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允炆竟然如此的懦弱迂腐,朱棣稱帝的緣由又是什麼?

朱元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如此大刀闊斧地改革,不惜用大規模屠殺的清洗手段來控制政權,目的就是保證朱家王朝可以傳世萬代不衰。他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年、二十年先後三次把自己二十幾個兒子封為親王,並陸續派到全國各地。

對於這種情況,早在洪武九年,平遙縣訓導葉伯巨就上疏給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擔心未來親王會給皇帝造成威脅。朱元璋認為葉伯巨是在“離間骨肉”,要將他親手射殺。雖然葉伯巨僥倖沒被射殺,但還是被關入監獄而死。

歷史上的朱允炆竟然如此的懦弱迂腐,朱棣稱帝的緣由又是什麼?

不管怎樣,朱元璋實際認識到了天下能在馬上得之,卻不能在馬上治之的道理,所以開國的重典馭下應轉變為文治守成,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否則就和殘暴的元朝沒什麼分別了。在朱元璋的兒子當中,他最喜歡的是長子朱標,因他好讀書,秉性仁厚,在朱元璋眼中他更加適合當一個盛世君主。但事與願違,太子朱標因病早死,朱元璋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墳為太孫,以便繼承大業,而沒有選擇和自己性格類似的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太孫朱允墳即位,大赦天下,葬朱元璋於南京鐘山孝陵,諡為“高皇帝”,廟號“太祖”,改次年為“建文”元年。

建文帝和他父親的性格很像,年紀輕輕,讀了許多古書,但對國事卻茫然無知,一味地聽從自己的老師太常寺卿黃子澄。

黃子澄不壞,但是一個迂腐之人。漢朝時有過親王反叛的“七國之亂”,黃子澄認為明朝如此大肆分封,親王叛亂是遲早的事情,不如先下手為強,先行削藩。

從即位到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削除了周、湘、齊、代、岷五王的爵位,廢為庶民,其中湘王還畏罪自殺而死,剩下的都被囚禁在各地。燕王朱棣在五王獲罪後,一方面裝瘋賣傻以求可以減少朝廷的盯防,另一方面卻暗中訓練士兵。朝廷派張(bing)、謝貴去北平監視燕王,還向燕王索要一干官吏治罪,想進一步削弱燕王的力量。燕王一看自己的太平親王是做不成了,於是騙張、謝貴入賀自己病癒,在酒席上殺掉二人,佔領了北平全城,出兵攻下薊州、居庸關等地。隨後以殺黃子澄、齊泰,“清君側”為名統軍,稱為“靖難軍”(靖難,平定叛亂之意)。廢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由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建文帝聽得消息,任命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軍北上伐燕,與燕軍在溥(ha)淪河北岸大戰,不敵戰敗,退守真定城,燕王攻三日不下,於是撤走。黃子澄慌張不已,趕緊叫建文帝換帥,於是改派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代耿炳文。

歷史上的朱允炆竟然如此的懦弱迂腐,朱棣稱帝的緣由又是什麼?

耿炳文雖然已經年老,但身歷數十戰,經驗豐富,而李景隆雖是將門後代,卻是一個紈絝子弟,打仗還比不上耿炳文,而且非要徵調五十萬大軍才開始進攻北平,導致戰機貽誤。朱棣根據李景隆不善用兵的情況,置其於不顧,故意離開北平援救永平,又智取寧王朱權的護衛和兀良哈的朵顏三衛騎兵,而後繞回北平與城內守軍內外夾擊李景隆軍,李景隆大敗,真定城也丟了,只好退守德州。這時燕王請和,建文帝表面上罷免了黃子澄和齊泰。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又率軍與朱棣大戰於白溝河,又大敗,死傷十幾萬,損失一百多萬石糧草,丟了德州,再退濟南。燕軍乘勝圍攻,幸好山東參政鐵銘與守將盛庸堅守,守城三個月,並且還出城反擊,大敗燕軍。建文帝聽說勝利大為高興,升鐵銘為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不久又升為兵部尚書。拜盛庸為“平燕將軍”,全權指揮對付燕軍。

十二月盛庸大勝燕軍於東昌,斬朱棣第一勇將張玉。建文三年三月,盛庸大敗燕軍於保定夾河。朱棣親自斷後,當時只有十幾騎相隨,但盛庸不敢殺他,因為建文帝有旨,不能“使朕負殺叔父之名”,於是眼睜睜看著朱棣逃走了。一個是如此婦人之仁的皇帝,一個是把一句話當了真的臣子,想不敗都難。

燕王朱棣只剩永平、保定、北平三城,軍事日益困頓,深感勝利渺茫,本無意進軍南京,奪什麼皇位,只想割據北方,先穩住陣腳再說。如此關鍵時刻,偏偏出來了一個宦官,他被建文帝治罪,於是逃往北平密報南京守備空虛,勸朱棣抓緊機會直搗黃龍。朱棣於是決定不與盛庸糾纏,直接攻打南京。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大舉揮師南下,奔襲千里,直取徐州。次年五月,強渡淮河,擊敗盛庸守軍,攻下揚州、高郵、通州等江北重鎮。建文帝不得已議和,但被拒絕。六月一日,盛庸與燕軍戰於蒲子口,又敗,改守長江。燕軍自瓜州渡江,此時江南守軍已無力再戰,戰線很快崩潰,李景隆開門迎降,朱允墳看事已至此,放火燒了皇宮,留下一幫臣子遭了殃,自己卻不知所終。

歷史上的朱允炆竟然如此的懦弱迂腐,朱棣稱帝的緣由又是什麼?

建文帝去向之謎

建文帝一把火焚燒了皇宮,但是朱糠隨後派人搜其屍體,卻怎麼也沒找到。民間堅信建文帝並沒有死。據說,建文帝在危急時打開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匣,裡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煤(和尚證明文件)、一件袈裟(和尚衣服)和碎銀幣若干(逃亡時零用),從皇宮水門逃出,剃髮為僧,浪跡江湖30餘年,再也沒有下落。另有人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據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總之,建文帝的生死及去向,成了明朝第一大疑案。

為何“七國之亂”被成功鎮壓,朱允卻“削藩”失敗?

第一,在時代背景上,“七王之亂”之時正是漢代“文景之治”的盛世,並且有周亞夫這樣的傑出將領。朱允墳“削藩”卻是開國之初,藩王權力比漢代時候還大,不會乖乖就範。

第二,雖然漢景帝和建文帝都想做守成之君,但前者心思縝密、殺伐決斷,後者卻柔弱遷腐、束手束腳,不敢果斷殺伐燕王。

第三,對比綜合實力,雖然漢吳王劉漯實力比明燕王朱棣強,但劉濞的才能卻在朱棣之下,導致用兵的策略大不相同。劉濞就沒有魄力直取國都長安,所以力量被中央慢慢耗盡。朱棣明顯果斷了許多,心狠手辣處也像一個帝王的行事作風。如此一看,建文帝失敗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