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挖“窮根” ——原陽縣產業扶貧工作綜述本報記者劉先明通訊員李東霞

“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剛展出兩個小時,我們的珍珠李子就銷出了上千公斤,既展示了我們的農副產品,還為俺找到了銷路。”原陽縣福寧集鎮西拐鋪村開來農牧合作社負責人李雲興奮地說。

2019年年底,原陽縣累計實現脫貧13823戶5529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時的10.8%降到了0.51%,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76.85元,高於全省0.7個百分點,位居我市15第2位。2019年,原陽縣實現了脫貧摘帽,成功退出了貧困縣序列,徹底甩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2016年以來,原陽縣累計投入中央、省、市、縣財政產業扶貧資金4.97億元,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234個。幾年來,僅產業扶貧一項收入,就使貧困戶戶均增收6811.3元,人均增收2089.3元。

產業扶貧與壯大縣域經濟相結合

近年來,原陽縣縣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縣產業集聚區先後入住企業243家,縣域經濟產值由2010年的43.2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71.7億元,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汽車零部件、家居製造等主導產業。為實現扶貧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有效結合,原陽縣按照“一產接二連三、二產前展後延、三產進二入一”的工作思路,打造了一、二、三產業協調推進、互為支撐、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在食品加工方面,原陽縣以中央廚房產業園為標杆,依託九豫全、絕味鴨脖、雨軒清真等41家食品企業,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扶貧模式,建成種植扶貧基地81個、養殖扶貧基地13個,帶動1125戶貧困戶通過就業、發展產業等實現脫貧致富。

產業扶貧與沿黃生態帶建設相結合

原陽縣在加快黃河流域生態帶建設方面,實施“‘三網’全域帶動”,大力推進路網、林網、水網“三網”建設。通過打造黃河大堤、幸福路、沿黃生態通道3條自然生態帶,依託中原國家植物園、同心湖生態景觀、博浪沙森林公園等重大生態項目,積極探索“扶貧+生態”模式,設置管護、環衛、治安協管等公益性崗位,實現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圍繞原陽大米三產融合示範園、金

豫河智慧農業產業園等重大農業產業項目,深化創新“扶貧+農業”模式,狠抓產業扶貧。目前,原陽縣發展稻米種植17萬畝,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企業達124家,先後帶動43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以太平鎮特色小鎮項目為引領,以水牛稻觀光農業田園綜合體為示範,輻射帶動靳堂奶奶廟、葛埠口婁彩店、官廠婁谷堆、黃寺等村,大力發展“扶貧+文旅”產業扶貧模式。

產業扶貧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相結合

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原陽縣著重把產業扶貧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相結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富裕鄉村。為了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原陽縣出臺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政策,縣財政對貧困村每村投入50萬元,對扶貧任務較輕的鄉每鄉投入200萬元,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啟動資金。2016年以來,原陽縣先後投入資金3.05億元,實施光伏扶貧等集體產業項目65個,催生了一大批產業特色明顯、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村級集體經濟扶貧產業項目。目前,

原陽縣103個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5.6萬元以上,帶動8000餘戶貧困戶脫貧,年戶均增收700元。

產業扶貧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

原陽縣以打造精品果園、精品菜園和精品花園“三園”建設為重點,以調整農業結構,大力實施“三園”產業扶貧為紐帶,以省會鄭州為中心,輻射帶動開封、新鄉等城市,全力做好市民生活所需水果、蔬菜、鮮花等後勤保障工作。近年來,原陽縣每年預算列支3000萬元作為農業結構調整“三園”建設專項資金,對特色規模種植戶和優質農產品項目給予獎勵扶持。目前,該縣先後投資1760萬元,在陡門鄉、大賓鎮等4個鄉鎮建設果樹種植基地,帶動599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1500元。該縣先後投資1.69億元,在陡門鄉、路寨鄉等8個鄉鎮建設現代化農業蔬菜大棚210座,帶動5641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1560元。該縣先後投資862萬元,在大賓鎮、齊街鎮建設花卉種植大棚20座,帶動606戶貧困戶脫貧,年戶均增收2000元。

來源 新鄉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