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支娄迦谶,直译支谶,生活于2世纪中后期,西域月氏国人,传译大乘佛教经典的始祖。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流,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即安世高小乘佛教系和支娄迦谶大乘佛教系。支娄迦谶是继安世高之后,来到中原的又一佛经传译大师。他学识广博,尤精大乘佛教,才智敏锐,性情大度,遵守佛教戒律精严,以道行精勤著称于世。他遍读群经,牢加背诵,立志宣扬佛法。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大约公元167年(东汉永康元年),他从月氏游历传教到洛阳,到洛阳后定居下来,从事传教和译经工作。据晋道安《众经目录》(简称《经录》)记载,支娄迦戴在灵帝光和(178~183)、中平(184~189)之间,先后译出佛经共十四部二十七卷。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有三部:公元179年(东汉光和二年)译出《道行般若经》(又作《般若道行品经》)十卷和《般舟三昧经》两卷。公元185年(东汉中平二年)译出《首楞严经》(又作《首楞严般舟三昧经》)两卷。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道安经过考定,认为可能是支娄迦谶译出的佛经有:《阿阔世王经》两卷,《宝积经》(又作《摩尼宝经》)一卷,《问署经》一卷,《兜沙经》一卷,《阿阀佛国经》一卷,《内藏百宝经》两卷,《方等部古日遗日说般若经》一卷,《胡般泥酒经》一卷,《李本经》两卷。晋支敏度著《合首楞严记》又补道安遗缺《屯真陀所问如来三昧经》三卷。支娄迦谶所译佛经现存九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先由竺佛朔于汉灵帝时带到洛阳,译为汉文。但由于语言阻碍,传译乏人,因而译文与原本旨意多有违背。支娄迦谶对这两部经书极为熟悉,便为之口译,由河南雒阳(今河南偃师)孟福、张莲笔录。因而后称其为支 与竺佛朔合译。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支娄迦谶所译的佛经正好与安世高所译相反,几乎全属大乘佛经。在印度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一部分佛教徒中流行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集团——菩萨众,并陆续出现了诸多阐述其思想的经典,后人将其加以弘扬,遂形成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兴起后,便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乘”意为“乘载”或“道路”。大乘佛教重在“般若学”,“般若”即“智慧”,主要指“缘起性空”理论,即运用智慧悟解佛法,修身成佛,建立佛国净土,普度众生。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因此大乘佛教将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从而赋予了佛教丰富的社会和世俗内容,强化了其适应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能力。在道德观念上,大乘佛教把“慈悲悯人”作为出发点,把“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作为行为准则,把“普度众生”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大乘佛教的这些思想理论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道家学说极为类似,这对激发良知、导人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佛教便利用道家思想来传播佛教,以道学解佛学义旨。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这在支娄迦谶的译经中已略现端倪,如他把“波罗密多”译为“道行”,“如性”译为“本无”等。支娄迦谶对佛学的传译,还与西域月氏侨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支娄迦谶译经的年代,一批月氏人归籍汉朝,他们依照原来的习俗,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由于他们有宗教信仰的习惯,因而很容易接受支娄迦谦的传教。这批侨民中的支亮(字纪明)就随支娄迦谶受业,后再传支谦。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汉学基础,遂能发扬支娄迦谶的学风,从而形成一大派系——支译系。

大乘佛经汉译始祖支娄迦谶,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支娄迦谶翻译的佛经,由于有安世高倡译经之先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供借鉴,所以支娄迦谶的译文比较流畅,能切合原意。但由于多用音译,因而在专用名词和术语的翻译上颇多晦涩。晋支敏度评价支娄迦谶说:“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高僧传》云:“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道之士也。”译经之后,由于东汉末年战乱,支娄迦谶亦不知所终。支娄迦谶是把大乘佛学带到中国的第一人,使中国有了真正的佛学学说。魏晋以后,大乘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支娄迦谦的首创之功实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