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中,王允用美人計除去了董卓,又得到呂布的支持,奄奄一息的漢末朝廷終於有了一個喘口氣的機會,但王允不自量力,不願放過想要投誠的董卓餘黨,導致李傕和郭汜反撲長安,形勢急轉直下,漢室再難有翻身的機會。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在正史的記載中,王允身亡的過程和小說情節大致相符。

《三國志》:夏四月,司徒王允與呂布共殺卓。卓將李傕、郭汜等殺允攻布,布敗,東出武關。傕等擅朝政。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重新回顧這段歷史,試著想要找出是否存在一絲生存的可能,使得王允能夠避免最後的昏著,妥善處理李傕、郭汜等人,避免困獸猶鬥,從而東漢政權還能延續一段時間,答案是肯定的,的確存在這種可能,雖然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而即使在想象的世界中,希望在公元192年裡才改變王允的結果,時間也來不及,此時,可謂大勢已去。唯一的轉機,或許在六年前。

六年前,一個太守做出了傑出的先例。

在東漢末年,湧現出了無數英雄豪傑,也出現了一箇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廉吏羊續,他有著“懸魚太守”的美稱。

《後漢書.卷三一.羊續傳》:後漢羊續為南陽太守時,痛恨權豪之家崇尚奢靡。時有府丞贈魚,羊續將它掛起來,待下次府丞再送魚時,將所掛之魚拿出來教訓他,杜絕其饋贈。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除了為官清廉,羊續也具有優秀的政治才能,他不但順利的平定了趙慈的叛亂,而且具有極高的政治智慧,既能嚴格的治理,也能適度的寬容,接受從賊的投誠,從而避免了血腥鎮壓和反抗,老練的清除了叛亂遺留問題,沒有給日後留下隱患。

186年,江夏軍人趙慈反叛,殺害南陽太守秦頡,攻陷六縣。朝廷拜羊續為南陽太守,接管南陽事務。羊續入郡界時,暗下微服私訪,完成觀察後,他才正式以新任太守的身份到任。上任之初,羊續已盡知郡中縣令何人貪瀆、何人正直,也能分辨士民中的良士賢人、奸猾之徒。郡內官民見羊續竟如此瞭解南陽郡上下諸事,無不被其震懾。羊續安頓縣情後,便發兵與荊州刺史王敏共同攻擊趙慈,成功破賊,並斬殺趙慈,獲首五千餘級,六縣附近的其他賊人亦陸續請降,羊續向朝廷申報,並請求朝廷寬恕跟從趙慈起事的從賊。平定趙慈後,羊續亦表現出優秀的治才,將南陽郡管理得井井有條,軍民無不喜悅。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假如羊續的行為能夠影響王允,或許能改變未來事態的發展:或者,倘若王允親眼看到羊續的治理方式,或親自參與了羊續報告的審核和批准,會使得他或多或少認可並贊同羊續的做法,也許在面對董卓餘黨時,王允會改變看法,並採取截然不同的應對措施,及時的宣佈寬赦從犯,或許漢朝還可以繼續姓劉。

然而,從結果可以知道,羊續的事蹟對王允並沒有影響,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王允並不瞭解羊續,那麼,在公元186年,王允在做什麼?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據記載,雖然在公元189年王允來到洛陽,隨後連續升職,在朝廷得以身居高位,並受到朝臣倚仗,但在此之前,王允卻遊蕩在朝廷之外。

184年,黃巾之亂爆發,王允出任豫州刺史,並參與討伐黃巾軍和招降餘黨。期間王允發現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部眾有聯絡,於是告發。漢靈帝知道後大怒並責斥張讓,但張讓最終沒有獲罪,於是向王允報復,王允因而下獄。王允期間獲赦,但十多日後就再因別的罪被捕,送交廷尉。王允最終因得到大將軍何進和袁隗、楊賜等人上書營救才得免死,至次年才得釋放。王允有鑑於當時宦官權盛,於是改名易姓,流連於河內、陳留地區。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知道了王允在那一年的活動,就能發現一個很大的可能,或許王允不知道羊續是怎麼處理叛賊從黨的;而且,即使知道,也可能是聽人轉述,王允沒有親眼看到整個過程;進一步可以肯定的是,在羊續呈交給朝廷報告後,大臣們對報告進行激烈的討論,而王允沒有機會參與,所以,對羊續採用的正確做法,王允不會有太深的感觸或印象。

假如情況相反,王允能夠對羊續有深入的認識,並深切贊同他的做法,羊續將會給王允帶來良性的影響,在王允將來做決定時,多少會帶來改變。

不過,雖然存在這樣的可能,但王允會改變的可能性也很渺茫。

也就是說,即使前提存在,即王允知道了羊續的事蹟,但能不能由此產生有效的影響,又是另一個問題。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而根據王允的一貫做事風格來看,有很大的可能,結果或許不會改變。因為王允的個性不能容人,他容不下蔡邕,同樣容不下李傕和郭汜。

董卓被誅,蔡邕在主謀者司徒王允處坐,言語之際,他不免為之嘆息。王允勃然變臉,斥責道:“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將他當作董卓同黨收付廷尉。蔡邕謝罪,表示情願受到“黥首刖足”之類嚴懲,只要讓他完成漢史的續寫工作。不少士大夫也出面救護,太尉馬日磾口得知此事,急馳往王允處,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王允不聽。一代天才,被眾人期待的第二位“司馬遷”,竟死於獄中。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相比董卓,蔡邕能帶來的破壞有限,而且,即使存在如王允所言的惡劣影響,但也都在控制範圍內;此外,留下蔡邕帶來的好處更多,說是能夠有利於文史發展、造福人類,也並不過分。可即便如此,王允仍然表現得眼裡容不下半點沙子,為小害而捨棄大利。

連不能帶兵打仗的蔡邕都不放過,能征善戰的武將更不會放過,所以王允很難對李傕和郭汜表現出寬容。

結語

王允除掉董卓的時候,雖然朝廷的影響力大為消弱,但大義仍在人心,擁戴皇權的大臣為數不少,而且各地諸侯對於朝廷還存在表面上的恭敬,他們還不敢效仿董卓,行大逆不道之事。

在這個時候,朝廷想要恢復以往的威權,重塑大漢的輝煌,非常困難,但不是完全沒有一點可能。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而在王允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後,漢獻帝才徹底淪為被人操縱的傀儡,從此,漢朝想要復興,絕無可能。

倘若王允能學習羊續的先例,漢朝的命運也許會有迥然不同的發展。前人留下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後人只要照搬,便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可事態卻偏偏向另一個方向發展,不免令人惋惜。然而,歷史不就是如此,前朝的錯誤不斷的重複,循環交替。


〈參考〉

東漢文壇點將錄

〈完〉


他能夠制服董卓,又有先例可參照,本可以做得更好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