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傳》後記


《張騫傳》後記

張騫一生,輝煌耀眼。豐功偉績,光耀千古。

基於對張騫的崇敬,《張騫傳》是在張騫精神的激勵下完成的。本書資料來自《史記》、《漢書》,以及張騫故里的民間史料。由於正史中關於張騫的記載相對簡略,民間史料便成為本書編寫的有力補充。張騫為漢中城固人,作為他的鄉黨,筆者在收集關於這位博望侯的民間史料方

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在動筆前,筆者曾三次深入張騫故里進行調查、探訪,特別拜訪了張騫後裔張建才先生。張建才先生德高望重,對祖先的事蹟瞭然於胸,提供了眾多珍貴的線索和資料,在走訪過程中,筆者瞭解到了關於張騫的眾多民間傳說和故事,並將其進行藝術加工,用於本書的創作,努力在保證正史所記載的張騫的真實事蹟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各地與之相關的民間傳說,使書中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情節更加緊湊豐富,完整地展現張騫的傳奇一生。本書中出現的與張騫有關而未見於正史的一些內容,如張騫父親的名諱、培育黑米、行商夜郎以及歸鄉釀酒的情節,即取材於民間史料。

完成書稿所遇到的困難,既不是人物關係、故事情節的推敲安排,也不是因時代背景與當今社會時空的遙遠而產生的語言交流障礙,而是張騫面臨三次“必殺”的嚴峻時刻,為什麼都能化險為夷、保全性命而繼續完成它的未竟事業。

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截獲,但都未遭殺害,反而成為一個受全世界擁護愛戴的大英雄。

單于不殺他,只做了扣留草原的處置,還選美女賜婚為妻並生下兒子,明眼人都會看出,這是用美人計瓦解他的鬥志。十年後他伺機逃走,繼續西行尋訪月氏,返回途中又被擒俘,還是未殺,軟禁如前。

文學作品反映的生活真實,是作者體驗感悟後的生活真實,並非生活原型的照相翻版,更不是主觀臆造。在某些電視劇中,當匈奴首次截俘張騫要殺他時,他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殺我冤枉。”不要說匈奴人不相信,即使不殺他,回國後也可能會被漢武帝以“辱使命,喪國格”處斬。另一部電視劇寫張騫二次被俘受審,單于說:“寡人完全應當將你斬首。”張騫急忙跪伏在地:“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請大王開恩。”單于咳嗽了兩聲,氣喘吁吁地說道:“我老了,活不了幾天了,這輩子殺人太多,念你去西域前還能給我留書謝罪,的確是個忠厚老實、謙誠有信之人,我今免你一死。”

這不是生活真實,也非藝術真實。與其說歌頌張騫,倒不如說貶低了張騫。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筆者的確感到頭疼,頗費了周折。為什麼單于兩次不殺張騫?這隻能從張騫身上找原因。他是從陝南漢中郡城固縣走出的一位勤勞善良、誠實厚道且深受傳統美德薰陶教育的普通農民,從小到大,農民本色從未改變。被匈奴扣押十年,一旦逃離,常人會逃回漢朝,而他繼續西行,可見忠君愛國的意志何等強韌堅定。《史記》中寫道:“(匈奴單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張騫到大宛,人地兩生。大宛人卻熱情地將他送至康居,就像接力傳遞,康居人又護送他抵達月氏。大宛、康居都知道他是來自匈奴的逃亡者,完全可以把他送回匈奴。匈奴是北方的強勢力量,這樣做有利於各自的國家。然而,他們按張騫的所願而為,此刻,張騫的人格魅力光芒四射。司馬遷又寫道:“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頑強剛毅自不待言,否則怎麼會憑自己的雙腳踏出絲綢古道?寬大信人是說他性格寬厚開朗,信他人,也被他人所信。不單為他人所信,更得到他人愛戴。

在異族密居地區奔波跋涉,心存疑慮反而不安全。對待語言和習俗不同的人們,最利於溝通的就是“人格”二字。從素不相識的人群中經過,獲取他們的愛戴等於拿到了通行證。張騫憧憬西域,立志報效國家,是漢武帝選拔實施“勤遠略,安天下”的最佳人才,此乃“時勢造英雄”也。

迴歸長安後,張騫提供的西域情報為漢朝反擊匈奴、擴展版圖、經營西域發揮了巨大作用。他隨衛青、霍去病攻伐匈奴再立戰功,位封博望侯。但翌年隨李廣將軍遠征,途中因故延誤軍機,又面臨第三次斬首。經文武大臣竭力周旋,最後被削去爵位,萬幸生命無恙。看來連皇帝也不忍心殺他,仍然是以個人魅力征服了最高統治者。

不久,他恢復了名譽、地位,以中郎將身份奉命二使西域,直奔烏孫。迴歸 後被任命為大行令(相當於外交大臣),俸祿兩千石,位列九卿。張騫去世後,漢朝使節出使外國,依然打著博望侯的旗號。無論哪個國家,只要聽到張騫的名字,立刻消除戒備,用熱情、敬仰和欽佩的姿態與之交往並稱兄道弟。

由此推測,張騫之所以為漢皇及西域各國所愛所敬,根本原因是他對職責的執著熱愛和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這也是他數次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動力,是他“敢為天下先”的赴湯蹈火和九死一生卻百折不回的英雄本性使然。

這就是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張騫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可化危難為吉祥,變沮喪為堅強,把排斥變包容,將仇人變朋友。

“眾裡尋他千百度”,筆者終於找到了張騫的人格魅力閃光點,並把它作為這部傳記的靈魂。(王祥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