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這11個問題你全掌握了嗎?

導語:骨關節炎:這11個問題你全掌握了嗎?


骨關節炎:這11個問題你全掌握了嗎?


骨關節炎指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導致的關節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症、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骨關節炎 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女性多於男性。預計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將有一半成為骨關節炎患者。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骨關節炎」的11個常見臨床問答,一起溫故知新吧!

1骨關節炎是否有家族遺傳性?


骨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骨關節炎可發生於青壯年,可繼發於關節發育異常、創傷、炎症、慢性反覆的積累性勞損、代謝異常、內分泌異常等。原發性骨關節炎多發生於中老年,可能與高齡、性別、肥胖、職業性過度使用、遺傳等因素有關。遺傳因素如: Heberden結節系單基因常染色體遺傳,全身性骨關節炎與第12對染色體上Ⅱ型前膠原基因(COL2A1)有關。


2骨關節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骨關節炎多累及負重關節或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狀是關節僵硬,一般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鍾,且僅侷限於受累關節。手部關節腫大變形明顯,可出現Heberden結節和Bouchard結節。由於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或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可導致關節活動障礙,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摩擦音(感) ,多見於膝關節。氣候變化常促使炎症發生或加重,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


3骨關節炎有哪些關節病變?


①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骨肥大,在關節背側或內側出現結節,質硬似瘤體,稱Heberden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掌指關節較少累及。


②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影響膝關節。患者常訴關節腫、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關節有“咔嗒”音,走路時疼痛加劇,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


③足骨關節炎以第一蹠趾關節炎最常見,嚴重時出現足趾外翻畸形,影響活動。


④原發性脊柱骨關節炎者多為慢性病程或因外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根據受累脊髓節段不同可出現頸部及腰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⑤髖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內側甚至膝部上方,初始見於活動及負重時,病情嚴重時出現持續性疼痛以及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


4骨關節炎有哪些變異類型?


①侵蝕性炎症性骨關節:多發於絕經期後婦女,主要侵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有家族性及反覆急性發作的特點。關節可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嚴重時導致關節畸形與強直。X線檢查可見骨贅和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間隙消失。


②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又稱強直性骨肥厚,主要表現為肌腱和肌腱附著點的鈣化和骨化,較易侵犯胸椎和頸椎。X線診斷有三項標準: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後緣大骨刺突起。


5骨關節炎有什麼實驗室檢查異常?


血常規、蛋白電泳、免疫複合物及血清補體等指標一般在正常範圍,類風溼因子陰性。滑膜液檢查色澤、透明度及黏蛋白凝塊試驗正常,白細胞計數在0.2×109~2×109/L之間,鏡檢無細菌或結晶體,從軟骨碎片的數目可粗略估計軟骨退化程度。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現 C 反應蛋白(CRP ) 和血細胞沉降率(ESR )輕度升高。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可出現原發病的實驗室檢查異常。


6骨關節炎有什麼影像學表現?


骨關節炎早期X線檢查可正常,隨著病情進展,X線平片可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邊緣唇樣變,骨贅形成,關節周圍骨囊狀改變或伴有關節積液等。CT、MRI可清晰顯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MRI還可發現軟骨破壞、滑膜病變等。近年來,發現超聲檢查在早期膝骨關節炎診斷上比X線靈敏度更高。


7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是?


表1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


序號

條件

1

近1個月內反覆膝關節疼痛

2

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

3

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個/ml

4

中老年患者(≥40歲)

5

晨僵≤30min

6

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


注: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可診斷膝關節骨關節炎

表2髖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


序號

條件

1

近1個月反覆髖關節疼痛

2

血細胞沉降率≤20mm/1h

3

X線片示骨贅形成,髖白緣增生

4

X線片示髖關節間隙變窄


注:滿足診斷標準1+2+3條或1+3+4條,可診斷髖關節骨關節炎


8骨關節炎應注意與哪些疾病鑑別?


①類風溼關節炎多發生於女性,常有多個小關節腫脹,皮下結節,類風溼因子陽性,常伴有間質性肺炎、心包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全身多系統病變。誤診多系由於 Heberden結節和 Bouchard結節伴手指偏斜畸形而導致。


②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中第一蹠趾關節炎患者須與痛風性關節炎鑑別。痛風多為男性患者,呈急驟起病,好發部位也為第一蹠趾關節,炎症局部紅、腫、熱、痛明顯,疼痛常劇烈不能觸摸,常伴有血尿酸升高。慢性患者在受累關節附近或皮下組織如耳輪尺骨鷹嘴、蹠趾等部位有痛風石,如用偏振光顯微鏡檢查痛風石內容物可發現單鈉尿酸鹽針形結晶。



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首先要讓患者對本病有所認識,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糾正不正確的姿勢,避免關節過度使用;


物理治療如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關節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症狀。推拿、針灸治療、中藥貼劑在減輕骨關節炎症狀方面有明顯效果。



①非甾體抗炎(NSAIDs)由於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中有炎症因子參與,因此使用NSAIDs,緩解關節炎症效果顯著。常選用雙氯芬酸、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使用時需注意胃腸道出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②糖皮質激素,對關節周圍滑囊炎、肌腱炎等局部病變可採用局部注射進行封閉治療,對抑制炎性滲出、緩解關節疼痛效果顯著,例如複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醋酸氫化可的松1ml(25mg)加利多卡因關節腔內注射。但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損害,加重症狀。因此,不主張隨意選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更反對多次反覆使用,一般每年最多不超過3-4次。


③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有助於恢復滑液及軟骨基質黏彈性,緩解炎症及減輕軟骨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供人體內合成氨基葡萄糖和蛋白聚糖,並可刺激關節軟骨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雙醋瑞因具有結構調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程、改善患者症狀。


④治療骨質疏鬆,補充多種維生素A、C、D、E均可能有一定輔助作用。


11骨關節炎的手術指徵是什麼?


對骨關節炎頑固性疼痛、關節不穩定或關節功能缺失者,可考慮手術或關節鏡治療。其外科治療的方法包括:(1)遊離體摘除術;(2)關節清理術;(3)截骨術;(4)關節融合術;(5)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參考文獻

1.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中華骨科雜誌,2007,27(10):793-796;


2.鄭曉芬.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和治療的最新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20): 3255-3262;


3.王斌,邢丹,林劍浩.骨關節炎診治指南的臨床轉化應用[J/CD].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2016,10(6):104-108;


4.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Centre (UK). Osteoarthritis: care and management in adult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eline, 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