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在高句麗亡國後依然堅守了2年零10個月。


安市城在高句麗亡國後依然堅守了2年零10個月。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在接連取得大勝的情況下,卻被遼東小小的安市城所阻擋,頓兵城下八十多天無法攻克,導致整個戰事功敗垂成。

沒有徵服高句麗,成為唐太宗終生的遺憾。

安市城因其頑強的抵抗被載入史冊

現代韓國人常拿安市城做文章,2018年上映了一部歷史戰爭電影《安市城》,講述的就是唐太宗徵高句麗的史事。

韓國電影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大幅篡改,不僅誇大了唐軍的規模有50萬之多(新舊唐書記載為陸軍6萬,水師4萬),還讓守軍把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隻眼睛射瞎了。電影的主題,還是老生常談式地發洩韓式民族主義情緒。

韓國人喜歡安市城的題材,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宣揚安市城所處的遼東(現遼寧省一帶)本來是朝韓領土,後來才被中國所佔據。

安市城這個地方曾是高句麗領土當然不假,但高句麗國本身是在漢朝的玄菟郡境內建立起來的。而玄菟郡則是漢武帝攻滅了衛氏朝鮮後設立的海東“四郡”之一。

衛氏朝鮮又是怎麼來的?是西漢初年燕王盧綰的部下將領衛滿(姬姓衛氏)建立的。

所以,從建國曆史來說,從遼東到現在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都曾是漢家的故土。

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這塊土地上生活著扶余人的後裔——高句麗人,還有大量為避秦末亂世而來到東北亞的中原人士。

東北亞的遼東就像現在的耶路撒冷,如果再加上鮮卑慕容氏、契丹人、女真人,歷史問題是很複雜的。今天暫且不深入探討,我們只說安市城。

安市城在高句麗亡國後依然堅守了2年零10個月。

關於安市城最後結局,中國歷史沒有記載

安市城在歷史上這麼有名,但是中國歷史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後來都沒有談及安市城的結局。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因為安市城的地位,跟宋朝抗蒙屹立不倒的釣魚城一樣,它的命運和結局,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安市城現在的遺址位置,大概在今遼寧省大石橋市湯池鎮境內。之所以說只有大概位置,是因為歷史上赫赫有名以堅固著稱的安市城,連個像樣的廢墟都沒留下,可能在有唐一代已經被摧毀得非常徹底。

朝鮮《三國史記》交代了安市城被唐軍攻克

唐高宗李治始終沒有放棄太宗征服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土的遺志,接連發動多次征伐高句麗戰爭,一開始還是無功而返。

後來,泉蓋蘇文死後,高句麗發生內亂,唐軍取得絕佳良機,終於在668年秋,大唐、新羅聯軍合圍平壤,高句麗王高藏投降。英國公李績俘虜高句麗王室、臣民20餘萬口歸唐。

唐軍並收高句麗五部、176城、69萬餘戶建立安東都護府直接統治。

立國705年的高句麗被滅國。

唐高宗對於征服高句麗龍顏大悅,在長安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將高句麗君臣獻俘太廟,告慰唐太宗的在天之靈。

但是大家別忘了,高句麗雖滅,安市城依然在抵抗,一些高句麗遺民逃到安市城,跟守軍一起,成為高句麗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

這段歷史被記錄在朝鮮歷史《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中。

與大唐聯合攻滅高句麗之後,新羅為了獨佔朝鮮半島,開始策劃反唐軍事行動,大量收納高句麗和百濟遺民(“王以所虜高句麗人七千入京”),對唐軍發動突然襲擊。

唐朝此時正在對付西方強大的吐蕃,遭遇了大非川之敗,對於盟友新羅的進攻猝不及防,丟失了百濟故地,在高句麗故地的安東都護府也危在旦夕。

唐高宗認清了新羅人的面目後,削奪新羅王金法敏官爵,(“王納高句麗叛眾,又據百濟故地,使人守之。唐高宗大怒,詔削王官爵。”)並先後派遣劉仁軌、薛仁貴、李謹行、高侃等將領前往討伐。

安市城,就是在這個時期被唐軍攻下了。

《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671年)7月,高侃破餘眾於安市城。

安市城最終被唐朝大將高侃攻克,此時距離高句麗被滅國已經2年零10個月。

安市城在高句麗亡國後依然堅守了2年零10個月。

唐軍對安市城及居民怎麼處置?

從《三國史記》唐軍對高句麗人的處置慣例,以及高句麗遺民的去向有關記載,“散徙其人於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往往沒於新羅”,以及唐軍處置高句麗戰俘的慣例來看。推測安市城及居民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結局:

第一種可能:安市城在戰後被徹底摧毀(古代稱為“墮城”),在地圖上不復存在。這是結合考古的依據。

第二種可能:安市城居民被屠殺殆盡。當初唐太宗攻打安市城的時候,由於安市城守軍對著太宗亂起鬨,大將李績建議攻佔後屠城,因此存在這種無人生還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歷史隻字未提的原因,朝鮮歷史也只是提到了被唐軍攻下,而缺少細節。

第三種可能:安市城居民被掠賣為奴。唐朝實行奴婢制度,對外戰爭的很多俘虜成為唐朝國內的奴隸,其中包括大批高句麗人,故有“高麗奴”這一稱謂。安市城除了戰死的,剩下的居民很可能被唐軍賣為奴隸。畢竟,把人殺光還不如把人變成財產,唐朝是中國古代奴婢制的巔峰,半島奴隸在內地是比較受歡迎的。

第四種可能:安市城居民被安置到大唐河南、隴右諸州,有些成為奴婢,有些成為編戶,後來都被同化了。剩下一些帶不走的老弱病殘,安置在安東城附近,這是對高句麗遺民的一種處置方式。(《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記載唐朝抓的高句麗俘虜散徙其人於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

第五種可能:一些逃出去的居民,散入新羅、靺鞨或突厥。(《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往往沒於新羅,餘眾散入靺鞨及突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