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王蒙、陈丹青,他们劝人不读书

作者胖妲己


据说今天是读书日,所以各色各样劝人读书的导师马上就出现了,好像他们读过书似的,其实对很多人来说,从他们推荐的书名就知道这些人根本不读书,这些人也没时间读书,因为真正的读书人从不会劝人读书。

比如,鲁迅。

鲁迅、王蒙、陈丹青,他们劝人不读书

1925年2月21日,因为《京报副刊》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特地约请当时比较有名的鲁迅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于是不客气的鲁迅写了这篇小文章:

青年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注:
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读书)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正文其实就14个字,要给人推荐书吗?鲁迅

“不知道、说不出”,明晃晃的拒绝。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一贯痛打落水狗的鲁迅没完没了,直接又捅了一刀:你不是让我推荐读书吗?鲁迅的意见是还是少看点书吧,特别是乱七八糟的骗人的中国书,有时间干点实事儿比什么都强。

鲁迅狠辣。

无独有偶。

一向推崇鲁迅的陈丹青也不劝人读书。

陈丹青表示,自己看的书很少,每天阅读时间更少,至于劝人读书“我不劝人读书。要读的人,你弄死他,他也要读,不爱读书的人,再说也没用。我也从来不看关于读书的栏目或者任何关于读书的文章。只读几句,就知道作者没才气,不会写,不会遣词造句,可是,博览群书。”

鲁迅、王蒙、陈丹青,他们劝人不读书

为什么不劝人读书,陈丹青有自知之明:我对谁都不忠告。烦死了,年轻时最讨厌五六十岁的家伙来忠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劝人读书这种事儿还是少干。

而且“识字的人,闲来读书,不算什么事。我认识好几位不读书的家伙,绝顶聪明,会办事,会说话,凡事我会问问他们(这些不读书人的)意见。”

仗义每为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作家王蒙也不劝人读书。

因为中国有一些人,不读书但是鬼精鬼精,非常聪明,也很干练,也很狡猾,甚至很有能耐,甚至比读书读得多的人还能耐。

鲁迅、王蒙、陈丹青,他们劝人不读书

为什么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呢?因为中国的现实不按书本办,书本也不一定按现实写。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如果你读得太多了绝对傻,但是不读书,你的本事再大,再干练,确实还是低水平。但是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钱钟书就以读书为乐,但是这个人绝对聪明,绝对不是傻子,够精,该得道了,成仙了。

然而,北大教授金克木说他自己《书读完了》,也没有怎么样!

更有甚者,美国的琳沙·施瓦茨写了一本《读书毁了我》!

有的偏于务实,读的书有限,但是有限的书能够理解出花来,能用出花来。就这几本书陪他一辈子,你就觉着他的学问对他来说就相当够了,要什么有什么。

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找自己喜欢的去读。

况且,现在书太多了,一年出19万到20万种新书,不要说这些书读不完,读这些书名都读不完。

当然,给人推荐推荐书名显得自己博学的例外。

但这种推荐不是为了别人,不过是为了自己显摆。

就像很多貌似深刻的名人名言: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读书,影响在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处事等各个方面……

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积和阅读相关。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发财,但至少会让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题主问:为什么我看了200多本书思想还没有本质的提高?如果按照这些名言的逻辑,这是个理直气壮的问题:我投入那么多,为啥没有回报?

可是按真正的读书逻辑,这根本就是个伪问题:你都看了200本什么书?怎么看的?不先问这些,光凭读书数量,以求思想质量,还不如问自己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没提高审美水平。

其实,读书,当然是件好事,但读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读不读书,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选择,也可能是“坏”和“另一种坏”的选择。

有的读书人即使是北大教授,书也是白念,读书不过是让他有了作恶的机会。

鲁迅、王蒙、陈丹青,他们劝人不读书

这跟劝人运动是一个道理。笼统地说,运动当然比不运动好,可是外面雾霾满天,你让人上三环跑步,或是到CBD跳广场舞,算是好建议吗?

如果实在按奈不住想给人荐书,负责任的做法,要么摸清对方的基础与兴趣,开出个性明确的书单,要么就把读书的好处坏处,光明暗黑,一并讲出来,至少让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

一个人书读得越多,他眼里的世界可能会越丰富,可是实在没法保证读得越多,他就越“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也无法保证,只要读下去,他就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他很可能会因为阅读而认识到,他身上的弱点,是人性的弱点,因此无可救药,搞多少职场培训听多少心理讲座都没用。

而且,读书路上的干扰因素实在太多。不读某些书,他或许还知道敬老守己,读了书,说不定他就会给某个老人一耳光,像北航那个教授不就是如此吗?

归根结底,读书从来不能给人指明一条唯一的路,相反,读书提供了无尽的歧路,只是走在这条路上,可以望见别的路上的身影。

穆旦有句诗特别好:“感谢上帝给了我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但丰富的痛苦不是来自读书,而是来自良知。

所以,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劝人读书还不如劝人有点底线、有点良知更有底线、更有良知。


END

作者胖妲己

更多精彩请关注必记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