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投訴不斷 盈利受困的微醫集團,艱難IPO之路能否“救命”?

用戶投訴不斷 盈利受困的微醫集團,艱難IPO之路能否“救命”?

中訪網財經(朱婷婷)於2017年底面世的“微醫雲”,是一個開放的底層智能醫療雲平臺,主要為微醫的其他三大板塊業務——“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等提供技術、數據支撐。

微醫起家於掛號業務,根據微醫官方數據,其實名註冊用戶達1.8億,線上連接了全國30個省市的2700多家重點醫院的26萬醫生。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醫療健康科技企業之一,微醫迄今為止已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瓴資本、紅杉資本、晨興資本、啟明創投、復星銳正資本等一線VC。其中在2018年5月9日,微醫宣佈完成5億美元的pre-IPO戰略融資,友邦保險和新創建集團領投,投後估值為55億美元。在該輪融資中,微醫僅轉讓了個位數的股權比例,微醫董事長兼CEO廖傑遠依舊為最大股東。

工商信息顯示,微醫的運營主體微醫集團(浙江)有限公司於2019年 3月27日首次進行股權質押,質押機構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蕭山支行,彼時質押股份數量為2060股,佔總股本的比例為9.58%。

2020年,微醫集團再戰IPO的消息傳出。一方面,經過打磨後的微醫集團組織架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微醫集團的各個業務卻因服務質量屢遭用戶投訴,其中微醫和微醫保為“重災區”,同時,付費問診醫生不回覆、醫生資質、虛假宣傳以及保險無理拒賠等也成為微醫集團的潛在“關鍵詞”。

打開微醫APP,在“極速問診”頁面有三種付費問診方式,分別是三甲醫生電話問診、三甲醫生圖文問診和二甲醫生圖文問診,分別收費29元、19元和9元人民幣;而在這三種問診方式下面均有問診人數數量顯示,分別為31.6萬人選擇、308.7萬人選擇 和315萬人選擇。

根據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有用戶在微醫上掛號後,醫生並沒有為其進行詢問診斷,而是直接回複用戶“做b超”。該用戶二次掛號,仍為其分配到上述醫生,且給出相同回覆。和訊科技發現,在投訴平臺上,類似事件並非個例。

用戶投訴不斷 盈利受困的微醫集團,艱難IPO之路能否“救命”?

在用戶口碑傾覆背後,是微醫集團難掩的月活下滑事實和盈利難題。

據時代商學院報道,截止到2019年11月,微醫APP月活躍用戶量持續下滑,僅為競爭對手平安好醫生的七分之一。另據易觀統計,2019年5—10月份,微醫APP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191.2萬、187.6萬、186.5萬、181.6萬、177.2萬和175.6萬,全網規模排名分別為731名、745名、757名、813名、866名和876名。而同期平安好醫生APP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1340.5萬、1309.3萬、1294.6萬、1299.4萬、1313.4萬和1320.1萬,全網規模排名分別為191名、199名、196名、199名、201名和207名。

2020年3月1日,微醫對外透露,友邦保險集團區域原CEO蔡強加入微醫,擔任公司CFO,將負責推進微醫的資本化進程。

據悉,2月29日下午,微醫集團向全員發佈了一則人事任命郵件,根據任命文件,友邦保險集團區域原首席執行官蔡強將於4月1日正式出任微醫董事會副主席兼CFO,向董事會主席兼CEO廖傑遠彙報,具體職責為分管集團財務、投融資及保險事業群。

1月6日,已經傳出蔡強請辭友邦保險集團區域CEO一職的消息,蔡強交印,業界對其未來去向猜測紛紛,以蔡強三十多年的保險征程,很可能入局互聯網保險行業或與保險業高度相關的數字健康行業。

經歷過融資、改名、新戰略發佈的微醫集團(掛號網)最近在互聯網醫療圈內灰頭土臉。業內最大的“獨角獸公司”熠熠發光的時光似乎越發遙遠,這也引來不少疑問:微醫集團從溫順的食草動物轉向食肉動物,大規模的行業兼併背後究竟有多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