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壓力下傳統外貿受阻 跨境電商如何在外貿市場“危中尋機”?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隨著各地復工復產,不少企業迎來曙光,然而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傳統外貿卻遭遇阻礙,特別是跨境電商在出口方面正在遭遇行業陣痛,不少企業都面臨海外客戶直接取消訂單,或者明確表示不付款;即使有訂單,海運費的翻倍增長和貨運船隻的“稀缺”也致使跨境電商企業“叫苦不迭”。面對困境,跨境電商企業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應對疫情帶來的“黑天鵝”?危機中又存在著怎樣的機遇?

從前期“催訂單”到如今“大量取消訂單”,這段時間跨境電商市場“瞬息萬變”,企業遭遇了空前的困境。山東德州吉達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部長李春紅說:“二月初詢盤明顯增加了,3月9日二次復工時按說我們的詢盤會更多,但是事實跟原來正好相反,客戶的回覆率明顯比之前低了。”

在義烏,受亞馬遜封倉、物流不暢等影響,義烏跨境電商群體被按下了暫停鍵。義烏市嚴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常情況下每天發貨3.5萬到4萬個訂單,其中95%來自歐美和東南亞國家。近期受疫情影響,訂單下滑了50%。公司總經理遊俊說:“我們現在最擔心的不是業績受到影響,而是怕物流受到影響,產生大批量退款。這退款中包含我們物品的成本、運營成本和物流成本。如果產生大批量退款,對我們的企業損失將會非常大。”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201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均創新高。但今年以來,據海關數據統計,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回落,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9.6%。

面對困境,不少跨境電商企業也開始自我轉型和調整,以遼寧為例,不少企業開始轉型做疫情物資以應對危機。

遼寧省商務廳電商處處長張悅認為,雖然跨境電商行業短期內的發展將趨緩,但也帶來了行業內部的整合重組的可能,倒逼供應鏈、服務調整和升級,優質的企業、服務商都會沉澱下來,基礎生態會更紮實,也會進一步促進和帶動傳統外貿的轉型。“這次疫情給跨境電商發展帶來的一個機會是幫助傳統外貿如何通過線上的互聯網,實際上就是移動跨境電商來進行解決現在面臨的這種困境。”張悅說。

除了企業自身需要轉型以應對困難以外,目前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幫助跨境電商渡過難關。

現如今大多數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採取的是B2C的模式,受平臺政策、物流影響較大。近期寧波鼓勵企業自建海外保稅倉庫,目前寧波在全世界有120個保稅倉庫,相當於跨境電商企業直接面對國外的消費者。寧波市商務局局長張延說:“對於自建海外倉的項目,給予年利率不超過4%、貸款期限不少於兩年的優惠貸款,財政給予50%的貸款貼息。通過‘海外倉+跨境電商’模式出口達到一定實際的,按規定經認定後給予一次性獎勵。”

江西上饒市則迅速建立健全“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充分用好信用保險等政策工具,支持外貿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同時強化政銀企協作,切實解決好外需萎縮、訂單減少、資金週轉困難等問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則牽手大平臺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昨天(7日)在杭州簽署“春雷計劃”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浙江製造數字化轉型。天貓國際公關部秋月介紹,阿里巴巴將充分利用20年來沉澱的商業力量和技術力量,用一切必要行動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通過速賣通、Lazada、天貓海外等平臺,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出海;通過資源支持、減費和綠色通道等舉措,幫助一批中小外貿企業轉型拓展內銷市場。”秋月說。

此外,為了幫助更多中小企業擺脫資金困境,阿里巴巴方面表示“0賬期”服務延至6月30日,網商銀行聯動百家銀行為千萬小微商戶提供無接觸貸款。

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黃日涵向記者表示,疫情之下儘管跨境電商在出海方面面臨一定困境,但在政府和大平臺的幫扶之下,中國製造依然有望順利流轉,從長遠來看,將讓世界認識到中國企業以及中國製造的優勢。黃日涵說:“現在是一個賠本賺吆喝的時代,但是等到疫情過後,這些人會認識到中國企業的作用,他們會接受認可中國的物品。這是無形中打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廣告,這個廣告對中國絕大多數的商品而言都將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我覺得應該放長遠一點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