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家都知道這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所寫,這句詩句呢也表述了范仲淹崇高的治國節操。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像

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卒於公元1052年,他是在去杭州赴任的路上病逝的,范仲淹是蘇州人死後卻葬在了洛陽,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老洛陽人常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其實是對這句話解讀的誤解)。難道範仲淹真的是因此選擇洛陽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嘛。聽起來似乎有點牽強。

帶著這些疑問,今年夏天的時候我有幸去拜謁了這位偉人。

范仲淹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仲淹墓位於今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約半公里處,距縣城17公里,離洛陽25公里,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複,氣聚風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洛陽城東南的范仲淹墓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墓前的石像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墓入口

原來,范仲淹雖然出身官宦家庭,但他對那個當官的父親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兩歲時,擔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分區司令員秘書)的父親範墉在任上病故,其母謝氏將範墉靈柩護送至蘇州並葬於範氏祖塋,之後就在附近的咒缽庵內守靈,但範氏家族對他們孤兒寡母不聞不問。無依無靠的謝氏迫於生計帶著范仲淹改嫁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山東人朱文翰。范仲淹是繼父撫養成人的。朱文翰後來轉任河南商丘,范仲淹也跟著繼父來到了商丘的應天書院上學。他一度改姓為朱,成年後才改回範姓。

范仲淹是一個大孝子。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謝氏百年之後的歸屬,一直是一個隱藏在他內心深處的難解之結。因為封建社會女人一旦改嫁,就無法葬入原配夫家的祖墳,而葬回孃家,則是被休婦女的待遇,低人一等。

1026年,范仲淹的母親謝夫人辭世。由於謝夫人已經改嫁了朱家,她自然無法進入蘇州范家祖墳,同時由於兒子已經復了範姓,也不能看做是朱家的兒媳。因此她既入不了范家祖塋,也進不了朱家祠堂。葬回河北正定老家,雖然是一種選擇,但則是一件非常沒有臉面的事情。范仲淹夫人的老家在河南商丘,無奈之下,范仲淹只好先把母親暫葬於商丘寧陵。

中國古代有守制的習俗。范仲淹在守制期間,曾應邀到登封嵩陽書院講學,從商丘到登封途經伊川,范仲淹拜謁了唐代名相姚崇的墳墓。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也有著在那個時代難以啟齒的相同煩惱,姚崇也是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姚崇官拜宰相後曾問過母親百年以後要不要與父親合葬一處,他的母親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後來姚崇就將他母親安葬在了伊川的萬安山下。姚崇死後也隨母歸葬於此。這給了范仲淹極大的啟發,於是1031年,范仲淹在母親去世5週年後,把母親的靈柩從應天府移葬至伊川的姚崇墓園附近。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母親的墓

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按道理,范仲淹既然已經認祖歸宗,復了範姓,那麼他完全可以歸葬蘇州范家祖墳,那裡葬有他的父親和同父兄弟等人。但是,范仲淹考慮到如果自己歸葬祖塋,母親的墓無疑就會成為一座無人祭掃的孤墳。鑑此,他生前留下遺言一定要葬於伊川萬安山與母為伴。因此,范仲淹病故後,他的靈柩由其子護送至伊川安葬。後來,范仲淹子孫一支均葬於此。此處除范仲淹和他母親外,還葬有他的四個兒子,一個侄子,八個孫子和三個曾孫,這裡成了范仲淹一支的範姓祖墳。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本人的墓


謎底就此揭曉了。原來范仲淹還有這麼一個曲折的故事。

在范仲淹墓裡啊,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那個千年石刻了。


洛陽的范仲淹墓(挨著唐代名相姚崇墓)

范仲淹墓的石刻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日期是致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330,元朝時期,其實還有一些更早起的石刻,因為手機內存不夠沒有拍下來,下次呢我會再過去一趟為大家拍攝一組視頻,順便呢也拍攝一下離范仲淹墓不到300米之處的唐代名相姚崇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