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近日,《重慶市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出臺。該方案依據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並結合重慶實際而制定。

《實施方案》設置了分階段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經濟高效、智能便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兩條主通道集裝箱運量達到30萬標箱;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開行數年均增長超過15%;通道沿線國家(地區)客貨運航線達到50條;建成與東盟國家產業合作示範區3個。

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聶紅焰表示,“按照國家的《總體規劃》,重慶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運營組織中心,承擔了建設兩條主通道、牽頭搭建省際協商機制的重要任務。重慶如何充分發揮通道運營組織中心作用,服務好沿線省區市共商共建共享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這些都在《實施方案》有了系統回答。”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牧原對《實施方案》給予很高的評價。據重慶日報報道,李牧原認為,“歸結起來,《實施方案》就是依託運營組織中心,服務西部地區帶領發展,做好重慶示範項目帶頭髮展,擴大國際合作市場帶動發展。”從這一點看,《實施方案》充分把握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內涵。


無獨有偶。去年10月、12月,成都和四川分別出臺了《成都市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促進南向開放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和《四川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施方案》。這意味著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全力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

那麼,建設陸海新通道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哪些重要意義?

加快運輸通道建設,提高成渝地區對外輻射能力

我們在《川渝聯動各地行動,西部各省區協同發展與戰略機遇》一文裡,提出個這樣的觀點,那就是陸海新通道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西部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不過要做到這點,除了重慶牽頭搭建省際協商機制外,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提升成渝地區與西部省區的交通互聯互通水平。

我們注意到,《實施方案》對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墨較多。《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圍繞著重慶兩條主通道,加快推動渝懷鐵路增建二線、鐵路樞紐東環線、渝昆高鐵、成達萬高鐵等項目建設;實施達萬利鐵路、成渝鐵路、川黔鐵路等項目擴能改造;開展廣涪柳鐵路、廣忠黔鐵路、渝貴高鐵、渝湘高鐵黔江至吉首段、蘭渝高鐵、沿江高鐵重慶至宜昌段、萬黔高鐵等項目前期工作。

而成都的《行動計劃》也提出,協調推進成昆鐵路擴能改造,規劃成昆高速鐵路大通道,加快建設成都至貴陽鐵路、成都至自貢至宜賓鐵路。同時,著力補齊通道短板,暢通能力緊張“卡脖子”路段,改造升級成渝鐵路成都至隆昌段,形成成都—隆昌—敘永—畢節—黃桶—南寧—欽州港鐵海聯運通道。

上述眾多鐵路項目中,鐵路樞紐東環線、渝昆高鐵、廣涪柳鐵路,以及成都經黃桶至欽州港鐵路有必要稍加說明。

建設中的鐵路樞紐東環線由正線和機場支線、黃茅坪支線三部分組成。其中正線起於渝貴鐵路的珞璜南站,經珞璜、南彭、茶園、東港、龍盛、統景、木耳、水土,終點接軌於襄渝鐵路磨心坡站,正線全長155.5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整個項目計劃2021年年底建成通車。該項目的最大意義在於,將珞璜、南彭、江北機場以及果園港、團結村中心站等陸海新通道重要的物流節點實現了“無縫連接”,有利於重慶發展多式聯運,並以此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昆明—泛亞鐵路樞紐

渝昆高鐵自重慶西站引出後,沿途經過重慶江津和永川區、四川瀘州和宜賓市、貴州畢節市、雲南昭通和曲靖市後接入昆明南站。建成後,渝昆高鐵將釋放出內(江)昆鐵路的貨運能力,實現大通道客貨分離,而昆明作為中緬鐵路、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泛亞鐵路的重要樞紐。由此可見,渝昆高鐵將有助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及西部地區加強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並以此促進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匯聚。

成都經黃桶至欽州港鐵路,既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三條主通道之一,也是四川距離最短的出海通道,不過,黃桶至百色段310公里尚未開工;隆昌至敘永段運力不足,根據規劃將擴能改造。

規劃中的廣涪柳鐵路,起於四川廣安,經重慶涪陵,至廣西柳州。建成後,廣涪柳鐵路將是川東北、涪陵等地最便捷的一條出海物流大通道。就在今年3月6日,涪陵至廣西欽州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完成首發。

推動通道經濟及樞紐經濟發展

陸海新通道之所以會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不僅僅因為它實現了“一帶”與“一路”的有機銜接,為西部地區開拓了外向型經濟的新空間,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省級間合作走向深入,有助於西部大開發形成新的格局。按照通道經濟理論,以物流通道為引擎,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合作,是陸海新通道的全部要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交通運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楊堃認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價值之一在於通過運輸鏈、物流鏈和供應鏈對經濟要素的空間組織優化和構造經濟生態圈來引導產業佈局,形成合理對接國內國際產能合作的產業分工體系。

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四川分別與貴州、廣西等地開展了物流、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去年3月公佈的《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以陸海新通道為依託,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加快集聚與擴散,促使綦江、萬盛、遵義等沿線區域中心城市首先加快發展,輻射引領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區市縣共築繁榮經濟帶。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今年3月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

還有,四川、廣西兩省區推動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平臺——川桂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項目,包括川桂東盟中心、供應鏈中心、先導孵化中心、配套商業街等,也是通道經濟最直接的體現。

事實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託陸海新通道,發展通道經濟有著得天獨厚優勢。一方面,按照《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空間佈局和發展定位,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兩大主通道起點、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內陸口岸高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陸海雙向開放的核心樞紐地位突出,經濟集聚和輻射效應將更加彰顯。同時,《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還明確提出,發揮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增強對通道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在此前梳理過,川渝兩地產業基礎比較雄厚,便於推動陸海新通道沿線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增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聚合。

比如,重慶已形成以電子、汽車、裝備、化工、材料、消費品和能源等為主導的多點支撐產業體系,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2019年其工業增加值完成6656.72億元。日前,川渝雙方表示,將加強成渝兩地產業規劃對接,增強產業鏈優勢互補、產業集群協同聯動,促進產業政策共建共享,著力打造2至3個世界級產業集群。

我們注意到,《實施方案》也重點圍繞重慶在產業、開放平臺、物流樞紐等方面的優勢,發展通道經濟及樞紐經濟。根據《實施方案》,重慶將借力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通道經濟,聯合通道沿線省區市共建一批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際經貿合作園區;發展樞紐經濟,依託重慶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實現通道與產業、重點樞紐與次級節點的協調發展。


深化與東盟等國家的國際合作

陸海新通道銜接“一帶”和“一路”,並與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有機契合,推動中國西部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將中國廣闊的西部內陸地區與充滿生命力的東南亞市場緊密聯繫起來,成為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的紐帶。

近年來,作為陸海新通道重要的發起者、推動者,重慶藉助通道這一平臺,加深了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陸海新通道,如何抓如何建?

去年9月,陳敏爾在新加坡見證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開通

比如,2018年8月30日,重慶與越南胡志明市簽署友好城市備忘錄。雙方除了進一步深化南向通道(陸海新通道前身)務實合作外,還將共同開發旅遊市場;2019年9月,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率中共代表團訪問新加坡、菲律賓、斯里蘭卡三國。另外,中新金融峰會、陸海聯動發展論壇、中新雙邊合作機制會議等國際會議也與陸海新通道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3月5日,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傳來重磅消息,新加坡將作為主辦方之一,與重慶共同主辦智博會。

《實施方案》對重慶持續深化與東盟國家的有了進一步部署:重慶將推動在新加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區建設境外分撥集散中心、海外倉和集裝箱還箱點,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節點網絡;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效應,依託通道,吸引新加坡企業在渝投資興業;加快通道國際合作,推動更多項目實質落地等;到2025年,建成與東盟國家產業合作示範區3個。

而成都的《行動計劃》也提出,為進一步增強國際交往,成都將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合作平臺,加強國際商貿合作;加快中國—歐洲中心、“一帶一路”交往中心、中國(四川)—東盟自貿合作中心等平臺建設,搭建面向東南亞、南亞國家雙向投資合作服務平臺;締結一批東南亞、南亞國家國際友好城市;與南向主要城市合作建設2—3個物流商貿集結點,基本建成南向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

隨著重慶、成都不斷加強與東盟等國家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利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中國與東盟關係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有助於雙城經濟圈將產業鏈、供應鏈擴展到東盟等地區,由此進一步帶動中國西部與東盟經貿往來和產業合作、人文交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