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邑溪谷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東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檀邑溪谷行

檀邑溪谷,野隱幽深。

晨出大境門西行,過安家溝2公里,有稍道溝村附近一處幽深峽谷,曰檀邑溪谷。

走到檀邑溪谷盡頭,一塊大石上嵌刻著“野隱幽深”四個大字。

何意?有出處嗎?自編的詞句嗎?

檀邑溪谷行

環視四周,山野谷地,盡頭處僻靜幽深,此四字卻也合意。

檀邑溪谷與就近的安家溝有相似之處,都是深溝,都在深溝處著墨。卻有些思路不同,安家溝與之有別的地方是熱鬧喧譁,門口因此車水馬龍。這裡卻是幽靜寂寥,便覺有冷落之感。

平生喜獨好靜,便覺檀邑之冷落與我合拍,幽隱亦頗適合,在張家口城郊附近已是難得。

檀邑溪谷行

略不盡意處,是山谷盡頭尚不足十公里,山石、樹木、花草、水源俱全,卻也初具規模,周山花草低矮未能全部覆蓋,樹木稀落並不參天,山石猶有裸露,谷中水塘如池,不見溪流,大約若干年後,這些恐將不是問題。這便是不盡意處。

北方的氣候特點也決定了這種不盡意,與南方迥然不同,張家口四季分明,地處北溫帶,春秋涼爽,天高雲淡;夏季炎熱較短,冬季寒冷漫長,雨水少,植被稀,生長緩慢,環境決定了,檀邑溪谷也不例外。不似南方茂密高聳溼潤。

檀邑溪谷行

然其野隱幽深猶可謂之。

曠野寂寥,少許蟲鳴;山路幽深,微風絲絲。說不盡寂靜中一聲兩聲如樂清音。一個人徜徉其中,豈不是一種詩畫夢幻般的感覺!

於是,想起唐代王維《山居秋暝》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檀邑的景緻並不亞於王維的山居。

而我更喜歡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萬徑,方圓大塊的“絕”與“滅”,這是一種怎樣的孤與靜的意境!雖說季節不同,孤與靜卻是相同的。

檀邑溪谷行

不在江雪的冬季,也不在溪谷的秋季,而是難得尋覓一處幽靜,如蓑笠翁一樣的獨處,那是怎樣的享受,此處甚是難得。

喧囂的城市實是不容易,檀邑溪谷真算是出類拔萃了。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