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而陶文不是?

情棋書畫


關於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國內外的漢文字學者皆無異議,具體理由後面說。

關於陶文算不算文字,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大學者,反而認為是文字,但多數學者,認為其還沒有達到文字的水平,仍然是一種記事符號。

文字,是隨著人們交往和記錄的需要逐漸產生的,這是世界上差不多所有文字學家的共識。

在文字產生之前,大致各民族都經歷過一個“結繩記事”的過程。這一點,眾多的文字學者和人類學家也都贊同。

以色列牛人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稱這是因為人們的“記憶過載”的壓力下促成的。

(安第斯文化結繩)

中國亦如是。

《易.繫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鄭玄注曰:“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宋朱熹雲:“結繩,今溪洞諸蠻猶有此俗。”清嚴如煜說:“苗民不知文字,性善記,懼有忘,則結於繩。”林勝邦亦曰:“琉球所用之結繩,分指示、會意兩種: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其材料多用藤蔓、草莖或樹葉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就是說,不僅在宋代,到了清代,仍有使用結繩記事的地區和人們。

赫拉利舉了美洲安第斯文化的例子,那裡的原住民,可以用幾百條繩子,打幾千個結,也就是記錄幾千件事。

但是,結繩記事畢竟仍然不夠方便。“結繩”之人不在了,其他人未必一定能夠明白這個人打的“結”是啥意思。

於是,人們開始採用“圖畫”。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講了一段話,能夠很好地說明“圖畫”記事的作用。他說,先人造字,“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他是說,人們造字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依類象形”,這叫“文”。“文”,就是“圖畫”。

當然,甲骨文中,仍然有很大“文”的成分,這就是“六書”中的“象形”。

但是,這個時候的“文”,已與早期的圖畫有了很大區別,這就是具有了很強的抽象性。

比如,甲骨文根據人的側面形象,造了“人”字。但是,如何表示大人呢?於是,又造了“大”字。這個“大”字,就有了兩個義項——“大人”和“大”。再後來,“大人”的用途逐漸減弱,就只剩了“大”的含義了。

但是在陶文中,有很多“圖畫”。見下圖——

以上是發現于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中陶器上的“圖畫”,其年代約公元前2800-前2500年。可以看出,這些“圖畫”,代表某種含義是可以確定的,但尚處於“圖畫”的早期階段,第一,抽象性還稍差;第二,難以判斷其如何向“字”演化。

現在,已經在越來越多的考古學遺址發現了陶文。

最多的是屬於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遺址,其出土的陶器上有100餘個刻符。

另外,還有前面說到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這個遺址包括莒縣的陵陽河、大朱村、諸城前寨、泰安、寧陽等遺址。

良渚文化和接近良渚文化的遺址中,亦出土了類似於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如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皖北蒙城尉遲寺遺址等。下圖為大汶口文化遺址陶器上的圖文——

如前述及,這些“圖畫”,顯然出於“文”的早期階段,同樣抽象性不夠,且難以確定如何向“字”發展。

國內的漢文字學者,除少數認為某些陶文已經屬於文字外,多數人,認為這些陶文尚屬於“圖畫”向文字進化的初級階段。

學者們,將半坡類遺址的刻符,稱為“甲類符號”。

這類符號顯然還不是一種完整的文字體系。因為,無法確認它們已經被用來記錄語言。當然,這些符號不但重複出現在很多器物上,而且還出現在不同遺址裡,說明其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很可能已經被用來表示某些意義。

學者們,把大汶口遺址的刻符,稱為“乙類符號”。

這一類符號,年代更接近出現甲骨文的商代。因此,於省吾、唐蘭、李學勤等學者,認為其中有原始漢字。

但更多的學者表示了不同意見,主要觀點認為,這些符號,更可能屬於族徽,在原始社會里,一個名“鹿”的氏族,可以鹿的圖形代表自己,但不表明就已經有了“鹿”字。更主要的是,“真正的文字要從表音開始,是能夠記錄語言的符號”,陶器上的孤立圖形,還不能證明這一點。

對於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陶文,還有陝西商縣紫荊的二里頭遺址的少量陶符,多數學者亦持前述觀點。

多數學者們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國大約在距今6000年前後,開始了文字產生和形成的進程。原始漢字,很可能出現於公元前三千紀中期。在夏商之際,就是約公元前17世紀,形成了完整的文字體系,不然不會突然就到了甲骨文階段。

只是現在除了距今3300年左右的甲骨文之外,考古還未發現更早的成熟文字。但願能夠發現。


至於甲骨文屬於成熟文字,就不用多說了。

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單字近5000個,釋讀的與後代漢字有關聯的約1500個。還有數百作為族名、人名、地名的單字,沒有計算在內。

甲骨文中“依類象形”的字所佔比重仍然不低,但抽象程度很高。而且,形聲字已經佔到了32%以上。

甲骨文造字,幾乎完全可以按照“六書”的規律來解讀。

甲骨文形音義實現了很好地契合。

等等。


一老沈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

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裡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川君說易


文字是記錄了語言的成體系的符號。

語言的書寫符號。它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語言的工具。擴大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對人類文明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什麼陶文不是成熟體系的文字

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半坡陶文是記錄了語言的。所以謹慎的說它只是一種示意。

目前為止半坡發現陶器刻畫符號二十七種,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符號三十八種,這些符號有一定的規律和共性,據此我們推測它應該不是無意識留下的痕跡,而是表達了某種含義,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說它是文字,但也不能默認它就不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下面半坡陶文更像是一種示意,那種示意會給沒有經過相關學術訓練的人一種強烈的錯覺。

為什麼甲骨文是成熟體系的文字

商周時期,刻在甲骨或獸骨上的占卜文字,稱為甲骨文,又稱卜辭。

甲骨文詞彙數量多,且分類齊全,能組成文章,因此甲骨文並非文字出現的初級階段,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已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註等六種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可以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瀚海煙雲


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另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

陶文有兩種:第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雖然還不能確認這些文字具體是什麼含義,但已具有一種“標記”和“表號”的性質,被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第二種是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幾個字,大多是印文,內容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語和年月等。

與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資料。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立庵(蘭)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8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係,應該是肯定的。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陶文只可以稱之為“文字”的雛形。而發展到甲骨文時期更加的完善和詳實。就好比是早起的bp機和現在的手機。都是屬於通信的工具。但現在的才叫手機,移動通信設備。之前的bp機只能是聯絡的通信工具。簡單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魯大叔


因為甲骨文的前面還有金文,還有倉頡最早造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1898年首次發現.1928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繫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及神家氏結繩 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1300年.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號出現.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強哥新語


因為甲骨文詞彙數量多,且分類齊全,能組成文章,因此甲骨文並非文字出現的初級階段,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可以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陶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

陶文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係,應該是肯定的。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甲骨文是指刻在獸骨上的文字。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從出土可以看出,文字結構以從獨體趨向合體轉變。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陶文由於所處的時代太久遠,並沒有形成有文字識別的意義,陶文只是最初文字的雛形。或者可以理解成是一種代表符號,記號之類的。


河北西紅市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1898年首次發現。1928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一。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立庵,兮,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係,應該是肯定的。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還是陶文 國學大師向寅介紹說:“中國的文字要溯源,目前還只能到甲骨文和陶文,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能發現甲骨文成篇的比較多,而陶文則是以單個戒幾個字符為單位。”


希倫寶貝


甲骨文能傳播,能識別,成體系。陶文是符合,後人無法識別。不具備傳播特徵。

有些人說什麼六書特性。現有文字再有人歸納總結,很多少數名族的字沒有六書特性,但是絕對是文字。

甲骨文字形結構漢字易於辨認,傳播方便,讀起來生動。

比如“”爛”。被讀成字形:柵欄燒火———爛一片。

類似現在的歇後語一樣,前面描述的個畫面,後面是一個很生動有趣意思。

輕的甲骨文——-車在路上跑——輕快的很。

勁的甲骨文。用力走遠路——沒勁不行。同一個部首用力。

比如重的甲骨文。小孩背大筐——重的背不起。

西周在西面文字喜歡用確切的指意。每個字具體的含義。

甲骨文是商代富裕政權的文字。生動有趣活潑好認。

這種歇後語式的設計讓別人一聽就記住了。

比如表述:事實真相確鑿——-甲骨文就會用一個光頭配上一個蝨子。讀起來就是:禿頭上的蝨子——事實確鑿(明顯)


2019年的硃紅兵


1.從造字的方法上:甲骨文體現了漢子的造字方法,從現在研究的的文字造字角度來說,它很成熟,已經超越“符號”這一單一特性,而具有了一些人文內涵。就是已經賦予了它深層次的意義。陶文的造字方式更像是一種符號,是文字符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

2.從文字結構來說:甲骨文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陶文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只能說它最早,是漢子的第一個階段。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係,應該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