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农耕文明的兴起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处于以男耕女织为代表的农耕经济阶段,农耕经济以农为本,强调农业的发展能影响一个王朝的兴衰:

夫农,天下之本也。——《汉书》

而农具的革新,便是促进农耕文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古社会,先民尚未学会种植业的时候,只能依靠狩猎维持生活。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人类只能凭借简单的石刀、石斧等粗制的石器进行狩猎,其效率和危险性不言而喻。

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建立华夏部落联盟后,才教会大家按【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黄帝】

播种五谷,带给华夏民族的好处很多,首先种植业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稳定的粮食来源,其次它解放了劳动力,可以让大家的重心从生存,转移到其它领域。

可以说,谷物的出现,改变了上古先民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其文明进程。

2、农具和社会变革

农具的演变

奴隶社会时期,大家用来耕种的工具叫做耜与耒,这两种工具都是用来挖地松土的,《豳风·七月》记载:“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不过,这两种木制的农具,对于那种土质较硬的区域,便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商周时期的人,聚集地通常选择在平原开阔地带或者靠近河流的区域,好方便种植。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耜与耒】

工具的好坏,决定了粮食的产量,而粮食又影响人口增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改进工具入手,其中改进工具又分为二种思路:

一、创新农具类型;

二、改变生产方式。

举个例子,耜与耒只能耕作一些土质柔软的区域,那我们可以设计出一款可以针对各种环境的工具“曲辕犁”。

耕作工具有了,但农业生产除了需要耕作外,还需要灌溉,这时候咱们就可以请出“风车”和“水车”。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水车】

生产方式,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牛耕了,早在商周时期,便有了用牛耕地的记录,只是当时牛还是一种比较珍贵的动物,大家常用的还是一种叫做“耦耕”的耕作方式。

耦耕,指的是两个人一前一后,前者拉动工具,后者合力配合。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耦耕】

耦耕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反映出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社会变革

在历史学家总结的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铁质农具的出现。

周朝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王所有,百姓可以使用,但无权买卖,百姓需要定期给周天子缴纳田赋,用来满足周天子王室和军队的日常使用。

这种原始的土地制度,适用于生产力有限,大家只能耕作这么多的情况下。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不再满足于这种形式,他们开始鼓励百姓实施“土地私有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方式。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农具】

商鞅变法,将【重农】列为首要目标,他认为秦国的优势在于地广人稀,生产力不足,只有鼓励本国人民大肆开阔土地,土地产量归自己所有,只需要定期给国家缴纳赋税,如此一来才能调动民众激进性。

并且,这样还能够吸引六国的百姓,到秦国定居。

人口和土地的增加,带给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问题很多,比如该实行怎样的土地所有制,该怎么划分这些新增加的领土?

我们知道,商周时期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分封制,这种手段显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毕竟,周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后来者:单纯的分封制会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让国家重新走向分裂

农具的革新,为何能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农耕】

秦朝在选择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时,便采取了“郡县制”,这种不依靠血缘,而由朝廷派遣官吏到地方的形式,来管理地方。

汉承秦制,刘邦又觉得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藩国,便在郡县制为主的情况下,又实行分封制。

总结

小农经济以农业为中心,其中农具又为“农耕”之首,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不光会派遣官匠打造农具,官府还有专人负责农具的管理事宜。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后,农民手中的农具几乎都是官府工匠打造的制式农具,不过这种统一打造的农具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1】《史记》

【2】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