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和珅,姓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早年曾經是一個三等侍衛,因為機緣巧合,捲入了李侍堯案,並因為處事靈活,很快受到了乾隆的親睞,和珅的官職也開始飛速的提升,到了乾隆末期,和珅已經官拜軍機大臣,授予文華殿大學士,此時的和珅仰仗著乾隆的權威,開始權傾朝野,雖然有阿桂,王傑這類的直臣,長期與之對抗,但是年老的乾隆,卻對於和珅的意見,言聽計從,不過在朝廷中,也有紀曉嵐,劉墉之類的大臣,與和珅劃清界線,從不往來。

可是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劉墉貴為體仁閣大學士,與和珅同屬正一品,確實有底氣不與和珅同流合汙,可是紀昀最後官拜協辦大學士(從一品),那麼紀昀哪來的底氣與和珅劃清界線呢?其實紀昀擔任過的兩個官職,權利可不低,和珅也需要忌憚三分。

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早在康熙時期,清朝朝廷就建立了都察院,這是一個極其特殊的部門,因為康熙勵志成為了一個“明君”,所以刻意在朝中設立此院,在院中任職的官員,都被稱作為“言官”,雖然官階不高(多為三品,左都御史為從一品),但是權利極大,上可以直諫君王,對於君王的錯誤,可以直言批評,下可以監督百官,凡發現官吏貪汙者,均可以繞過其上司,直接上書帝王。

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同時帝王對於言官的上書,必須及時批覆,為了體現言官的權利,康熙曾經效仿上古朝代的規則,下旨明示:不殺言官。這一措施,讓言官成為了朝廷中的一個重要官職,能夠擔任言官者,大多是帝王的心腹,其中紀曉嵐在清朝嘉慶元年,擔任了左都御史(都察院首長),紀曉嵐從此成為朝中一個極其特殊的人物,百官都對其禮讓三分,縱使和珅已經位居軍機大臣,

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雖然職位上為正一品,確實比紀曉嵐的職務要高,但是依然無法干預紀曉嵐的舉動,相反紀曉嵐對於和珅,有監察之責,和珅同樣明白這個道理,起初多次討好紀昀,並親自去紀昀府中拜訪,可是紀曉嵐雖然是一介文人,對於權術卻並不曖昧,但是自身依然清廉,對於和珅的拉攏,自然置之不理。但礙於和珅的地位,只好與劉墉一樣,選擇與其劃清界線。

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除此之外,嘉慶繼位之後,紀曉嵐因為輔佐嘉慶有功,在嘉慶時代真正得到了重用,被提拔為兵部尚書,這一官職,讓和珅對於紀曉嵐更加的警惕,自雍正年間,朝廷開始設立了軍機處(實為內閣),軍機大臣確實具有了很大的權利,但是清朝對於官員手中的權利,十分的忌憚,採取了許多方法進行制衡。

和珅權傾朝野之後,為何紀昀敢和他劃清界限?紀昀的官職可不低

和珅雖然是軍機大臣,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帝王的參謀,決策權依然在帝王手中,同時無法涉及兵馬調動,相反兵部尚書(從一品)作為天下兵馬調動的負責人,雖然同樣無權直接調動兵馬,但是大多數帝王的兵馬調動旨意,都必須由兵部尚書負責傳達,所以兵部尚書,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調動兵馬,嘉慶繼位之後,雖然乾隆自封為太上皇,和珅依然常伴左右,但是嘉慶對於和珅,卻早生怨恨,並已經開始扶持自己的勢力,提拔紀曉嵐,就是嘉慶用以對抗和珅的一個策略。

其實和珅心中也早已明白,不過只有依附垂垂老矣的乾隆,才能夠暫時安全,在嘉慶上臺之後,乾隆去世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和珅對於紀曉嵐,早就是禮讓有佳,因為無論是早期,紀曉嵐擔任左都御史,還是後期擔任兵部尚書,和珅都沒有權利牽制紀曉嵐。

不過紀曉嵐雖然清廉,但是對於朝廷諸事卻並不熱衷,更多的時間,是放在了《四庫全書》等書籍的鑽研之中。

參考《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