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個人出身背景極低,可是卻達成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一個人年輕時因笨拙為人嘲笑,後來卻因守拙而達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一個人曾考了7次秀才才中第,卻在後來節節高升,位極人臣。


這個人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歷史上關於曾國藩的記載頗多,評價也分兩極。有人說曾國藩是清朝儒家文化集大成者、中興第一名臣。


也有人痛斥曾國藩乃是賣國賊,伴隨著對封建腐敗清王朝的批判之聲,作為清朝重臣的曾國藩也難逃苛責。

不論評價如何,我們都只是通過一個歷史小片段來片面看待一位豐滿的歷史人物。往往瞭解了一個人的一生後,我們才有資格評述一二。


張宏傑版本的《曾國藩傳》正以歷史故事加評書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曾國藩的一生,講述了他起點極低,卻在複雜歷史變局中超越眾人、獲得巨大成就的故事。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曾國藩出身於普通的農民世家。祖父曾玉屏少年紈絝,被人嘲笑後立誓要讓子孫考取功名、徹底翻身。從此便回家一心務農,供兒子、孫子參加科舉考試。


曾國藩的父親四十多歲才考取秀才,次年孫子曾國藩才接著中第。此間,他們承受了難為外人道的壓力,埋藏著被人嘲笑的心酸,最終改變了家族命運。

不論後世如何評價曾國藩,有心人總能從他奇蹟般的人生故事中攫取智慧以自用。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影響曾國藩一生的四個字。


拙:守得人拙見月明

笨拙一定是一件壞事情嗎?有沒有人可以將笨拙這件大多數人認為的壞事轉變為好事呢?《曾國藩傳》中總結出曾國藩如何將笨拙轉化為如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的: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曾國藩從小就以笨拙出名。謠傳他小時候背書時恰好被一個在房樑上的小偷聽到了。小偷本打算等曾國藩背完了再行偷竊之事。


沒想到,從清晨直到黃昏,曾國藩一直沒背出來。氣得這小偷從房樑上跳下來職責曾國藩實在太笨了,之後便揚長離去。

這雖是一個傳說,但從歷史記載來看,曾國藩從小智力平平,並無過人之處。然而,正是這個“拙”字,讓曾國藩事事願意比別人更努力,深知自己起點低便一直踏實努力奮力直追。

在與“太平天國”對抗時,曾國藩採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重視軍隊安營紮寨和軍隊防護。這種方法看起來很笨,但是勝在牢靠,效果也紮實。

由此可看出,凡事沒有絕對,事在人為。


持:持之以恆終成聖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一年給自己定位的人生目標是“成為聖人”。原本他從湖南小地方來,對考取功名的理解無非是“升官發財”。


可是,當他官至翰林院後,遇到了太多視修養、學問、情懷比金錢更重的人,曾國藩也因受到他們的感染而提升了思想境界。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成為“聖人”這條道路上曾國藩走得並不順暢,因為作為一個人,總有難掩的缺點。在曾國藩身上至少有以下幾個缺點:

1. 驕傲自大(這個缺點曾國藩的祖父也曾提點過他)

2.鋒芒畢露(揭官員的短,打擊罪官勢力得罪同僚)

於是,曾國藩便採用了類似今天“手帳”的形式來約束自身行為,每天要求自己做到7個方面的事情。他每天記錄自己的作為並進行反思,一步一步改正自己的缺點。

即使如此,曾國藩也時常喟嘆陳年積習往往得用一生去祛除,一時半刻是拔除不掉的。

自從有了“聖人“這個目標之後,曾國藩便用一生之力去完成。他每日反省,從不收灰色收入,以至於後來連回家鄉路費都湊不齊。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歲月曾國藩都沒有停止每天記錄日記,每天自省。在曾國藩最後的日記中,記錄了他身體狀態江河日下,但他卻仍然堅持抽出時間讀書、辦公。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他還會反省每天完成的事情和心態的好快。

這樣一個曾經來自鄙陋鄉野的窮小子,最後變成一個一生堅持不斷自省、立誓要做聖人的完人。


我們不能不感慨,曾國藩一生極大的意志力以及對自身要求的堅守。

挺:挺過艱難萬事成

曾國藩曾寫過一副對聯叫作:“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這兩句話成為他“挺”字精神的最好註解。

在組建湘軍時,曾國藩遇到了太多苦難。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名位,沒有經驗,曾國藩都靠著死扛撐到底。


等到湘軍組建得差不多了,咸豐多次讓曾國藩出軍都被拒絕,是因為曾國藩知道時機並不成熟。

為此,咸豐皇帝對曾國藩的成見越來越大。他的朋友和師座也因此事受到牽連。但是曾國藩就死守一個字“挺”,再難也都挺下來了。

《曾國藩傳》中說道:“以如此孱弱的身體,承擔起挽救國家、填海補天的大業,曾國藩的艱難竭蹶可想而知。”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曾國藩也曾自述“心已用爛、膽已驚碎”。由此可見,他曾經歷過多少困難,又經歷過多少思慮!

歷史故事中多記載曾國藩“底子”不好,這個底子不僅指他智力平常,需要比他人更多的努力,更指曾國藩身體素質不好。


30歲左右的時候曾國藩就時常感到眼花,老早就帶上了老花鏡。往後,曾國藩其實一直用堅強的心智加持著體弱的身體。

即使曾國藩一生效忠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王朝,但他未曾一日懈怠,未曾一日不拖著病痛的身軀為他心中的偉業而奮鬥。


新:求新思變貫中西

史書上記載:“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從上海登上美國的遠洋輪船,遠赴美國留學。如此大規模派人到國外留學,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曾國藩離開這個世界前,為清朝做的最後一件事情是選派學生出國留學。他的計劃是,選派優秀學子出國留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待學成歸來,三十出頭,剛好到報效國家的時候。


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這4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深刻認識到了,遲暮的大清王朝再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到了走出去的時候了。

縱然曾國藩一生都在讀儒家之書,學中國知識,但是他的眼光遠大,一點兒都不狹隘。在“天朝上國”的濃厚氛圍中,他是清朝難得的最早一批提出要禮遇洋人的官員。


即使今天的中國人都未必有這種開明的思想,這足以見得曾國藩思想之求變出新。

從這兩件事情,我們能總結出曾國藩的另一個特點“求新”


他飽讀儒家詩書,卻沒有固步自封,被儒學困住雙腳。而是難得的提出向西方世界學習並採取行動付諸實踐,在清朝那樣一個時代,這樣的思想實屬難得。


結語

拙、持、挺、新這四個字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他的一生雖然起點極低,但是靠著堅韌踏實、頑強奮鬥,終究打破了初始的命運,取得了顯赫的人生成就。

不論歷史各派對曾國藩的評價如何,我們總是能從他一生中學到守拙、堅持、硬挺、求新這些美好的品格。

曾有人說,少年不讀曾國藩,如今讀來淚如雨。

年少我們或許不懂一個出身普通的人要跨越多少人世阻礙才能有所成就,更不懂這背後要付出多少不為人知的努力。而今,我們讀曾國藩,品位他一生的傳奇故事,一起紀念這位躬耕不輟的歷史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