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全國以人命名最多的山是什麼山?肯定的答案就是老君山。初步從網上查找到的共56個,比較著名的有四川新津、雲南麗江、陝西洛南、河北懷來、甘肅武山、湖北紅安等。但有歷史依據記載的只有咱們洛陽的老君山。依史為證,有書為憑。山以人名,人以山靈。我們作為老君山人,生在老君山下,長在老君山城,工作在老君山,首先必須知道老君山的來歷。

老君山名字由三部分組成,“老”:即老子李耳,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君”即太上老君;“山”,即崑崙餘脈,伏牛山主峰。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查找歷史文獻的資料,老君山為老子歸隱之地有充足的理由。老子歸隱之後,由原景室山更名老君山沿襲至今。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一)、志書典籍佐證

清《盧氏縣誌》載:“國還歸於周昭王時過函谷,猶龍之嘆,現身說法,妙用無窮,當其過函谷,令尹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乃著上下篇五千餘言。令尹者即尹喜,字文公,道家所稱,靈寶天尊是也。公嘗仰觀乾象,見東方紫氣浮關,知有神聖過物色而迎之,果遇老子。今靈邑太初觀(即古尹喜),候見老子終處,南宗聖宮,即尹喜之故宅也”。老子寫成《道德經》後,就告別了函谷關的關令尹喜,騎著青牛而去了,成為千古之謎。

1、《河南通志》卷七載:“老君山在盧氏縣東南二百五十里,相傳老子修道於此,上有丹灶、丹井。”

2、《肇城志》卷二十九記載:“老君山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南跨魯山,東接嵩縣,周圍不知幾許。突峰懸崖,隱見雲表。昔老子修煉於此,上有老君洞,丹灶、丹井遺蹟俱存,人莫能至。傳聞陟其頂,則襄漢諸山可以指教。”

3、《太平寰宇記》:“荊楚之地,盧氏東南近處有老君山,紀念老子李耳。中原老聘是楚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4、《老子翼》卷七記載:“義曰:於是者,發句之瑞也;演者,廣暢之理也。二篇者指道德二經也。王子年《拾遺記》曰:老君居景室之山,與世人絕跡,唯老叟五人,或乘鳴鶴,或著羽衣,共譚天地之數,所撰書經垂十萬言。有浮提國獻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影,聞聲則藏形。時出金壺器,中有墨汁,狀若淳漆,灑木石皆成篆隸科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老君所撰經,皆寫以玉牒,級以金繩,貯以玉函。及金壺汁盡,二人乃欲刳心瀝血以代墨焉。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5、《拾遺記》卷三記載:“老聘在周之末,居返景室之山,與世絕跡。惟有黃髮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而出於頂,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與聘共談天地之數。及聘退跡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術,四海名士,莫不爭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影,聞聲則藏行。出肘間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壺中有墨汁如淳漆,灑地及石,皆成篆隸科之字。記造化人倫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經》垂十萬言。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晝夜精勤,行勞神倦。及金壺汁盡,二人刳心瀝血,以代墨焉。遞鑽腦骨取髓,代為膏燭。及髓血皆竭,探懐中玉管,中有丹藥之屑,以塗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存五千言”及至經成工畢,二人亦不知所往。”

6、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仰慕老子修道養生而獲的長壽之術,故信道教,特立“萬曆皇帝老君山詔諭牌”,大明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立,高1.1米,寬0.51米。碑文:諭老君山太清觀住持及道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道大藏經》,頒賜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經道護敕,已諭由爾住持及道眾等,虔誥供安,朝夕禮頌,保安朕躬康泰,宮臺睿承千秋,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四方同歸,清淨善教。朕成恭已,無為之善道道經。厥倚香惜薪司左司副晷頒發,齋戒前去奉安,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大明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

7、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卷二載:“老君山,在內鄉縣西北250裡處,突峰懸崖,隱現雲表,世傳老子學道於此,藥灶、丹爐遺蹟俱存,故名”,此廟原有鐵瓦蓋頂,殿堂兩座,內奉老君塑像,旁邊鑄造銅牛一頭,過去香客經年不絕,有“南祖師,北老君”之說——(南陽民族宗教志180頁。)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8、清《內鄉縣誌》卷一記載:“老君山在縣北250裡處,突峰懸崖,隱現雲表,世傳老子學道於此,藥灶、丹爐遺蹟俱存”。

9、 清乾隆年間《盧氏縣誌》記載:“老君山……老子講經修煉於此。有老君殿、石柱、鐵瓦、丹爐、丹井猶存,明代曾貯藏經八櫃,至明末毀蝕無餘,順治間王調元重修。”

10、清《盧氏縣誌•藝文卷》《敕建老君山金頂太清觀記》載:“老君修煉於景室山,在治東南200裡許,老君仙山是也,盤據中南之首,太和嵩少為副,絕頂巍峨際天。昔(時)萬曆二十三年春(公元1595年)遣中使,發帑金敕建宮殿。頒賜道經藏貯於中。天啟三年秋(1623年),邑處士甯(寧)功明暨門朋志友捐金帛、壽梓、雕刻祖師佑聖真君,周陶(應為桃花)元帥神像,配享老君煙火。噫!昔青牛出關,而五千言之旨元之又元矣!丹靈寶篆之異,金檢玉笈之秘,山靈因老君而益著矣。

11、 清《盧氏縣誌•山川卷》載:“老君山在城南200裡欒川鎮(原屬盧氏轄治),東鴉關嶺,西帽盔山,南要兒關,北臨伊河。高40裡,南望武當,北視嵩嶽,東見龍門,西府熊耳。

12、《盧氏縣誌•碑誌》載:“北魏時,為作紀念,在山建有老君廟。到唐太宗時重修,由大臣尉遲敬德監修”。

13、清《盧氏縣誌•藝文志》記:太清觀在老君山,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春朝廷遣中使,發帑金,敕建宮殿。朝陽宮、太和宮俱在老君山下。

14、宋代版本老子八十一化中的五十二化《天地數》記載:太上老君居景室山,與五老帝君共談天地之數,撰集經書,有浮提國二神人出金壺中墨汁以寫之及汁盡,及嘔心瀝血以代墨汁。

15、《欒川縣誌》在《大事記》《卷五文化》中也都有詳細記載。

(二)、 文物遺蹟印證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1、明鐵鐘:高1.3米,口徑1.65米,平均厚3公分,重500餘公斤。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三月吉日造。鍾甬為二龍紋飾,肩部四周有四個圓孔,肩下週圍鑄:“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銘文,鐵鐘內容因風雨鏽蝕,難辨認,大都是捐資者名錄,共1050個字,有洛陽、宜陽、嵩縣、盧氏、河南府等,還有主持道人劉真環等。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2、放光金殿:高1.55米,邊寬0.65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吉造(未修復)門額鑄“放光金殿“,上聯:安南辰定北斗開天闢地。下聯殘,經筆者查找應為:分陰陽判水火煉海燒山。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3、鐵鑄神像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鐵鑄道像18尊,已修復12尊。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4、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敕建金項太清觀使用的鐵椽鐵瓦400餘件。有銘文。

5、老君騎牛銅像(鎏金)。經到法院看審判楊道的原始檔案記錄,為洪鈞老祖坐騎。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6、救苦殿碑刻,陽面“流芳百代”,陰面碑文:“夫山胡以景室也。蓋發於秦嶺,結於九皋,纏綿數千裡,而鍾靈毓秀於此者也”。

(三)、詩詞憑證

1、唐•薛能《伏牛山》詩:虎蹲峰狀屈伏牛,落日連村婦望秋。

2、明•李袞詠老君山:青牛老子幽關去,遺廟蒼山萬仞巔。

3、明代詩人高出在《登景室山》詩中寫道:峭倚中天矗,高臨五嶽尊,函谷著高論,幽室煉丹砂。

4、清代詩人李珩在遊記中寫道:“欒川老君山號稱景室,石柱鐵瓦,銅鑄老子騎青牛像。東瞻二室,南望武當,四面煙嵐,一瞬無際,誠域內之盛觀。

(四)、傳說及民俗等旁證

1、從史料典籍及文物遺蹟所印證,都確定老子從虢國靈寶,經盧氏到景室歸隱修煉。靈寶老子井、盧氏老子井安家村老君堂全國道教名山祭奉的有真武師祖、張天師等,惟獨老君山二千餘年祀奉道祖太上老君。

2、據考證,北魏始建廟於景室山,隋朝確認景室山為老子歸隱聖地,山因聖人名,更名老君山沿襲至今。

3、唐代太宗李世民尊老子為“帝室先系“,唐高宗李治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道德經》作注,並把《道德經》作為貢舉考試的經典。派開國元勳尉遲敬德監修老君山道觀。


為什麼說洛陽老君山是老子歸隱之地


4、明代萬曆帝朱翊鈞一生多病,仰慕老子修道養生,寄託於老君山道教神靈中,有詔諭碑明證。明代發帑金,敕建道觀,頒《道大藏經》等,明代廟宇宏偉輝煌,居歷代之最,香火達高峰。觀光朝聖盛況空前。由此,足以證明明太子朱慈烺託跡黃道,在老君山隱跡35年之久的淵源。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明太子病逝於欒川,厝葬於“仙墳墓園”中,翌年三月初六,遷葬於朝陽宮後嶺新建陵墓,稱“太子墳”,王衝如撰文萬仞宮牆,有門難進。

5、民俗及地名等:老君李耳到景室山歸隱後,沿路留下了與老子有關的傳說、地名、民俗等,抱犢寨傳說是老子牧童成仙而化。欒川附近的老君洞、老君堂及老君鑽、老君灶等,都與老君有關。從盧氏到欒川一線敬祖上墳日為老子出生的二月十五日,並家家戶戶敬老君爺,不論燒磚瓦、開礦等都把老君作為崇拜的道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