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昨天,朋友哭哭啼啼的抱怨,說她和女兒吵架了,女兒越來越不聽話,每次自己都強壓怒火講道理,結果她越講女兒越不願意聽,昨晚還去姥姥家沒回來。我趕忙問怎麼回事。

原來昨天她女兒文文打電話過來說:“媽媽我想下午和同學去公園玩一玩,我們都約好了。”

朋友一口拒絕了女兒的要求:“你都高三了,現在學習這麼緊張,怎麼還能去玩呢?那多浪費時間呀!有這時間還不如多做兩道數學題,等你考上好學校了,讓你玩個夠。”

文文並不“買賬”:“我們都約好了,就玩2小時,不會耽誤學習的。”

朋友仍然堅持:“2小時也不能浪費,你想,如果你現在玩了,到時候考不上好學校,別人都考得比你好,到那時人家誰還會理你呀......”沒等朋友說完,她女兒就生氣的說:“煩死了,一天到晚就知道講道理!”掛了電話,而且晚上還沒回家。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能力不夠,某件事情沒做好,家長就說:“你對自己沒信心,怎麼能做好呢?”

孩子在家裡不出門,家長會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你應該鍛鍊身體,這樣總是呆在家裡不行的。”

爸媽們費盡口舌的大道理,真的能收到預料之中的效果嗎?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一、什麼是講道理

講道理就是爸爸媽媽不停的用自己認為對的觀念來全力說服孩子,希望孩子按他們的要求這樣做、那樣做。而實際上,我們的“講道理”對孩子來說,就感覺是無休止的嘮叨和噪音。

很多人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給孩子講道理就像是對牛彈琴,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聰明的爸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因為想要毀掉一個孩子,那就不停地給他講道理就夠了。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二、講道理的危害:

1、孩子關閉和家長交流的通道:任何事情都不願意和父母溝通,這也是現在有很多孩子在出事後,父母想不通,本來可以告訴父母就能幫助解決的問題,孩子寧願自己出事,也不願告訴父母,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父母的嘮叨和講道理,使他們厭煩,阻塞了孩子跟父母的溝通之路。

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孩子不願把歡樂和痛苦告訴父母,不願意與父母開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2、嘮叨和講道理讓孩子崩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孫儷曾在微博中分享道: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研究表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調動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這樣比強行灌輸道理有效得多。

前段時間義無反顧跳下大橋的17歲男孩,讓我們心痛無比。和同學吵架、被學校批評,他已經很懊惱了,而媽媽無休無止的說教,最終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崩潰,留給媽媽的只有無盡的後悔和自責。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3、孩子故意和父母對著幹,甚至走上歧途:

喜歡說教的父母像個監工,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反感。面對嘮叨的家長,孩子自動開啟屏蔽模式。

有人在學校裡做過“你如何看待嘮叨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孩子們是這樣寫的:

“我媽一嘮叨,我就拿著書去蹲廁所。”

“她一叨叨,我就煩,就想頂嘴吵架。”

“我媽簡直是個事兒媽,我都替她累得慌,能做我就做了,做不了、做不好的你就是再說也沒用啊。”

“我有個辦法,我媽一嘮叨,我就戴耳機聽歌,她嘮叨什麼我也就聽不見,聽不見心就不煩了。”

“開始我還會還會頂嘴,現在直接進自己房間寫作業假裝沒聽到,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交流。”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

這個故事也說明了一個心理現象: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容易引起聽者不耐煩甚至逆反心理。

4、幹任何事情沒有自信:每天都在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參與,永遠抱著挑剔和高高在上指導的態度。這樣導致孩子對自己沒信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做不好,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難以獲得成功。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三、父母應該怎樣做

當然,不嘮叨不講道理並不等於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有智慧的去管理。

1、首先,爸爸媽媽要知道孩子的三個叛逆期:3次“叛逆期”時,爸媽更要注意“講道理”的策略,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寶寶叛逆期

寶寶叛逆期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的第一次叛逆期,主要是發生在2-3歲的寶寶中。2歲這個年齡,寶寶會走會跑了,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想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因此特別愛拒絕和說不,以此來展示強調自我。

兒童叛逆期

兒童叛逆期主要是指6-9歲。這時的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像大人一樣獨自做很多事情了,所以他們不喜歡家長束縛、管教他們,希望和家長站在同一個高度來實現長大了這件事情。因此很容易出現頂撞家長的行為。

青春期

第三個叛逆期就是12-16歲,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荷爾蒙分泌旺盛,體內激素的變化會導致情緒起伏波動大,容易焦躁,父母不恰當的說教就會引起衝突。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2、抓住時機和孩子講道理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有些道理還需要家長來教,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抓住時機,用平等的態度、簡短的語言將他的錯誤指出來,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

3、不要碎碎唸的講道理

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天天給自己講大道理,孩子也一樣,無休止的講道理起不到任何效果。孩子最不喜歡的就是家長高高在上的姿態,家長應該和孩子像朋友那樣的聊天來溝通信息。比如可以用身邊真實事例來打動孩子,也可以反問孩子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這些都比直接講道理效果好。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4、不要在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講道理

孩子在哭泣、憤怒,在發洩的時候是聽不進去道理的。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情緒的發洩。所以當孩子的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喋喋不休的講道理,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的時候再和孩子談談。然後建議孩子以後碰到這種情況,可以怎樣處理,給孩子一些可行的建議,而不是命令。

5、多聽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

孩子之所以叛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所以平常父母一定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先聽聽孩子的解釋,然後再來解決。這樣孩子也會更樂於聽取父母的建議。

6、學會放手、學會相信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後果:做一個豆腐嘴、刀子心的父母。提醒一遍孩子即可,告訴他如果不這樣做的後果,學會放手把一些事情交給孩子處理。

孩子大了,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可以辨別是非、對錯,父母不要過於擔心,即使孩子因為某些事情“吃虧了”那也是一種收穫,一種經驗的積累,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出現的後果。這樣孩子才能更加的自立,這才是幫助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

聰明的爸爸媽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7、改變溝通方式

給孩子實際的幫助,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首先要冷靜的聽孩子說完事情的經過,儘量用行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講大道理。

和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寫出這件事情的利弊,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制定出詳實可行的計劃,並監督孩子完成。

例如孩子作業不會了,我們首先要給孩子舉例子,講解題型,而不是罵孩子笨。當孩子不講衛生,家長要帶著孩子一起打掃衛生,監督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髒。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就是說,要讓孩子明白道理,不是單單從口頭上“講述”就有用的。

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會閉嘴。對孩子來說,他們希望爸爸媽媽對自己理解、支持與共情,而不是簡單的講大道理。請爸爸媽媽們學會適時的閉嘴,收起你無休止的“講道理”,不要因為你所謂的關心和教育,造成孩子成長的遺憾,不要讓自己的不當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