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秦汉以降,北方的游牧政权长期以来都是中原文明的劲敌,从匈奴到突厥再到鲜卑、辽人等等,都对中原构成过重大的威胁。但是,给中原王朝造成了巨大威胁的草原民族变得格外宁静。清朝对蒙古采取了什么样的统治策略呢?

蒙古的由来与划分

清朝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

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高度自治权,属于藩部,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

策略一、满蒙联姻

清朝实行世缔国姻,就是清朝的贵族跟蒙古的贵族普遍联姻,这个联姻跟以前中原的公主和亲大不相同。

首先,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的女子,蒙古成了清朝皇帝的舅舅国。中原的和亲是嫁公主过去,以后突厥也好,匈奴也好,都是中原皇帝的外孙。但是生下来的小孩认爹,不认外亲,照样欺负舅舅。外甥一般不管舅舅、外公,但外公、舅舅还是照顾外孙嘛。

其次,两者是集体联姻,大量的满蒙贵族之间的联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满蒙一家。

最后,封官 ,大量的封官,蒙古的各种汗、亲王每年都可以从清朝领到相当高的赏金,清朝砸在蒙古上面的钱达百万两。有这么多钱拿,有高官做,谁还来造反呢?

策略二:宗教控制

在宗教方面,清统治者积极扶植和利用喇嘛教做为统治蒙古的工具 , 清朝在蒙古草原造了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部落信教。古代蒙古族最信奉的宗教为萨满教,在与明朝角逐的时期,后金统治者便实现了以满洲与蒙古族相近文化、宗教习俗来达到拉拢临近蒙古部落的目的,使得蒙古政策取得了成功。

首先,蒙古人信了黄教,尚武以及反叛的天性也弱化了不少。而且庙是固定的,信了这个教,就不能迁得太远,这也是限制了蒙古部落的流动性,等于改变了蒙古部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其次,清朝规定,如果一家有兄弟八人,则七个人要去当喇嘛,五个兄弟,四个要当喇嘛。只留一个人结婚生子,使得蒙古人口一直处于一种非常低的水平,同时和尚可是不杀生的,这样蒙古那种尚武的精神也被打击了。这个政策一出来,当然,蒙古部落造清朝反的可能性就更低了,大部分年青人都念经去了,剩下一个要放羊,还有精力去造反?

最后,清朝加强对喇嘛教的扶持并加以法律维护,满洲皇帝也成为了蒙古地区人民眼中佛的化身,将满洲皇帝作为他们信仰的光辉。但这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清朝逐渐实现全国统一,清朝也就对喇嘛教逐渐开始实行尊崇与限制的政策,直至道光年间,随着国势衰落及外忧内患等因素的影响,清朝才开始逐渐转变对蒙古的喇嘛教政策,逐渐由复制与限制转变成为压制,直至清朝灭亡。

策略三:军事控制

清政府从东北到西北设置了一整条防线,全面将蒙古诸部与内地隔离开来,这种军事隔离给清廷对蒙古诸部的优待与亲近加上了一层武力保障。

在其龙兴之地,清廷还不断提高驻防地位,实行军事镇守,其另一项使命即是监控科尔沁蒙古。这一职责,主要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组成。另外,从京畿至山西北部,清政府沿密云、山海关、察哈尔、热河、绥远一线均有驻军,沿长城一线的军事布控除了保卫京畿外,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防范离京城较近的蒙古诸部。期间,清政府还不断收回各部都统世袭权利,逐渐将权力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在西北一带更是大大小小的驻防大臣,如西安将军、凉州将军、宁夏将军等都属于这条防线。

当然,军事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大炮出来之后,曾经横行世界一千多年的骑兵不再具备技术优势。其实明朝的朱棣就用这个打败了北元,只是后面没有继续再发展下去。但到了明末已经显出大炮对骑兵的压制。

在这样一系列的政策下,蒙古人基本上失去了对抗大清的实力。在清朝的管理之下,那个以前强大的蒙古族,从明朝时代的一千多万到清朝灭亡之后只有一百来万的样子的,这个就是清王朝管理下的最终结果。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策略——一劳永逸,釜底抽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