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1

日本电影的魅力在于,不管现实多么聒噪,它总是有办法使人沉静,把故事娓娓道来。

没有浓烈的色调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情绪温吞而缓慢地积累,在某一处节点缓缓溢出,于无声处听惊雷。

《澄沙之味》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一间小小的铜锣烧店,有人来了又走,有人从此驻足,在彼此的生命留下痕迹。

不爱甜食却每天制作铜锣烧的店长,渴望拥有正常生活的老婆婆,敏感寡言的单亲少女。

看似毫无交集的三个人,因为这间小店,建立起一份惺惺相惜的信任与依赖。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每一颗豆子都有故事,宛如各怀秘密的人生。

总有一天,我们会遇见这样一个人,愿意分享彼此不堪的过往与孤寂。

人世凉薄,可仍有温情化开心底的柔软,告诉我们善良的理由。

就像铜锣烧里的红豆馅,被师傅的双手轻柔淘洗,小火慢煮,再耐心沥去汁水中的苦涩,散发出软糯香甜的豆香。

委屈和孤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懂得它们的跋涉与艰辛。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2

电影是以一段很丧的镜头开场的。

天蒙蒙亮,男人极不情愿地起床,晃荡,趿拉着木屐走下楼梯,准备铜锣烧店新一天的食材备料。

无奈,懒散,却又不得不日日重复,讨一个勉强糊口的生活。

小店开在一所学校附近,每到中午,总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凑在这里,点一份铜锣烧,边吃边开彼此的玩笑,聊着青春里那些不变的话题。

这些人中,有一个日日都来店里的女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学女孩的吵闹,她总是独来独往,谨慎而疏离。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日子波澜不惊地往前推,直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偶然出现,一脸诚恳地想来打工。

她戴着一顶圆圆的帽子,衣着朴素干净,一双手有些不安地搅动。

你也瞧见了,我的手指有些不太灵便,所以不需要付我多贵的薪资,一小时200日元就好。

200日元,相当于12元人民币。

对一个年过七十,看起来也不贫困的老人来说,人们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份工作,有什么值得争取的理由。

店长也是如此。他回绝了婆婆的请求,送了她一个铜锣烧,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谁也没想到,这位老婆婆会再次回来,还带着她亲手做的豆馅。

我一直在做豆馅,做了五十年了,有半个世纪那么长。

做豆馅,是需要感觉的。

我叫德江,呐,这是我名字的汉字写法。

原本不以为意的店长,在尝过婆婆的豆馅之后,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那神色分明在说,原来世上还会有这么好吃的豆馅。

与其说店长破例雇佣了德江婆婆,倒不如说他虚心求教,想成为婆婆的关门弟子。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他按照婆婆的说法,在“太阳先生”起床之前早早来到店里,这一次,画面中第一次出现彩色的窗棂。

从这一刻开始,终日在浑浑噩噩中过活的店长,开始感受到生活中斑斓的色彩。

03

德江婆婆制作豆馅的一场戏,是全片最诱人,也最有禅意的一个桥段。

从她系上围裙、戴上帽子的那一刻起,画面就变得细腻而温馨。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腾腾白气之中,那个连转身都略显逼仄的小店,开始氤氲出某种微妙的变化。

她笑眯眯地端详那些泡在水里的红豆,从淘洗开始,细致耐心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用心“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豆子们。

德江婆婆始终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好不容易把豆子下了锅,倒入白糖,又乐呵呵地守在一旁,因为“直接煮就太失礼了,我们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

面对店主的不解,她略有羞涩地解释道,就好比两人第一次约会,年轻人要花时间亲近一下。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她聆听豆子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小心翼翼地沥去表层苦涩的汁水,如同对待一样娇柔脆弱的珍宝。

经由她手制作的豆馅,也因为如此高规格的礼遇,散发出令人幸福的甜香。

婆婆的手艺令小店门前排起了长队,再不像从前那般门可罗雀。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德江婆婆怀着虔诚之心制作豆馅的过程,被许多人称之为日本特有的匠人精神。

事实上,当我们了解了她的身世,就会感悟出一些新的、更为深远的含义。

她喜欢樱花,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每天对着太阳先生挥挥手,向小店门前的樱花树问好,善待每一颗因煮熟而倍显脆弱的红豆……

那是对生活怀有的感恩与敬畏,因为活着,所以美好。

而她自己,从小未被善待过。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注意到婆婆的手。扭曲变形,斑斑点点,手指无法完全伸直。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又不知是谁最先意识到,这是一双麻风病人的手。

传言中,患有麻风病的人,手指和鼻子都会烂掉,还有强烈的传染性。

流言在小镇里飞速传播,再没有人敢来买婆婆做出的铜锣烧。

世人的愚昧与惊恐,德江已经看了一辈子。

她带着谜一样的身世离开小店,回到那个树林深处的疗养院,守着她最爱的樱花树,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影片赋予德江婆婆生命的意义,更像是一种神性的光辉。

她从小患病,被家人抛弃,在疗养院里从少女走到垂垂暮年。她在这里遇到爱情,又因为患病,被迫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她渴望和千千万万的世人一样,在阳光下坦荡地生活,度过安稳平凡的余生。

可是她还活着。

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病痛,看遍一场又一场的生死,艰难活了下来。

她从未怨怼命运不公,温暖而柔软,仿佛一缕从窗棂漏进的阳光,照亮了店长久未放晴的心灵。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04

这是一个悲伤而治愈的故事。

三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三个被生活禁锢的囚徒,因为一间小小的店铺,成为打开彼此心结的那把钥匙。

在婆婆故去的疗养院里,三人的秘密依次揭晓。

几乎一生都在与病痛抗争的德江婆婆,在疗养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孤苦岁月;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不喜甜食的店长,因为打架锒铛入狱,没能见到母亲生前最后一面;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还有那个寡言少语,常常光临小店的少女,父母离异,与毫无责任感的母亲一起生活,唯一的陪伴是囚于笼中的一只小鸟。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老人失去了儿子,男人思念母亲,少女渴望父亲的关爱……三人心底的缺口与伤疤,神奇地被彼此互相治愈。

他们互相救赎,成为了精神上的一家人。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在电影中,德江婆婆留下一封信和一盘录音带,导演借由德江之口,将麻风病人难以言说的苦痛与心愿诉诸世人。

店长先生,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

你知道的,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德江去世后,疗养院里多了一棵樱花树。

麻风病人不能立墓碑,当他们之中有人去世,就会种下一棵树。

她终于从困住自己的疾病中解脱,就像那只被她放飞的笼中鸟,在飞翔中回到心灵真正的归属。

影片结尾,女孩考入理想的高中,在漫天飞舞的樱花丛中,店长在树下支起小摊,制作着饱蘸情感的铜锣烧,勇敢地吆喝起来。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香甜软糯的铜锣烧,承载着一份虔诚的热爱与期冀。它温温软软地扫走店长的丧气,治愈少女的忧郁。

而这一切,缘起于那年初春,德江婆婆偶然路过小店,看到店长时的心念一动。

如果我的孩子生下来了,大概就像店长你这么大了吧。

河濑直美的电影,素来静美如画。大段低饱和度的空镜,辅以静谧空灵的钢琴曲,如同一首娓娓道来的短诗,撷取世间事,定格人间情。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在艰难苦涩的岁月里,那一锅悉心熬制的红豆沙,或许是生活最甜美的味道。

《澄沙之味》:沥去苦涩的红豆馅,裹着生活最甜蜜的深情

【关于作者】
笙笙不兮,文艺水瓶女,心向暖阳,谋生,亦谋爱。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点击上方头像关注,我们评论区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