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导语

郑国,这个除了在春秋初期有点戏份的国家,在其余时间一直都处于打酱油的角色。然而在春秋后期,齐国、晋国、楚国等都爆发了内乱,可唯独郑国却呈现中兴的态势,并且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这一系列的成果,都源自于一个人,同时他也是中国法制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子产。

子产执政

公元前546年,在晋国与楚国停战后,中原大地得到了暂时的和平。然而,虽然战争消失了,但中原诸侯国却不约而同的都产生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王权衰落,家族势力崛起。比如晋国的六卿,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宋国的华、向两大家族。卿大夫的权力超过了君主,成为了春秋后期的一道风景线。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晋楚停战后形势图

郑国的七穆指的是七大家族,分别是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丰氏和印氏,这七大家族都是郑穆公的后代。子产为国氏,他被任命为卿之后在内阁排名第四,排在前面的是子展(罕氏)、子西(驷氏)和伯有(又称为“良霄”或“良氏”)。随着子展与子西的相继去世,郑国的大权落在了伯有的手中。

按照停战协议,郑国是要向楚国进贡的。伯有就准备派公孙黑去楚国。公孙黑是前任执政官子驷的儿子。公孙黑一听要去楚国,就对伯有说:“楚国与郑国关系很不好,我要是去楚国,那跟送死没有区别。”伯有一听,就想强迫公孙黑出使楚国,只不过,公孙黑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大怒而去,回到家就准备带兵去攻打伯有。郑国的大夫们赶紧出面,为伯有与公孙黑调解矛盾。没想到,伯有却趁机拉帮结派,让大夫们到他家中,硬要结为同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有一位大夫裨谌就对另一位大夫然明说:“伯有拉着大家结为盟友,这只会让郑国更加混乱,我看他撑不了三年了。郑国现在这么乱,如果子产上台,郑国还有希望;如果不是,郑国就要亡了。”

从对话中就能看出,现在伯有还没有垮台,大夫们就在讨论下一任的执政。而且还看好子产,所以子产的能力是得到公认的。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画像

不久后(公元前543年初),子产追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国大夫叔向拜会了他,向他询问对郑国时局的看法。子产回答说:“关键要看今年了,现在伯有与公孙黑明争暗斗,很难调解啊。如果两人和解的话,政局就会比较清楚了。”叔向问说:“不是已经调解了吗?”“唉!”子产叹了一口气说,“伯有这个人骄奢刚愎,公孙黑则盛气凌人,两人很难妥协的。虽然在大夫的劝说下暂时和解,可是互相之间仍然充满怨恨,很快就要掀起新一轮的争斗了。”子产的政治判断力与分析力很惊人,表面平静的郑国政坛,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

郑简公访问晋国后,他也曾出面调解伯有与公孙黑的矛盾,但并没有什么效果。而且伯有果然是个相当固执的人,他又跑去见郑简公再次提出要求。即要派公孙黑出使楚国,然后又回家喝酒去了。公孙黑得知消息后,大怒,带着自己的家族武装连夜杀向伯有的家中。这时伯有又在地下室里喝得大醉,不省人事。他的家兵抵挡不住公孙黑的武装,家臣赶紧带着不省人事的伯有逃了出去,逃到了雍梁城。公孙黑找不到伯有,便放了一把火把他的府邸给烧了。伯有从美梦中醒过来时,吓了一跳。记得自己是睡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呀,怎么换地方了呢?正充满疑惑,还以为在做梦哩。家臣们向他汇报了公孙黑率兵攻打府邸的事情,他听罢吓出一身冷汗,直接逃到了许国。

在郑国这场政治内乱中,子产保持中立的态度,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到伯有的府邸为死难者收尸安葬。为了不介入两派的争斗,他决心离开国都。郑国上卿子皮在伯有逃走后成为内阁中的首席人物,听说子产要离开,赶紧前去追赶。在子皮的劝说下子产违心与公孙黑结盟,加入支持公孙黑的一方。同时郑简公也与诸大夫结盟,并集合国都的民众,与民众共同结盟反对伯有。

当伯有知道郑国从国君到卿大夫到民众都结盟反对自己时,决定要杀回国都。伯有认为有两个人是可以争取的,第一个是子皮,因为子皮并没有派兵参加攻打自己的府邸;第二个是子产,因为子产帮助收尸安葬。伯有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从排水洞钻进城内联系效忠于他的羽颉。在羽颉的帮助下,他召集旧部,试图夺取郑都的北门。公孙黑所属驷氏家族与郑都的民众共同讨伐伯有,驷氏与良氏两大家族爆发战争,双方都想得到子产的支持。虽说子产与公孙黑结盟,但他仍然严格恪守中立的立场。最后伯有在战斗中被杀死,宣告了这场内战的结束。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雕像

伯有的尸体被人扔在了集市上,没有人收尸。最后还是子产站出来,给伯有的尸体披上了一件衣裳,在伯有的尸体边号哭,并用棺材收殓其尸体,为其安葬。子产的态度令驷带非常生气,他打算带兵进攻子产,这时候接替伯有执政的子皮大怒道:“子产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你却想杀了他,是不是想闯大祸。”在子皮的严重警告下,驷带才不敢动手。

与晋国一样,郑国的君主郑简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实际权力掌握在卿大夫手中。在郑国的内战中,郑简公几乎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而且,子产虽然想要置身事外,但在政治斗争中,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如果不是子皮及时出手,子产恐怕性命难保了。

子皮是一位优秀的人才,他是前任执政子展的儿子。子皮被郑简公任命为上卿时,正值郑国遭遇饥荒,当时连郑都的百姓都吃不饱饭。子皮以父亲的名义,向饥民分发粮食,深得百姓的拥护。子皮知道子产才华横溢,所以他准备将执政大权交给子产。这个决定让子产很吃惊,子产推辞说:“郑国是个小国,却临近两个大国,十分不利。在国内几大家族势力庞大,要治理好这个国家,我可干不来。

”子皮坚持道:“您不要推辞了,有我听从您,谁胆敢来冒犯您?我们虽然是小国,如果能侍奉好大国,国家也可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子皮的支持下,子产最终成为郑国的执政。

子产相郑

子皮确实没有看走眼,子产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郑国的社会矛盾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都集中在土地问题上,大量的土地被大地主和贵族兼并,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过大,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当初郑国首相子驷推行土地改革,利益受损的几大家族联合起来叛乱。子驷与子产的父亲子国都死于这场叛乱,由此可见子产一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改革的。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改革田制

子产制定的新政策,规定城市与乡村不同阶层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以便加强管理;每家的田地要划清边界,用沟渠隔开。重新划定田界,迫使一些贵族将侵占别人的田地交出来。另外,在不得罪贵族的基础上,对于贵族中的忠厚俭朴之人,给予提拔;对于骄横奢侈者,给予惩治。但其实,忠厚俭朴之人就是支持改革的人。

子产的改革破坏了许多贵族家族的利益,不少贵族地主因改革而利益受损,便组织一帮文匪对子产口诛笔伐,编成诗歌在社会上到处宣扬。当时流传一首歌,其中一句是:“谁要杀死子产,我愿意来帮忙。”公然叫嚣以恐怖手段来对付子产。

虽然子产是“七穆”之一,但其所在的国氏在七大家族中并不强大。不过子产的改革得到最强大的罕氏首领子皮的支持。子产的新政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乡校(乡村学校)是郑国民众集会和议论政治的地方,民众敢利用乡校这种公共场所,对国家横加评议,引起了一些官员的愤怒。郑国大夫然明跑去对子产说:“我想派人去捣毁乡校,您看怎么样?”

对于乡校的事情,子产是知道的,但他并没有禁止。他对然明说:“为什么要捣毁乡校呢?人们早晚工作完毕后到那儿集合,并议论国家政治的好坏。他们说得好的,我就施行;他们所厌恶的,我就改正,这不正是我的老师吗?这个道理,就像治理河水一样。如果溃决一个大口,那么必定有很多人遭殃受害,这种情况就没法救了;如果事先开了小口,使其分流,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决堤的现象了。民众在乡校中的议论,正是治病的良药啊。”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不毁乡校

这就是著名的“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这个典故一直被当做施政者的样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子产的开明政治,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在其执政的第三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对比三年前民谣就能看出,郑国百姓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当初的想杀子产,到三年后却担心子产死了。

封建时期,历代改革家面对最难的困难不是怎样去改革,而是如何处理贵族阶级。自从伯有死后,其所属的良氏家族便衰落了。郑国的政治控制在其他“六穆”手中,当时郑国的权力核心成员分别是子皮(罕氏)、子产(国氏)、伯石(丰氏)、印段(印氏)、子太叔(游氏)和驷带(驷氏),六大家族各居一席。

虽然六大家族各占一位,但背后的利益却难免会有碰撞。“七穆”家族中的丰氏自从伯石为卿之后,其势力也开始扩张起来。伯石有个弟弟,叫“丰卷”,他准备搞个祭祀,但是按照当时的礼法,只有国君才可以使用新捕获的猎物来祭祀。因此,子产不同意丰卷的做法,丰卷大怒,召集丰氏家族的人马准备攻打子产。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郑国的权力不在君王,也不在宰相手里,而是在家族手里。子产属于“七穆”中的国氏家族,但他的家族势力并不特强。现在丰卷磨刀霍霍,眼看一场冲突就要爆发。子产突然放出风声,宣布要退出政坛,逃亡到晋国。当然这是子产的权谋,因为子产是子皮支持的,如果子产逃跑了,那就间接说明子皮在这场政治对决中失败了。在关键时刻,子皮果断出手阻拦子产的逃亡,还将丰卷驱逐出境。子产虽然在与丰氏家族斗争中取胜,但他仍然采取安抚大族的做法。对丰卷的田地与房屋一概保留,三年后子产让丰卷返回郑国,并把田地、房屋及三年的收入全部还给他。

子产虽然对家族采取安抚手段,但并不代表纵容家族,即便是子皮也是如此。子皮有一个宠臣,叫“尹何”,是一位年轻人,但子皮却想让他担任封邑的长官。子产得知此事后,去见子皮,问他:“尹何太年轻了,不知道能力行不行呢?”子皮回答说:“他是个谨慎而又老实的人,我很喜欢他,不会背叛我。我想让他去学习一下,这样他就更懂得怎么样来治理封邑了。”子产听完后,说:“不可以这样。”子皮听后有几分诧异,便问道:“为什么?”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浮雕

子产回答道:“人只要喜欢一个人,就愿意为他去谋求利益。现在您喜欢尹何,想给他谋权力。这就好比让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割东西,最后只会弄伤自己。我只听说过先学习后管理,却没听说过先管理政再学习。如果您要让尹何先当官再学习,这样做肯定是有害处的。”

子产之所以对子皮说这些话,是担心尹何治理不好地方,到时可能危及子皮。如果子皮一倒,那么子产就无法压制其他强宗了。而且子产的事业有一半要归功于子皮,在子产遇到强宗威胁时,总是子皮出来给他化解危机。在听完子产的分析后,子皮很钦佩地说:“我以前认为由您来治理国家,我治理自己的家族,这样就可以了。从现在开始,即便是我家族的事情也要听从您的意见。”

在子产执政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又爆发了一件宗族纠纷,这次之后,子产也终于打造出了一个平稳的政治环境,开始了改革。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女人,郑国大夫徐吾犯有个妹妹,长得很漂亮。公孙楚是郑国“七穆”中的游氏家族,出自名门。他跟徐小妹订了婚,就等着成亲了。却没想到公孙黑听说徐小妹是个美女,仗着自己驷氏家族的势力,也送了一份聘礼给徐吾犯,要求定亲。徐吾犯一看拿不定主意,最后只能把这件事告诉子产,让这位执政首相来处理。

子产想了想,对徐吾犯说:“这都是因为国家政事混乱惹来的麻烦,不是您的问题。这件事就让你小妹自己决定好了,她想嫁给谁,就嫁给谁。”显然子产并不想卷入两大强宗争取美女的事件之中。徐吾犯一听,就把子产的提议跟公孙楚和公孙黑两人说了,这两人都同意了。两个人来到徐家,徐小妹躲在闺房中看他们的表现。这两位公子哥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来,公孙黑长得帅,又精心做了一番打扮。穿着华丽的衣裳,精神抖擞,还带来了贵重的礼物。公孙楚一看,自己长相不如公孙黑,也没他有钱,决定展示自己的才艺,他身着军装,首先表演左右开弓的本领,然后又表演自己精湛的驾车技术。

各自作秀一番后,两人都退出徐家。徐吾犯问小妹:“你看怎么样呢?”徐小妹回答说:“子晳(即公孙黑)确实是很帅气,但是子南(即公孙楚)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丈夫要有男人味,妻子要有女人味,我看还是选择子南吧。”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同室操戈

这下公孙黑气坏了,他准备去干掉公孙楚。他先是假装去拜会公孙楚,在宽大的外衣里面穿了一身皮甲,带了一把短剑,准备乘公孙楚不注意时把他做掉。不料细心的公孙楚知来者不善,还没等公孙黑动手,公孙楚操起一把长戈,就朝公孙黑砍去。公孙黑撒腿便跑,在逃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公孙楚挥戈一劈,砍中了公孙黑。这件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叫

“同室操戈”

这件事告到子产那里,公孙黑控告公孙楚目无国法,故意伤人;公孙楚则控告公孙黑心怀不轨,他是正当防卫。最后子产认定,公孙楚有罪,其一,首都闹事,目无君上;其二,违反法令;其三,以下犯上,公孙黑是上大夫,而公孙楚是下大夫;其四,以下犯上,公孙黑年长,公孙楚年幼;其五,冒犯亲属,公孙黑是堂兄,公孙楚是堂弟。

公孙楚被判流放,驱逐出境去了吴国。公孙黑在与公孙楚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激发了他的野心。在公孙楚被驱逐出境之后,郑简公与六卿共同签署了一份盟约。按道理说,公孙黑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他却硬要参加,这样一来让驷氏家族的宗主驷带很没有面子。因为六大家族执政是郑国的传统,以显示六大家族在政治上的均等地位。可是作为驷氏家族的成员,公孙黑的鲁莽表现却将驷氏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这就引来了其他五大家族的联手对抗。

公孙黑不知收敛,甚至想起兵反叛,消灭整个游氏家族。驷带直接集合驷氏家族的其他小宗,公开发表声明将公孙黑驱逐出家族。子产听到这个消息后,历数公孙黑的三条罪状,第一,挑动伯有叛乱,如今又想消灭游氏家族,国法难容;第二,争夺堂弟公孙楚的妻子;第三,国君与六卿签署盟约时,公然威胁内阁。

公孙黑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死后尸体被扛到路上示众。旁边放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他所犯下的罪状。强宗是郑国政治的一个特点,子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维持六大家族的利益;又能对为非作歹之徒惩罚,达成了几大家族相互制约的格局。无论哪个家族都无法取得一枝独秀的优势,这恰恰是政治稳定的基石。郑国先后经历了子孔之乱、伯有之乱和公孙黑之乱三次大动荡。子产为平息这些内乱因素,用心良苦,这使得郑国在子产时代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改革

平稳的政治环境,给子产改革郑国打下了基础。公元前538年,子产推出一项重大措施,“作丘赋”。这是一项赋税制度的改革。至于改革内容,史书上没有完整的记录,而且这项改革内容也有很多史学家争议,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郑国越来越有钱了。国家增加了赋税,那么这笔钱肯定要由平民或贵族来承担了,所以这个改革触及很多人的利益。

可是子产却毫不动摇,此时郑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是弭兵后的相对和平局面,但是晋楚称霸的格局并没有改变。郑国一直想要摆脱楚和晋的控制,那么除了依靠外交之外,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国防力量。而且在春秋后期,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已经相当普遍了。

不过郑国百姓却普遍认为和平时代已经到来,提高赋税加强国防,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不满。郑国大夫子宽试图说服子产放弃赋税改革,子产严肃地说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我听说想做善事的人,不轻易改变方针政策,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民众不可放任自流,法度不可轻易更改。后来林则徐有一句著名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的典故就是来自子产的这些话。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铸刑鼎

子产决心以法律手段来巩固改革成果,在推行“作丘赋”改革的后两年(公元前536年)又推出一项重大的举措,即“铸刑书”。把法律条文铸写在铜鼎上,放置于公共场所,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法律条文。因为当时还没有纸张,没办法印成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地去发。只能铸在鼎上,让大家观看。

把法律条文公开,让民众都看得到。这是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夏、商、周以来,几乎没有成文法律。就算有成文法律,政府是不公开的,所以老百姓也看不到。子产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晋国著名的政治家叔向给子产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我本来对您是寄予希望的,现在没有了。以前君王之所以不制定刑法,是担心百姓容易利用法律条文来相互争执。这样一来,社会就不安定了。百姓如果掌握了法律条文,就可以利用法律寻找法律空子。一旦成功,就更加难以治理国家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刑法从属于礼法。子产的做法就相当于把刑法从礼法中独立出来,在叔向看来,这是对礼教文明的一大挑战,但是叔向说的并不是完全没道理,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子产铸刑书的具体内容,但是这个刑书是很难制定得十分具体的,钻法律空子这种现象肯定是会存在的。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说:“我无法考虑子孙的利益,我只是要解决当今所面临的问题。”对子产而言,公布成文法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关键,也是抑制强宗的必要手段。

子产相郑,子产凭什么帮助郑国成为了春秋后期内政最稳定的国家

子产祠园

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从公元前563年平定尉止叛乱开始,子产在郑国政坛活跃了四十余年,执政时间长达二十年。小国却出现了大政治家,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子产是一个传奇,他的政治思想充满睿智,最重要的是他那“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之国家主义精神,以及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些使得他能在小国家搭设大舞台,影响力远超国界。甚至跨越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结语

子产去世时,孔子二十九岁。当他听到这个噩耗时,禁不住流下眼泪说:“古之遗爱也。”这是他对子产的评价,孔子认为子产是古代贤人仁爱传统的继承者。

子产被视为法家之先驱,铸鼎公布法律,使他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与后世商鞅和韩非子不同的是,子产强调法律不应该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不毁乡校并鼓励民间批评,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最开明的政治人物之一。他以高超的手段抑制强宗豪族的势力,排除困难险阻推行土地改革,使他成为春秋时代最有创造力和革新力的一位政治家。

在外交上,子产抵制霸权主义,成为国家主义思想的先驱与伟大的实践者。在子产的努力下,郑国这个在春秋初期昙花一现的小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了春秋后期诸侯政坛上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内政最稳定的国家。在春秋后期,齐国、晋国、楚国、鲁国和宋国等都先后爆发过大规模的内乱,而郑国虽是小国,却能独善其身,这都是子产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