量则要薄弱的多;从1840年到1905年,清朝一半的进士都集中在东南地区,而义和团的发源地鲁西,举人的数量只占了山东省的十分之一,在茌平县甚至20多年没有出过一个举人。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当鲁西缺乏强有力的士绅集团治理,涣散的社会便滋生出了秘密宗教活动,义和团便是在此时落地生根;义和团在山东受到打击后,很快扩散到了北方直隶,但直隶也有大量士绅加入义和团运动,这似乎令人不解;事实上"庚子之变"之前,直隶地区的士绅力量十分有限,而且比起较早接触外来文化的东南地区,北方士绅有着强烈的仇教心理,因此他们很容易在义和团的冲击下,加入抗击洋人的队伍。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洋务运动以来,东南地区的士绅集团力量步步发展壮大,他们在本地文化的滋养下,对于外来事物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同时还保留着关爱社会的公共精神,是东南地区影响力巨大的理性力量;因此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纵使爆发过几宗"教案"燎原之火,在士绅集团的干预下也被迅速扑灭;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在慈禧发布谕旨,号召各地招抚团民对付列强之时,却受到了东南士绅的强烈抵制,他们无法接受团民在东南横行,反而自行组织起团练来保护地区安全;温州知府为了响应朝廷号召,曾欲招揽团民加入团练队伍,此举受到温州士绅的抗议,甚至有些士绅组起队伍闹到了衙门,对着知府拍案表达愤怒,最后温州知府不得不放弃了招团民的决定。

义和团在北方一呼百应,而在东南地区吃不开,只因当地有神秘力量

而且"东南互保"协议,并不只是由当地几大巡抚促成,其中最先是由东南士绅提出;例如张骞、陈三立等人作为士绅代表,频繁在洋人与督抚之间奔走商议,最终协调平衡了各方势力,实现了"东南互保";因此"东南互保"协议,乃是东南士绅的团结产物,也正是有了理性的士绅集团,在危急之下的东南地区,才组织起有效的应对措施,敢于抵制朝廷的压力,义和团的战火才没能烧东南各省。

【参考资料:《义和团运动》,《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