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從古代希臘以來,西方社會就喜歡用動物故事來影射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經驗,我們熟悉的《伊索寓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實際上,早在《伊索寓言》出現之前,作為動物寓言的形式最早出現的作品《列那狐的故事》,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只不過當時是流傳的是一些零散的相關故事。

大約在1175年前後,著名的中世紀詩人比埃爾•德•聖克盧把這些民間的故事詩做了收集、整理和改編,頭兩段問世以後,曾經受到熱烈的歡迎。後來又有作家繼續進行整理,經過一二百年的不斷努力,最後形成了現在的《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各個階層複雜關係的寫照

《列那狐的故事》出現的那段時間,正值西歐中世紀的11—12世紀前後,社會發展處於鼎盛期,信仰維繫方式也達到了頂點,人們認為活著的時候要禁慾,要吃苦,這樣死後靈魂才能升入天國。但隨即人們便出現了懷疑心理,基督教徒們紛紛開始懷疑上帝。對他們來說,上帝確確實實是存在著的,但是上帝究竟是什麼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宗教學者阿伯拉爾和阿奎納等人開始不斷進行探索,並總結出了不同於奧古斯丁的闡釋,強調人們應該在“理解中信仰”。也恰恰在這一時期,《列那狐的故事》出現了,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想要過得幸福,就要把握當下,及時行樂。

但是作為普通市民階層,想要獲得利益,攫取食物,就得像列那狐那樣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和弱肉強食的爭奪,因此他們必須通過一些手段和計謀來達到目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換句話說,無論是宗教文化還是世俗文化,都是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物,也是歷史發展所必然出現的結果。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列那狐傳奇》是一部動物故事集。主人公狐狸列那象徵新興的市民階層,猛獸象徵封建勢力。列那與狼、獅子、熊的鬥爭,反映了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它捉弄獅王、殺害大臣,幾乎無法無天。列那戰勝猛獸們取得勝利,靠的是它的聰明機智、左右逢源。

對於比自己強大許多的獵人、獅王、公狼、大熊,並沒有害怕得一味忍讓,而是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它們周旋:他把代表貴族勢力的狼玩弄於鼓掌之中,總是設計捉弄它,讓他吃盡了苦頭。比如他為了吃到鰻魚而答應剃髮受戒,卻被列那一盆開水澆下去燙禿了頭。

為了吃到更多鮮美的鰻魚,狼很快就把開水淋燙的疼痛拋在腦後,聽從列那的誘導,大晚上的蹲在河面的冰窟窿旁邊,把鐵桶拴在尾巴上釣魚。天亮後,被結結實實的凍在冰面上,陷入了獵人和獵狗的圍捕。最後,儘管狼得以僥倖逃脫,但卻被獵人打爛了屁股,漂亮的尾巴也斷了。而此刻,列那早就回到溫暖的家中做美夢去了。

蠢笨的狼接二連三地遭到列那的愚弄之後,終於幡然醒悟了,他向獅子國王告狀。獅子國王本想息事寧人,但控告列那的人又豈止狼一個?無奈之下,他不得不傳列那到庭受審。

這就引發了精彩紛呈的《獅王的判決》。

審判的過程中,列那先是花言巧語地為自己辯護,博得了國王和王后的同情,但隨即在與狼的決鬥中敗下陣來,這是事關勝負的決鬥,失敗的列那被判有罪,即將被處以絞刑,千鈞一髮之際,列那憑藉智慧力挽狂瀾,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不但取得了獅王的信任,還得到了獅王的恩寵。

這些以弱勝強的故事表現了市民階層對封建貴族的蔑視,讚揚了列那的勇敢機智,但同時,列那又經常欺侮雞、兔、鳥、貓、蝸牛等弱小動物。吞吃母雞,假裝向鵝懺悔,卻又吃了鵝。它以欺騙和詐取的方式,或以諂媚的手段,或乘人不備,或躺下裝死,許多小動物成了他的腹中之物。

比如,列那以欺騙的手段,殘忍地吃掉了麻雀的兩個孩子,傷心欲絕的麻雀在警犬的幫助下懲治了列那,若不是列那裝死,恐怕難逃此劫。

列那兇殘的一面正是市民階層所具有的特點,即隨著工商業城市的發展,商人特有的品性——剝削下層勞動人民。

整篇故事集中,動物王國裡各個階層的動物的複雜關係和矛盾鬥爭,也正形象地展現了一個充滿黑暗、掠奪、弱肉強食的封建社會世界。所以,《列那狐傳奇》有較強的現實性,是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各個階層複雜關係和昏暗天地的寫照。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打破“思想即罪惡”的觀念,強調“智者生存”的法則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列那狐系列寓言就在中國流傳開來。

1926年,著名文學家鄭振鐸在英文版的基礎上翻譯出中文版的《列那狐的歷史》;1929年,蔣學楷又從法文本譯出《狐狸的故事》;1983年,翻譯家錢春綺以詩歌體翻譯的《列那狐》出版,書名改為《萊涅克狐》;2020年,大星文化重新再版了鄭振鐸的譯本,改名為《列那狐的故事》。

無論經歷了多少次演繹和闡釋,這部有著深刻寓意的成人寓言都在闡述這樣一個事實:成人世界的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法則,其實更多地體現在“智者生存”上。如果沒有智慧,勢必會被社會所淘汰。

正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都願意給自己的孩子讀《列那狐的故事》,為的是讓孩子從列那狐身上感受到人生的複雜和社會的殘酷。

在這部作品中,包括智慧乃至狡猾在內的個人的才智,受到了突出的推崇和讚美。在中世紀,尊崇的是人對上帝的虔敬意識,崇尚“思想即罪惡”的觀念。按基督教教義的說法,由於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的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了知善惡、能思考的罪。所以,思考變成了人的重大罪過。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但在12世紀產生的列那狐的故事中,卻把個人的聰明才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加以肯定和尊崇。例如,有一篇故事講到,狼一家人剛美美地吃了一頓羊肉,就聽到餓了兩天的列那狐來敲門。列那狐不僅騙走了狼偷偷藏起來的羊腿,而且還把狼奚落了一番。這樣,作品一開始就用讚美的語氣,為列那狐的行為定下了肯定的基調。

接下來又講到,一天,寒風刺骨,列那家裡斷糧了,他只好出去碰碰運氣。出門不久,列那就看到一個拉著魚的馬車走了過來。它立刻跑到馬車前面去裝死,趕車人過來一看是死狐狸,皮毛又很好,於是便把它放在車上。狐狸立刻吃飽了肚子,然後又拿了一些魚,機智地跑掉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列那正是靠自己的機智吃到東西,獲得了生存的權利。

還有一次,列那把小母雞吃掉了,被公雞告到獅王那裡。獅王大怒,派狗熊去逮捕列那。列那利用狗熊貪吃的弱點,告訴狗熊可以去吃蜂蜜。狗熊立刻忘記了自己的職責,跟著列那去了一個伐木場。列那狐指著一棵裂有大口子的橡樹對狗熊說,這個洞裡貯藏的蜂蜜最多,夥計,別怕,把腦袋伸進去才能吃到底下的蜂蜜!誰知狗熊把頭伸到裂口中間,被夾住了腦袋。列那狐不僅躲過了一場懲罰,而且還報復了自己的敵人。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之所以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過上美好的生活,就在於人有思想,有智慧。人的強大,不在於有沒有權勢地位,更不在於體質有多強,力氣有多大。關鍵在一個人的智慧是否強大。

用列那的話說就是:只有憑本事贏來的,才能算是屬於自己的。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計謀的尺度和人性的弱點都值得警惕

除了強調智慧的運用,《列那狐的故事》也提出了一道思考題:人的才智在什麼基礎上運用才是合理的?

列那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計謀,不僅懲罰了惡人,同時也欺負了老實人。而那些被列那欺負的動物們,也在想方設法捉弄和企圖吃掉其他的動物。換句話說,在這片森林中,呈現的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那麼,既然都是為了生存,為什麼讀者會更喜歡列那,而不贊同其他動物的做法呢?根本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什麼基礎上運用才是合理的新尺度。

《列那狐的故事》對聰明才智和計謀的合理運用提出了兩條標準,分別是:只有為了生存而使用聰明才智才是合理的;在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險的時候使用計謀才是合理的。列那狐不斷地捉弄各種各樣的動物而能夠獲得人們同情的時候,都是在兩種特定的形勢下進行的:一個就是它和它的家裡人快要餓死了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自己遇到危險的時候。


《列那狐的故事》:來自中世紀的生存智慧


有一次,列那跑到一個城堡去看望表兄,不巧正趕上城堡的主人在打獵,列那陷入獵人的重圍,生命危在旦夕。列那跑進城堡,發現城堡裡掛著九隻狐狸皮,列那急中生智,藏在其中。列那就在城堡裡住了下來,吃夠了喝夠了,在逃跑時還不忘偷走一隻雞。這個故事其實就在告訴人們,當一個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使用計謀是絕對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

那麼,人的機智和計謀的運用在什麼情況下是不合理的呢?答案是:如果不是為了生存,為了避險,而是因為貪婪,或因為本性殘暴而使用計謀,就是不合理的,就要受到懲罰。

列那曾經多次使用計謀損害他者,比如吃掉母雞和小白兔,陷害老實的綿羊等,就是因為它的貪婪和殘忍的本性在起支配作用。讀到這些故事時,人們就會覺得列那是個陰險狡詐的形象,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

此外,作品還探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犯錯誤?作品通過一個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人犯錯誤的根本原因在於其自身的弱點:貪婪、虛榮和輕信。

比如狼和狗熊之所以總會受到列那的捉弄,就是因為它們太貪婪,在判決時,列那之所以最後能夠逃脫死刑,也是利用了獅王和王后的貪財心理。當時,列那被判處絞刑,當繩索套在列那的脖子上時,列那聲稱自己有一大筆遺產,果然鉤起了獅王的貪慾,不僅自己逃過一劫,而且還借獅王之手,報復了死對頭狗熊和狼。

而公雞之所以吃虧,則是因為虛榮和輕信。當母雞預感到危險就在面前的時候,公雞依舊自以為是。列那第一次撲食公雞失敗後,開始向它大灌迷魂湯,讚美它的歌喉美妙,這竟然使公雞感覺到從來沒有過的滿足。結果,就在公雞閉起眼睛,開始生平最精彩的演唱時,列那狐趁機一撲,把公雞一口叼走了。儘管它後來死裡逃生,但付出的卻是整個家族成員多個死傷的沉重代價。

在《列那狐的故事》中,體現的是一種完全膠著於現實的生活,它反映了中世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品雖然寫的是一群動物的故事,但是這些發生在動物身上的事件又無一不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