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湧現了很多顛覆傳統行業的互聯網產品。馬雲斷定,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言下之意,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大健康生態市場,會遠超阿里所在的新零售和金融領域。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無論從產業規模,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帶來的健康需求,中老年人群數量增速等各個角度來看,廣義的大健康產業都將是資本角逐的核心產業,更何況這個行業的需求永遠不會縮減或變化。而巨頭也紛紛入場,無論騰訊、阿里互聯網大鱷,還是保險公司平安都躋身並推出產品,但時至今日,在“用戶規模”等光鮮數字後,並未建立真正轉變傳統格局的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醫療行業的供給現狀

區別於零售、出行、住宿等行業,醫療大健康行業的背後的邏輯首先對人的“服務”,無論是理性的一面,例如病症的醫治,還是感性的一面,例如健康管理,都會面臨著客戶極為苛刻的需求。

同時我國醫療行業當前發展,從供給側角度講,人均水平超過國際均值,但行業短板、健康訴求的提升和觀念轉變等等問題,導致人對底層基礎醫療的不信任,頭部效應明顯。

1. 我國基礎醫療供給能力並不差

區別於互聯網企業用戶驅動的模式,有相當大一部分研究人員和機構認為,我國醫療大健康的特點是“供給決定需求”,也就是說如果要在醫療大健康領域尋找生態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應該是供給驅動型。

實際上,無論從微醫創始人廖遠傑各種場合表達的觀點,還是平安好醫生立足的模式來看,這一論斷似乎基本成立。供給驅動型業務的首要特點是供給嚴重不足,或者供給存在太多短板導致患者體驗差、效率低等,第三種可能性就是供給側強壟斷模式。

截止目前,我國基礎醫療大致狀況如下: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2017年5月,國際知名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醫療質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顯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從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從這一組數據看,如果拿國際平均水平和中國人口基數比,我國基礎醫療供給能力並不差,也就是初步可以排除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導致的生態建設必須依託於供給驅動。

2. 頭部聚集現象不斷加劇

再看另外一組數據:截止2018年底,我國三甲醫院總數722個(也有數據說是773個)。更為關鍵的是,截止2018年中,衛生健康領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國醫大師”。後面這個數字,統稱為大醫生。

兩組數據結合現實情況對比,實際情況是,這組數據比前面的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突出,中國除農村以外,主要城市的大小病症都集中在三甲醫院的大醫生身上,也就是所謂的頭部效應。

因為對疾病和自身情況認識不足,缺乏全科及時導醫導診等等原因,導致用戶天然不信任,求醫“只”選擇三甲,三甲裡面只選擇大醫生。如果把三甲醫院或者大醫生的數量拿來和全國總人口平均,整個醫療供給情況就嚴重不足了。

如果依託於互聯網技術建設大健康生態,怎麼利用技術能力解決大醫生供給不足的現狀,從而實現供給側擴容,勢在必行,否則就難談生態的可能性。

3. 行業依然存在六大缺口

過去互聯網健康生態的建設,無論是通過技術上,還是資本上的大力投入,都無法撬動醫療大健康產業,關鍵的問題有兩點:

一是切入的點並不符合時代的生態邏輯,也就是無論是掛號切入,還是千人醫生團隊在線問診,都是舊的線下場景的簡單線上化,並不能有實質性的突破。

第二個是行業存在六大缺口,依託之前的技術或者模式、手段,都無法有效的進行補缺。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1)沒有足夠的大醫生

前面說了,國人大小病症,都喜歡去三甲找大醫生,付出再大的辛苦只為和大醫生聊兩分鐘。從目前供給側情況來看,行業專家級大醫生不足兩萬,頂級的不足一千,哪怕行業或整個國家願意花錢、花精力、花時間去培養,也不會有太多成效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技術解決。

關於大醫生,可以說,誰能對大醫生的有效供給拓展渠道,誰就可以完全擁有患者,政策對於多點執業的開放,5G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為絕大多數醫生施展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

(2)缺乏足夠的全科醫生

缺乏足夠數量的全科醫生,以及和全科醫生之間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分級診療無法落地的關鍵所在。

全科醫生在行業的關鍵作用不是急症重症治療,是常見病、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和導醫導診。基層全科醫生能夠為大多數病患解決日常的健康需求,再為重病疾病病患提供專業的醫療指導,幫助頭部醫療機構消化病患積壓的同時,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讓真正需求三甲醫院、大醫生的人及時就醫,避免“病急亂投醫”浪費公共資源。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3)缺乏“自由醫生集團”賦能

目前自由醫生集團未能全面興起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傳統醫療關係中醫生與醫院的綁定,讓醫生無法輕易離開配套支持,另一方面是缺乏規範的平臺,讓醫生能夠選擇正規的多點執業渠道,並獲取相對可觀的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生有著先天的優勢,中醫診療更多依靠中醫生本人的專業技術和經驗,一箇中醫生就可以稱作一家中醫院。

現有大健康平臺切入點分析

1. 微醫:全量擴展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微醫即原掛號網,從免費掛號(網站不收費,不是掛號在醫院不收費)和醫院換取5%的號源起步,切入點非常的準,現在已經發展成擁有全科大學、互聯網醫院、醫生大腦、共享處方平臺、移動醫院、HMO等多種服務的綜合性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

微醫早期切入點是掛號,依然是對舊的線下場景的簡單線上複製,雖然掛號場景是剛需,但掛號本身並不直接解決健康問題。微醫的發展思路是將原有固定流程進行線上轉化,再影響其他環節加強醫患關聯,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並未涉及核心場景,從而無法掌握核心數據。

2. 阿里健康:複製醫生大腦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阿里健康最近最大的手筆是和阿里雲共建阿里醫療人工智能系統——ET醫療大腦2.0版本,開啟了全力深耕醫療AI業務。ET醫療大腦2.0將針對臨床、科研、培訓教學、醫院管理、未來城市醫療大腦等5大場景上集中發力,致力於解決醫療機構的切實痛點,提高醫療效率,用技術的手段賦能醫療行業,帶來醫療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而阿里擅長的生態系統建設,也體現在天貓、釘釘等生態鏈產品關於大健康功能的打造,如收購持有醫藥電商C證的連鎖藥店(後改名“阿里健康大藥房”),開啟醫藥電商的自營業務,聯手“釘釘”為企業用戶提供健康體檢等相關服務,收購健康管理機構愛康國賓等等,所有業務,除了愛康國賓以外,都未曾走出醫藥零售的路子。

阿里的動作已經很明顯,但切入點的選擇上依然沒有找到非常切實有效的模式。得益於阿里零售基因,藥品銷售可能發展順利,但還不足以稱之為大健康生態,也無法解決未來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場景。

3. 平安好醫生:問診切入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業務層面,平安好醫生完成良性業務閉環的三步分別是:全職醫生免費在線問診切入解決實際剛需,走路計步發紅包爆紅獲得網絡流量,收購牌照進入醫藥電商實現變現,另外還有家庭醫生的增值服務也有不菲的盈利。底層技術層面,通過問診,平安好醫生積累了大量問診數據來訓練問診機器人,初步實現了在線問診這個場景下的數據智能。

但是,平安好醫生目前仍在走大部分互聯網產品的老路,通過大量補貼獲取用戶,流量為王的主導思維下,用戶是否能獲得專業的健康指導和問診,無法得到長久保證,畢竟數億級的市場,想依靠自營醫生團隊來提供高質量服務是個偽命題。

用互聯網思維做醫療,還是把醫療互聯網化

綜上,從這些巨頭對於大健康切入的模式,都能看出各自出身的“影子”。相同的是,都把醫療服務中重要的環節進行互聯網平臺轉接,依託互聯網自身優勢優化了原有流程,但醫療服務本身是一項複雜嚴謹的事業,單純的講醫療“互聯網化”都不能觸及核心場景,無法解決用戶的核心需求,滿足不了醫生、患者供給需求的核心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都做成了合格的互聯網產品,也成了不合格的醫療平臺。

真正構建互聯網大健康生態,要深度剖析解構傳統醫療場景,挖掘醫療價值鏈關鍵角色,為醫生和患者雙端賦能。對醫生而言:提供醫生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幫助醫生拓展增量,經營醫生個人品牌,拓展大醫生執業渠道,提升基層全科醫生學習途徑;對患者而言:為基層診療與大醫生之間搭建連通渠道,優化常見病慢性病診治流程,提供健康管理、家庭醫生全天候健康服務,是醫療互聯網化的最終目標。

為何阿里、騰訊等巨頭,都沒做出真正互聯網大健康生態?

相比互聯網巨頭的思維模式,不乏一些傳統醫療機構依託行業深耕經驗,正在實踐醫療互聯網化,如民營品牌佰年頤堂中醫院集團旗下的宣御醫共享中醫平臺,通過“前置醫師”“執業醫師”“醫生經紀人”等平臺角色的概念,將大醫生與基層醫生功能清晰定位,明確分配模式,結合中醫行業圍繞醫生為主的診療方式,正在走出一條將傳統醫療服務與互聯網發展紅利共贏生態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