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一、強勢家長都善於把餐桌變戰場

繪畫課結束了,樂樂第一個從畫室裡興奮地跑出來,明天爸爸要帶他去參加科技館呢!

今天輪到爸爸接樂樂回家,樂媽在家裡收到老師的微信,說樂樂這幾次繪畫不是很用心,讓樂媽在家多管教管教。

樂媽看到消息氣得給老公打電話抱怨:“天天苦口婆心地教導,這樂樂怎麼還是不用心呢?等會吃飯的時候我一定好好教育他。”

回到家看到媽媽陰沉的臉,樂樂知道大事不妙,小心翼翼地吃飯,小口小口地扒拉飯菜,想吃兩口就回房間。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這時候樂媽開始了話匣子:“樂樂,你繪畫的時候又沒有十分用心吧?以後每天少玩一小時,用來畫畫吧!”接著又說了一大堆。

樂樂知道參觀科技館的計劃泡湯了,但是一句話也不敢吭。

等媽媽教育完,心情舒暢了,又恢復到慈愛媽媽的模樣,對樂樂說:“教育你也是為你好,你看你瘦的,多吃點肉,跟你同年齡的都比你長得高。”

連平時最愛的雞腿都難以下嚥,樂樂舔了一口放下碗筷回自己房間去了。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本該是一場愉快的晚餐,樂樂媽卻把自己塑造成了“審判官”。

有關部門曾做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87%的家長喜歡和孩子“邊吃飯邊交流”,大人們總喜歡在餐桌上談事,認為在吃飯的輕鬆環境中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但事實上,在飯桌上大講人生道理或責問訓斥,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

二、飯桌教育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六歲大的小女孩犯了錯,在飯桌上被媽媽批評。面對一桌美味,小女孩沒有絲毫食慾,聲淚俱下回懟媽媽。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中國有句老話“愛子七不責”:對眾不責、懊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孩子犯了錯一定要懲罰,但把飯桌作為教育課堂並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中國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教授指出:

如果將親子吃飯時間變成飯桌指責,甚至變成家庭教育時間,久而久之,孩子對吃飯會產生一種習慣性恐慌,孩子在飯桌上會如坐針氈,備受壓抑和困擾,長此以往,對孩子身心健康都十分不利。

(1)飯桌上教訓孩子,容易引起食慾不振

孩子在美食麵前,唾液和消化液明顯會增多,能幫助刺激特別好的食慾。如果此時受到父母的訓斥,孩子的精神變得容易緊張,唾液和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影響食慾減退。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長此以往,孩子必然會把挨訓和吃飯聯繫起來,一到吃飯的時刻就緊張不已、提心吊膽,食之無味沒有胃口,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厭食症。

(2)飯桌上教訓孩子,容易引發意外風險

孩子被訓後心情會變得十分糟糕,為了逃避父母的訓斥和壓抑的場景,孩子往往潦草吃幾口就想迅速撤離現場。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此種情況下,孩子不能像平時一樣正常就餐,做不到細嚼慢嚥,甚至來不及喝湯吃菜,會影響消化和吸收。

有些家長情緒激動,訓斥孩子太過嚴厲,直接把孩子訓哭。孩子一邊抽泣,一邊吞嚥,容易發生被卡住的風險。

(3)飯桌上教訓孩子,導致孩子專注力丟失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專注吃飯的時候,如果不被打擾,而是讓他專注就餐過程,孩子的專注持久能力就會提升。

相反地,如果孩子被打擾,自我約束力被壓抑甚至扭曲,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真正的接納,是尊重孩子。所以哪怕孩子犯了再嚴重的錯誤,在他們吃飯的時候,父母們也要顧及孩子尊嚴,沉默旁觀。

三、教育孩子,場合時機很重要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看到這樣一幕:

當時有四位明星媽媽帶著寶貝們吃大餐,面對一桌美味,胡可的兒子小魚兒一心想著新玩具,並且要求媽媽立刻給組裝。

遭到拒絕後,小魚兒鬧情緒,不吃飯。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看著發脾氣的兒子,胡可耐心又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玩玩具,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有位名人曾言:“當孩子情緒波動時,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

胡可一句簡單的安慰,不僅制止了兒子的無理取鬧,也很好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

可見,教育孩子,分清場合與時機很重要。

1.表揚的話飯前說

孩子考試成績有進步,做遊戲獲得第一名,做好事受到同學的讚揚......當孩子把此類訊息傳遞給父母,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喜歡的食物,並給與鼓勵,讓孩子愉悅地享受吃飯過程。

2.批評的話私自說 

當眾責罵,可能會培養出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但這樣的孩子看似聽話,卻容易變得拘謹、怕事、缺乏主見。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當孩子犯了錯,把他叫到安靜的場所,比如房間裡,態度冷靜、公平地跟孩子交流。這時候會發現孩子少了顧慮更願意敞開心扉,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3.變飯桌為親子交流的橋樑

餐桌上,不只是物質上的分享,也應倡導精神層次的分享。

想要孩子主動說話,就要營造輕鬆愉快的語氣氛圍。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在學校裡發生的有趣好玩的事情。

四、真正的餐桌教育應該教什麼

之前看過一個關於董必武老先生的故事:

讀初中的女兒董楚青養成了一種吃飯較快的習慣。一頓飯很快吃完,卻掉了不少飯粒在桌上。董楚青丟下碗筷就想走,結果被董必武叫住。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你看看,你看看。”他連連說道。年歲還小的女兒不知所措,詫異地望著飯粒,默不作聲。

一生慣讀詩書的董必武繪聲繪色地對女兒說道:“碗裡、桌上有多少飯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丟啊。”

接著讓女兒也背誦一遍這首詩,背誦完讓女兒把飯粒撿起來吃掉。此後,女兒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父母的飲食習慣,飲食禮儀,餐桌上的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的餐桌教育不是父母自己做審判官,把餐桌變戰場,而是要培養孩子的修養。

①餐桌上,要培養孩子懂得感恩

對食物的敬重,是世界上各國文化的共識;對食物的禮敬,是對大自然贈予和人類勞動的尊重與感恩。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口菜和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常懷感恩心的孩子才會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②餐桌上,要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和“吃相”

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擺放餐具、收拾餐具的事情,讓孩子體會到家庭責任感。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比如要等家人或是客人都坐下了,才可以動筷子;好吃的東西要先考慮別人,不能把好吃的菜全部放到自己碗裡;夾菜時不要東挑西翻等。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良好的進餐意識和禮儀十分有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成長髮展。這種教養的養成,也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③餐桌上,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時間限度。

一個從小連吃飯都磨磨蹭蹭的孩子,長大以後也容易遺留拖拖拉拉的毛病。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因此,吃飯的時候父母儘量關掉電視、不玩手機,一家人坐在一起專心吃飯,讓孩子保持愉快地心情就餐,合理安排就餐時間。

作家林宛音說:“一家人彼此相愛,最期待的那一點不就是夜幕降臨,昏黃的一盞燈下,彼此坐下來,就著熱騰騰的飯菜,吞嚥盡一天的辛苦奔波。”

飯桌是拉近親子距離、培養溫馨和睦家庭氛圍的最好時機。

“愛子七不責”|雞腿和巴掌之間,家長該如何做好選擇?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從自身做起,不讓飯桌變“審判庭”;能更多瞭解孩子的狀態,讓孩子獲得最直接的關心和最溫暖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