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禹州十三碗”作为河南禹州地道的农家菜肴,其典故可谓多矣,近期,小编专门从乡间挖掘出关于“禹州十三碗”的种种美好传说。原来,十三碗不但好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好的人生祝愿。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十三碗的来历和故事。

“禹州十三碗”有“头碗鸡”、“二碗鱼”、“三碗上个大肉皮”之说。这里的“头碗鸡”其实并不是真鸡,而是用上好的猪里脊肉做成的“假鸡”,因此也叫“排骨代鸡”。为什么会这样呢?

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传说在古代,禹州市西部有个员外的女儿爱上了邻村一个有志向的穷秀才,员外知道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囚禁在家里,不允许女儿走出家门半步。时间一长,员外的女儿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员外请了好多大夫为女儿看病也不凑效。

一天,员外夫妇正在发愁,一位路过的郎中来到家里,自称能看好员外女儿的病,这员外将信将疑,但为了宝贝女儿能早日康复,也只好一试。员外承诺:只要看好女儿的病,赏黄金十两。员外哪里知道,这原来是那个穷小子“请”来的“探子”,他口袋里装着那个穷小子的书信呢。

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那个“郎中”装模作样地为小姐诊治一番,偷偷把书信塞到小姐手中,然后拿出一包蜜丸,要小姐就水服下。“郎中”对员外说:“小姐得的是气滞淤塞之症,需顺气调理。”然后到客堂与员外喝茶聊天。

大约过了一刻钟功夫,员外女儿在屋内高喊:“我的病好了。”员外赶紧来到内室,见女儿满脸红光,过去的病态一扫不见,不觉暗暗称奇。原来,“郎中”给她服用的只是一般的蜜丸而已,真正的“药方”是穷小子那封信,上面写着:“丑时后门,救尔脱困!”

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当晚,员外的女儿就和那穷小子私奔了。过了不久,那穷小子托人来员外家送婚书,员外暴跳如雷,但也没有办法,妻子劝他:“听说那穷小子很有志气,没准将来能飞黄腾达呢,女大不由娘,我看这事就答应了吧。”员外只好默认。

虽然默认了,但员外还是不大放心,他要考考那穷小子。他对来人说:想娶我女儿可以,但迎娶那天一定要给宾客准备五十碗鸡肉,不能辱没了我这张老脸。五十碗鸡肉放现在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那是古代啊,好不容易养几只鸡还得靠它养活一家人呢。

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但这难不住穷小子,他让人把家里的大肥猪给杀了,然后把所有猪里脊带骨剁块,再裹上粉芡过油,这样猪里脊一下子多了不少。一装碗,足足装了60多碗。员外听说后责怪穷小子:“你这不是糊弄我吗?”穷小子作诗一首回应:“说鸡不是鸡,其实也是“脊”。同心造吉祥,比翼双双飞!”

员外一听,感觉这小子还有点能耐,不禁转怒为喜。他指着穷小子说:我把女儿托付给你,你可要好好善待,如若负我,定不饶恕!穷小子一听喜不自胜,连声承诺:“请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好好善待小姐,海枯石烂,永不负心。”

禹州十三碗,碗碗有故事,难怪文化气息这么浓!

后来,这穷小子还真考中了状元,而他“发明”的“排骨代鸡”也一代代流传下来,不但解决了过去农村待客的面子问题,也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再加上排骨代鸡的汤浓味美,这就成了“禹州十三碗”的第一道菜。以后小编会把每一碗的来历都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