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人物其实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为什么?

侃聊天下


张煌言、朱高炽、窦建德这三个人算是比较完美的三个历史人物,但是其知名度何其能力为人及贡献明显不符,存在感相当不高。

一、“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

张煌言是著名的“西湖三杰”之一,南明英雄,诗人,但是和“西湖三杰”的其他两人岳飞、于谦相比,他的历史存在感确实不高。

明史专家顾城对张煌言的评价非常的精辟,他在《南明史》中写到:在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两位,一位是堵胤锡,另一位是张煌言。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历史上常说“何代无才”,治世不能“借才于异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史书上,人们习惯于把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堪称赞的政治家,其实,他们不过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锡、张煌言相提并论。

张煌言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宁死不屈,公元1644年被清军杀害,张煌言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张煌言一心为国,大公无私,可谓是完人,应该被更多地人记住。

二、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别看最近《大明风华》热播,让朱高炽也算是火了一把,不过这个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非常低,虽然在整个封建王朝像朱高炽这样的仁君非常稀少,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朱高炽是个知名度相当低的皇帝。

朱高炽在位虽然不到一年就猝死,实际上他治理明朝的时间却不算短,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朱高炽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施展抱负。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是却干了好多的事情,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能遇见朱高炽这样的皇帝是当时的百姓之福,朱高炽身体肥胖,根据史料记载极大的可能有糖尿病、高血压,猝死的死因应该是突发脑血管疾病。

三、“夏王”窦建德

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长期被唐朝污名化,在民间评书中也被过分贬低,实际上窦建德重信守诺,对老百姓很好,是一个仁君。

隋朝末年窦建德聚众起义,经过征战后雄踞河北,虎视中原,建立了夏国,人称“夏王”。窦建德每当攻陷城镇打败对手,所得到的财物,一起分发奖赏给各位将领,自己一样东西都不要。又不吃肉,日常吃的只是蔬菜、脱皮粟米饭。他的妻子曹氏不穿丝织衣裳,小妻、侍女只有十几人。

窦建德对辖区内的百姓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对敌人也很宽容,窦建德和唐军作战,曾经俘虏过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神通、李渊的皇妹同安长公主、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勣等不少的唐朝宗室及大将,但是窦建德最后都仁慈的将其释放。

窦建德兵败被俘虏后,李渊将其杀害,激起了河北窦建德余部的反抗,唐军受到重大打击,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县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


我家的猫叫皮蛋


1、穷人家的盛宴

母亲湛氏把头发卖了,换来了几尾鲤鱼、一些牛肉,莼(chun)菜,麦饭和馄饨.....

母亲一匹黑缎似的头发,现在却只拿一块灰白色的斜纹布盖起了断发的部分。

一个时辰前,儿子陶侃幼时的好友路过陶家,好友带来了不少仆人和马匹,依旧是当年吴国鄱阳世家的派头儿,陶侃父亲去世后,陶家家境已大不如从前,再加上积雪连日的,家里像口干净的锅底儿,空空如也,拿什么出来待客?

正发愁呢,母亲大人脚步轻快的回来了。

她容光焕发的唤出陶侃,使唤他去剁下几根屋梁当柴烧,拆了草席子喂马,自己躲进厨房里,许久不见出来。

不一会儿,屋里弥漫起煎炸烧煮的香气,猛烈的香味儿冲进鼻腔里,勾的陶侃丢下客人,跑到厨房里来看热闹。

母亲侧着身,舌头卷过油瓶口儿,旁边是炊具的热气蒸腾。白烟缭绕里头,陶侃眼睛落到了母亲的后脑勺上,那里原本有又黑又直的头发...怎么没了?他定定的看着,突然脸上一轰,差点落下泪来。

这顿饭吃的宾主尽欢,连仆人都有丰盛的大麦饭、肉馄饨和剩下的鲈鱼脍(kuai)莼菜羹,朋友连连拱手,说太破费了。

第二天傍晚,陶侃追送了朋友几百里地,仍不舍得回去,朋友忍不住问:“难道你想入仕”?陶侃点点头。

朋友不负所托,极力向朝廷举荐陶侃,陶侃得以出任安徽枞(zong)阳县县令。

2、不负期望,得到省里唯一一个孝廉名额

陶侃对本职工作极其用心,他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古人对身体发肤非常重视,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母亲怎会去拿头发换取儿子陶侃前程的一点儿可能,这次入仕机会对寒门子弟陶侃实在太珍贵了。

陶侃也对顶头上司太守极力奉迎。太守母亲急病,外面天寒地冻,大雪连日,下属们都不敢冒险涉雪求医,只有陶侃主动说:“主君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他艰难跋涉数十里,为太守母亲请来名医诊治。

因为德才兼备,能力过人,陶侃得到了郡里的孝廉名额,(20万人口的郡县一年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赴洛阳待选了。

命运为这个寒门子弟裂开一道明亮的曙光。3、门阀当政 升迁无望

“前日,一只千年狐狸化成人形来求官,被老夫请来周文王坟前华表木,降服了这个畜生”,西晋宰相以麈(zhu)尾覆面,对众人说道。在座的都是当代清谈领袖,如“洛阳三俊”、“金谷二十四友”,无一不是门阀贵戚、世家子弟。

“这年头,精怪都出来求官,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有人摇头叹息。庾亮小公子则笑道:“狐狸小人为当官儿,踏破宰相门”,庾亮出身高门大户,他自幼聪明,擅长清谈玄学,被父兄同族寄予厚望,小小年纪就成了权贵们的座上客。

恰巧在此时门人来报:“枞阳县的穷孝廉陶侃又来了”,“说小人小人到”庾亮嘴巴不饶人,满座哄堂大笑。宰相嫌恶地皱起了眉头。“让他郎中待选吧,不用进来了”。

魏晋以来,朝权被世家把持,国家用来选拔人才,晋升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形同虚设,政府上层职位基本被世家子弟占据,国家层面已经堵死了寒族子弟的正常晋升途径。

如果不是恰逢战乱,可能陶侃这辈子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三十年的繁华

匈奴趁乱打进洛阳,俘虏皇帝,毁灭中枢,

世家大族逃亡江南,

陶侃投奔了荆州刺史刘弘,

他“战无不胜,功无不克,使群寇败走”

从荆州诸多长史幕僚中,脱颖而出,

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荆州刺史。

此时中原“神州陆沉”,

失去保护的华北百姓,

人口从3700多万户,被杀的只剩下300多万人。

匈奴兵疯狂抢夺妇女财货,为躲上峰检查,

将抢来的七八千汉人妇女扔进黄河淹死

羯族魔王石勒,把老人小孩磔碎,

充当军粮,笑称为“两脚羊”。

长江以北,满目疮痍。

而陶侃治下荆州,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钱拿

每日投奔来的穷苦百姓不计其数。

如曾孙陶渊明描述的一样。

成为乱世中的桃花源。

公元330年,因平叛有功,

陶侃获得“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的殊荣,

已是东晋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

寒门子弟陶侃,咬牙上进,忍耻不言

终成国之栋梁。

公元334年,陶侃病重,想葬回父母身边。

亲自交接权柄,封存府库,

后事托付给下属,启程回乡,

去世前,梦见母亲黑缎子样的长发梳成了大髻。

对着他微笑。

母亲,我可曾让您失望!


姜楠史话


我今天说这个人,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个牺牲的烈士,两弹一星的成功,他功不可没,但由于过早的牺牲,所以名声不显,很少被人提及。

他出生于清末山东荣城一个普通人家,10岁时开始读书启蒙,虽然读书较晚,但天资聪颖的他仍然在十七岁时毫不费力的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十里八乡唯一一个公费中学生,此后他的求学生涯一片坦途,直至1938年他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出国留学,先求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与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他的科研成果是卓越而又显赫的!他首次提出了“上临届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他又发展了国际公认的PLK方法,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和空气力学家,并以此顺利进入康奈尔大学任教。

美国要求他填一份表,上面有一道问题,问“假如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他在上面很干脆的填上了“NO”,于是上了美国的黑名单。

1958年,他在美国烧掉了所有的研究手稿,毅然回到国内,同年参与创建中国科技大学,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科技大的同学想必已经得知,这个人就是“郭永怀”郭老!

1963年,郭老开始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他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唯一一位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初4日,郭老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急于回京汇报,因此搭乘了夜航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时离地面还有四百米的时候发生故障坠毁,郭老不幸罹难,年仅59岁。

下面这一幕应当写入教科书被后代铭记!

现场惨不忍睹,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其中有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郭老与警卫员牟方东的遗体,两具已烧焦的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里面的数据竟完好无损,这正是热核导弹的实验数据。

现场救援人员全部潸然泪下!郭老外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花费了无数人无数心血的实验数据。

郭老最后用生命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忠诚,什么叫热爱!郭老牺牲后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获得成功!

1999年,郭老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他也是唯一一个被以“烈士”身份授予此殊荣的科学家。

每每提及郭老事迹,总是忍不住内心震撼以致热泪盈眶!烈士肝肠名士胆,我辈岂可负年华?同志们,我们也需努力啊!


望风瑟瑟


北宋的皇帝,除了头两位宋太祖、宋太宗,以及末两位宋徽宗、宋钦宗,知名度高一点之外,夹在这中间的皇帝,似乎都什么名气,即便知道,也只是听说过名号,不知道他的事迹。

宋仁宗就是这样的皇帝,但似乎有点名气,毕竟是个仁君;但有没有那么多的名气,他的名气,还不如那个奉他旨令去写词的才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庆历新政

宋仁宗继位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开展庆历新政。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调举措,总结起来就是三大方面: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

其中,澄清吏治是改革的核心,其它举措都是围绕澄清吏治展开。为了把澄清吏治这项举措落到实处,范仲淹提出六点应对措施,严格考察官员的任免程序;限制恩荫制度官员的泛滥;改革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策论、阐明古籍经典语句的道理或意义;把庸才剔除出官员队伍等等。

很可惜,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叫停了。而且改革力度不算特别大,所以影响也很小,完全比不了后面的王安石变法,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多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星子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宋仁宗也没有怪责包拯,而是直接擦干。

有一次,宋仁宗想任命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于是宋仁宗就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仍然反对这项任命,并带几名同僚言官,一同劝谏宋仁宗,请宋仁宗收回成命,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

宋仁宗没办法只好撤销任命。张氏怪宋仁宗言而无信,宋仁宗回应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不知道包拯这个御史多难缠吗?”

枢密副使王德用曾经进献几个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非常喜欢,就准备留在宫中。谏官王素知道后,劝宋仁宗把这几个美女送走,不要被美色所迷,以免影响政事。

宋仁宗虽然非常舍不得,但还是下令把这几个美女送出宫廷。

仁慈节俭之君

宋仁宗一次吃饭时,突然吃到了一粒砂石,嗑着牙了。他赶紧把砂石吐出来,还嘱咐陪侍的宫女不要声张此事。就是怕御膳房的人因此受罚。

四川有个老秀才,曾经写了一首诗,献给地方官,其中有“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之句。四川地方官一看,这老秀才是要劝他造反啊,于是把老秀才绑了送往京城治罪。

不过,宋仁宗却不以为意。他说,“这老秀才急于做官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心中有不满写点有情绪的诗,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于是任命老秀才为司户参军。

一天晚上,宋仁宗批改奏章到深夜时,忽然肚子俄了想吃羊,但他忍着却没说。不几天皇后知道了,就跟宋仁宗说,“你既然想吃羊了,就吩咐御膳房给你做就是了,何必忍着?”宋仁宗回答说,“我一时想吃羊,让御膳房给我做了。他们便会以为我非常想吃羊,必定每天都做羊肉给我吃。这样一来,御膳房一年就要杀300多只羊。开销肯定不小。我不想因为一碗羊肉,开此奢侈的恶劣”


袁卫宇


历史人物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好像非常矛盾的一对词语。按理说人物近乎完美,那么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就应该高。但是事实并不全是这样,有时候人物近乎完美,但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就是不高,比如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宅心仁厚,有长者之风范。我们知道皇上死后,他的谥号是后人定的。朱高炽被定为仁宗,说明他是一个仁厚之人,但凡皇上的谥号,能够和“仁“字挂钩,说明这个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好。



朱高炽这个人物近乎完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朱高炽对老百姓宽厚。

朱元璋,以及朱棣时期,都制定了一些比较严苛的政策,严苛到有些不尽情理,刑罚也比较重。

朱高炽集思广益,让大家提意见,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顺应了民意,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这是他对老百姓的宽厚之处。

二,朱高炽对臣子宽厚。

朱棣让方孝儒给他起草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说他怎么也改不了一个篡位的篡字。



朱棣一生气,连他的门生一共诛杀了他十族。真是非常的惨烈,坐在家里被连累就死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大臣也被朱棣流放,朱高炽把这些冤案进行了重新界定,把不该流放的人又全部招了回来,这是他对臣子的宽厚。

三,朱高炽对亲人宽厚。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一直有谋反之心。朱棣在位时也犯了一些皇帝常犯的毛病,本来立了太子,却对其他的儿子也特别的宠爱,导致其他的儿子也有了篡位之心。

朱高煦勇猛能打,特别像朱棣,朱棣曾经拍着他说,加油吧,你哥哥身体多病,言外之意,你还是有可能当皇上的。



最后朱高煦真的开始反他哥哥朱高炽,如果出在旁人的身上肯定要杀之而后快,但是朱高炽非常大度,对待兄弟朱高煦,即使反叛也没定他罪。

那么朱高炽人物近乎完美,为什么存在感不高吗?

本来皇位没有他朱高炽的份儿,但他摊上了一个篡权当皇上的爹,而他作为老大,自然成了太子。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欢,被人称为好圣孙。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的小盛世。



如此近乎完美的一个形象,可惜在位时间短,不到一年,所以存在感不强。这是他存在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朱高炽存在感不高的原因之二,他又胖又瘸,形象欠佳。而且朱高炽修身养性,不爱折腾,也没有什么比较特别的成就。

仁宗虽然存在感不强,是小盛世局面的承载者和扩大者,他继承了朱棣打下的好基础,并且给他儿子一个顺利的过渡期,这就是为什么朱高炽形象几乎完美,但是存在感不强的原因吧。


历史漫谈君


雪帅彭玉麟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封一等轻车都尉,以一介秀才之身,最终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兼兵部尚书,成为晚清名臣之一。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的创立者、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

雪帅的一生是传奇的。

他一生画梅吟诗,纪念与他相恋早逝的梅姑,痴情重义,终生不悔。

正所谓“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

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



他一生清贫为官,却无情杀贪,曾诛杀了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 参倒了李鸿章的小舅子赵继元。


正所谓“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

他一生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

正所谓“千古两梅妻,公几为多情死;

西湖三少保,此独以功名终。”


他一生虽六辞高官,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抱着年迈多病之躯,临危受命,抵御外敌,在中法战争中尽全力支援镇南关战役。


六次辞官均为要缺、肥缺之官,一辞安徽巡抚、二辞漕运总督、三辞兵部侍郎、四辞两江总督、五辞南洋通商大臣、六辞兵部尚书。


既然雪帅不愿意做官,那他当初为什么要投军,不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隐士,即省了麻烦,也能专心寄情于山水,岂不美哉!

其实这就是雪帅的独特之处,在很多文人眼里,隐士是一个“高大上”的称呼,但是在他眼里,隐士就是一个对社会毫无责任心,对百姓没有丝毫奉献的称呼,有能力那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没能力那就是沽名钓誉而无德无能的人。

当国家当百姓需要英雄的时候,作为一个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他应该站出来为国家为百姓干一些实事,所以雪帅出山了,但是即便他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他依然还是那个喜欢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梅花的山林秀才。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雪帅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却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正所谓“下为河岳,上应日星, 一旅起衡湘,志量不居三代后;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大勋垂宇宙,忠清无愧九重褒。”



雪帅,一位“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的世间奇男子。

在复杂、腐朽、黑暗、堕落的晚清社会,他人如其名,成为中国最洁白的“雪”,成为一个举世罕见的清廉、正直、淡泊、痴情、重情、重义、爱国的当世名臣。

正所谓他对自己的评述:“臣素无声色之好,室家之乐,性犹不耽安逸,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复一亩之殖,以庇妻子。身受重伤,积劳多疾,未尝请一日之假回籍调治。终年风涛矢石之中,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

雪帅虽身居小舟,不贪恋人世浮华,不贪恋世俗声色,但是他的生活却充满情趣,充满他的灵魂和构建他的心灵的是梅花、诗歌、作画。

梅花与雪,均为高洁的象征,而雪帅彭玉麟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一位排得上名号的高洁之人。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古今多少侯将相,至今难寻梅雪帅。

彭玉麟,当真天下一奇男子也。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第一个想到的,是王守仁。

看到这个名字,估计有一半人不知道他是谁?

王守仁(创始人及心学集大成者),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与上面三位一样,都是古代的圣人,可惜,名气确实有点对不住自己的成就。偏偏四位圣人中,王守仁是最近乎完美的,立德,立言,立功!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可以说唯一一个全部做到的古贤,存在感却是最低的,实在不应该。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家,最著名的事迹应该就是平定宁王叛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个宁王)。阳明心学,学术思想立德立言于一身,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其少时格竹,少年入仕,官场升迁贬斥,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平定叛乱,知行合一,一直现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专门改名相学。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阳明先生的存在感,着实对不住近乎完美的他!






历史如诗


赵云。

赵云是蜀国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位完人,但是若没有《三国演义》的宣传,赵云可能没啥名气,在真实的历史中,赵云的名气真不算大。

蜀国五虎上将,在历史上是不存在,而赵云的官职其实一直比其它四位低,而赵云能与这四位并列,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救主的功劳。在蜀汉建立期间赵云没有单独领边打战的时候,而关羽驻守荆州,斩杀颜良、水淹七军;张飞巴西之战打败了名将张郃,还是以少胜多;黄忠在汉中争夺战中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马超作为一方诸侯,一直是身居高位。

而历史上赵云没有他们这样的战功,但是赵云的确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

赵云作为一名武将,他作战勇猛,胆大心细;作为一名臣子,他忠心不二,为了主公出生入死。

赵云品德高尚,在刘备刚刚进驻益州之后,刘备准备封赏大臣,但是赵云却认为不应该,他的话和“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意思差不多,可见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赵云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刘备准备兴兵攻打东吴的时候,他劝阻刘备,认为北方的曹操才是汉贼,攻打曹操才是正义之战,可惜刘备不听。

赵云活的还长久,活了70多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很长寿的了。

赵云做人品德高尚,为臣尽职尽责,为将冲锋陷阵是一个完人,但是他的名声主要来自戏曲和《三国演义》,在历史中他的地位很低,比关羽张飞差距非常大。


帝国烽火


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其实功业或者成就也不小,但是历史上却名气不大,比如:

1.西汉的陈汤,说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比他本人名气大。

2.东汉的虞诩,大破羌族叛乱,用了增兵减灶之法,后世的诸葛亮都借鉴他的做法,可是名气两个人比差远了。

3.羊祜、杜预、王浚等灭亡吴国的西晋将领,其实功业比三国时期许多名将大的多,但是名气小的多。

4.陈庆之,南北朝军事家,曾经率领七千人扫北,军事天才啊,有几个人知道他呢。

5.曹彬,北宋初年大将,比起许多其他朝代的名将名气小的多。

6.杨慎,明代首辅杨廷和之子,大才子,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可是许多人都认为这是罗贯中写的。杨慎不但有才华,而且坚持原则,因为在大礼议中得罪了一心要抬举自己老子兴献王为皇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被贬到了云南。

8.嘉庆皇帝,可能是整个清朝皇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人,但是他是位厚道皇帝,庙号“仁宗”名副其实。

9.华国锋,原名苏铸,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在1976年10月,他力挽狂澜,是解决四人问题的主要决策者,功在国家!但是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10.两弹元勋群体,很多人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的是隐姓埋名人!



磨史作镜


东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生活的时代属于中国的封建统治最不稳固的时期,豪强地主占据统治的核心,王莽希望用改革的方式稳定政局,但无奈开错了药方,新莽王朝宣布倒台。

刘秀上台以后决定改革土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结果导致各地原本支持刘秀的豪强地主萌生造反的念头,刘秀看到苗头不对立马收工,再不提缓解土地兼并的事了。有东汉一代二百余年,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割据混乱,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我这里不提刘秀是如何缺乏作为一名改革者是如何缺乏坚定的改革意志,因为如果刘秀真打算和地方豪强干,那也不会有后来的东汉王朝了,我要说的是,刘秀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圆滑,或者叫圆通――他不是一条路跑到黑的人。

我们熟知刘秀“强项令”的故事,董宣在刘秀的威逼利诱之下拒不认错,刘秀嘉奖董宣为“强项令”,被后人传为美谈,实际上,刘秀也是看董宣是软硬不吃,没办法给自己找的台阶下,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纵容董宣跑长公主府上抓人,否则他为什么开始还把董宣好一顿打呢。

刘秀的故事有很多,为了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他可以娶郭圣通为后,至于什么“娶妻当娶阴丽华”,那我不也娶你了嘛,就是不是妻而已……其他的说刘秀多么幸运,那种故事我不打算相信,因为后汉书成书的时间很晚,好多事情都没办法说清。

中国人喜欢的人物是有棱有角的那种,不让人爱也得让人恨,这样你才能把他记得住。比如一说刘备就知道他仁德,一说曹操就知道他狡诈(以传统三国演义看来,别在这抬杠),可是刘秀有什么特点吗?因为他太圆滑了,所以没人会给他一个让人记得住的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