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鹽油古道 與貴州發展息息相關

烏江鹽油古道 與貴州發展息息相關

千里烏江,是貴州第一條大河,貴州的母親河;貴州的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文明都與烏江息息相關。

烏江是一條經貿交流、文化交流、社會交往的水上交通要道,也是一條軍事活動的水上大道。從古代到現代,其流域發生過不少大小軍事鬥爭。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強大,先是楚國和巴國發生戰爭,楚滅巴,佔據了巴國的屬地。之後秦楚又發生戰爭,秦國再滅楚。古代烏江上發生的最大一次軍事行動,是戰國時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昭王遣將司馬錯領十萬巴蜀大軍,駕萬艘大船,載米六百萬斛,浩浩蕩蕩逆烏江而上,奪取了楚黔中地。這次軍事行動,不僅是烏江歷史上一次用兵人數、船隻最多,航行路線最長的軍事行動,也是烏江歷史上最早、最大的一次大規模航運活動。

烏江鹽油古道 與貴州發展息息相關

北宋末,以任則天為首領的烏江流城三十六洞、九十九寨各族人民舉行起義,聚眾十餘萬,持續十餘年,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清代鹹同年間,烏江流域反清農民起義(稱號軍),聚兵數十萬,持續十餘年,又以失敗而告終。上世紀30年代,紅軍在整個烏江流域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數年鬥爭,到處都留有紅軍的足跡。紅軍愛民、紅軍戰鬥英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傳頌。

≤≤鹽油古道≥≥

自古貴州不產鹽,而鹽又是民生的重要物資。食鹽入黔主要靠幾條江河運輸,其中烏江是食鹽入黔的重要航道,時代早,運量大。同時,貴州盛產油脂,它是經烏江航道輸出的大宗物資中的主要物資。因此,人們習慣把運量大、年代久的這條以運輸鹽油為主的航道,稱之為“烏江鹽油古道。”

烏江鹽油古道形成很早,先是單一的鹽道,先後由巴、蜀鹽場為起點,經烏江河口涪陵,進入烏江武隆、彭水、沿河,運至大型航船的終點碼頭思南。再經思南中轉,改用小船或陸路,運銷銅仁、石阡、鎮遠、黎平、思州等府。

油脂以思南為起點,經烏江水道輸出,再經長江水道上下轉運,上至重慶等處,下經長江沿線至沿海各地。這裡同時還有兩條陸路外運,一條是由思南陸運經銅仁入湖南,一條是由今思南經石阡、岑鞏運入湖南。鹽的運輸線水陸兩路長達千餘公里,油的運輸總的里程更長。

烏江鹽油古道形成早到何時,具體綜合形成的年代,因史料匱乏很難確定。應該是鹽入烏江在前,油出烏江在後,逐漸形成,是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單一的鹽經烏江運輸,到鹽油雙向經烏江運輸,逐漸擴大規模,不可能一蹴而就。

≤≤鹽道≥≥

鹽是人們每天不可缺的食物,和糧食一樣重要。人們常稱一些小場鎮為鹽米場,就是說場上貨物缺乏,只有鹽米。這說明了人們生活中,其他物資可少,鹽米卻不可少,人們對鹽的需求和米一樣重要。

貴州自古不產鹽,所需食鹽,需從外輸入。鹽入貴州有多條通道。雲南鹽由陸路入黔。蜀鹽入黔,有仁岸、敘岸、綦岸、涪岸等四大口岸。鹽經烏江航運古道入黔的時代最早,運量最大,銷售數量最多,散售地域最廣。

根據相關史籍記載及鹽文化學者們的研究,鹽業最早始於殷商。武王克殷後,封稟君領導的巴人族群為子國,稱巴子國,從此巴國興起。巴國位於川東(今渝境),及鄂西、湘、黔等地部分領地,巴國境內有巫山鹽泉,魚復(奉節)東巖磧壩鹽泉,忠縣渰井溪鹽泉,胊忍(雲陽)滷泉,開縣溫湯井鹽泉,萬縣長灘鹽泉,以及鄂西清江流域鹽泉等。如此眾多的鹽泉,都產在巴子國境內,故稱“巴鹽”。

巴人煮巴鹽,巴人也販售巴鹽,使巴國日益富裕強大起來,巴子國人過著不愁吃穿的富裕日子。巴國的富強,也招來了鄰國的眼紅。戰國時楚國向巴國發動了戰爭,結果巴國失敗,楚國滅了巴國,這場戰爭就是為奪取巴國鹽場。所以說巴國的興起和被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鹽場。後來秦國又向楚國發起了戰爭,最終滅了楚國,其中也有爭奪鹽場的因素。鹽在任何時候,價值都不會移位,因為人人天天都需要,所以成為歷代發生戰爭的重要因素。

根據這段有關鹽的歷史,巴國緊靠烏江下游,豐富的巴鹽經烏江運入今貴州腹地,說明了古代貴州最早是食用巴鹽。今天人們稱食鹽為鹽巴,鹽巴與巴鹽同一意思,指的是巴國產的鹽。雖然巴國早沒有了,巴鹽也沒有了,但因巴鹽在歷代人們心目中印象極深,早已習慣了這個稱謂,所以仍然稱鹽巴,代代傳承至今。

巴鹽產地幾易其主,那麼又是何時衰退,何時終結,貴州又是何時起用川鹽的呢?顯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應是隨著鹽泉的發現、開發、興盛,而後逐漸枯歇、衰退到終結,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所以難以確定其較準確的年代。

≤≤鹽道的形成≥≥

隨著靠近烏江流域的巴鹽逐漸枯竭,難以滿足烏江流域人口逐漸增多之需,貴州這一片地域逐漸轉向食用川鹽。四川井鹽的出現也很早,約起於戰國末期,約與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同步。其發展壯大,也經過了漫長時間。

經烏江運輸入黔的主要是四川自貢井鹽。

自貢鹽業始於東漢,晉代初具規模,唐宋時期聞名全川,明代成為四川26個鹽場之一。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對食鹽的需求不斷增多,到了清代川鹽有了更大發展。

自貢鹽,又稱自流井鹽,或稱五通橋鹽,統稱蜀鹽。自貢鹽場緊依江邊,起運方便,所以貴州用蜀鹽之後,繼續使用烏江這條水上古道運載入黔。

蜀鹽經烏江入黔,也應是發展於盛唐時期,歷經五代、宋、元、明、清,逐漸發展壯大,到清代發展到了高峰。清道光《思南府續志》記載:“鹽自蜀五通橋鹽井運涪入黔,兩易以達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銅仁、鎮遠各府皆引地也。計歲銷鹽十數百萬斤……”這一記載,清楚地說明了鹽來自蜀五通橋,經長江轉入烏江水道輸入,年運銷鹽數百萬斤,到達思南後再分別轉運至今天的銅仁、石阡、鎮遠(黔東南州)銷售。也就是烏江鹽油古道的鹽,從自貢五通橋水運直達思南後,還要陸路延伸至黔東南、銅仁等地。這是烏江鹽油古道鹽道的發生、發展史。

≤≤油道≥≥

油自古就是生活、軍事不可缺的重要物資。

思南盛產油脂,資源豐富,是烏江流域油的生產中心,是烏江鹽油古道油道的起點站。思南的油以桐油為主,有棬油、茶油、菜油等植物油類。特別是桐油用途更為廣泛,既是民間照明主要油料,更是建築房屋、製作傢俱、造船等最重要的原料。

思南油資源,始於採摘野生資源,逐漸轉向人工栽培,經歷了漫長的不斷髮展的過程。最早是古代人們發現了這些野生的、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油脂資源,便大為利用,採摘加工,自給自足。但人們知道,野生資源畢竟有限,產量也不大,於是在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開始了人工栽培,不僅資源有了保證,而且產量大增,隨之從自給到有餘,轉向商品油脂發展。

嚐到了甜頭、收入逐漸增加的人們,開始進行大規模以桐為主的棬、茶等油脂資源栽培,將栽培發展油脂資源,擴大油脂產量,作為以好農耕活路以外致富的主要產業。所以思南民間有諺語云:“家有萬根桐,世代不會窮。”又因思南自古栽培盛產棕片獲益,又將油棕連起來稱:“家有千根棕萬根桐,世代兒孫不會窮。”以桐棕致富的佳話,至今仍在思南城鄉傳誦。至今各地亦有“桐子林”“桐子坡”“桐子園”等地名,這是思南先輩們辛勤栽培桐棕,發展致富的經驗總結,也是思南自古是油脂生產基地的證明。

思南又是油脂加工的中心,境內加工油脂的各類大小油榨遍及鄉村,種類繁多,有撞榨、千斤榨、天打地等。其中以撞榨為主,容量大,產量大。撞榨的製造,要精選直徑一米以上的木質既硬又綿的大圓木為材,制榨要求很嚴,工藝精細,故造價很高。榨油,從烘烤、碾料、甄料、用稻草包裝、上榨,直到使用撞杆加壓,到出油,需多人分工配合操作。每座撞榨日加工油脂千餘斤。千斤榨為最小,製作簡單,造價低廉,但一天只能加工四五十斤。

明清時期,思南油脂原料生產有了更大發展,境內大型加工油坊遍及鄉村,尤以塘頭、板橋兩地最多。原塘頭鎮上有兩家大油號,板橋鎮上一家大油號,出現了油脂原料供不應求的狀況。那時,外商蜂擁而至,清代乾、嘉年間,陝西商人先後在塘頭鎮上開設了永順源、王順源、源恆順、王安利、吳恆順、聚茂源、會萬利、張順朝、鄭玉順、鄭源源等十大油號,加上當地人經營的吳國順、吳源順兩家,共十二家大油號。這些油號各有多座撞榨,既收集油脂原料加工,又大量收購鄉村各類榨坊加工的各種成品油脂。

因塘頭鎮緊靠龍底江匯入烏江處,水陸交通方便,毗鄰鄉村很廣,還可收購石阡、鳳岡、餘慶等鄰縣地處烏江沿岸鄉村的油脂原料和成品油,再集中經烏江運銷長江兩岸,直至沿海各地。所以,清代的塘頭古鎮非常繁華。

板橋除鎮上有楊廷芳經營的八間油榨坊外,鄉村油榨也普遍,今水淹壩村曾有三家撞榨油坊,其他千斤榨、掰掰榨等小油坊到處可見。撞榨在思南延續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完全被機械逐步取替消失。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思南境內烏江岸邊,除縣城大碼頭外,還有桶井和統口以油脂為主兼土特產等集運的兩大碼頭,至今桶井寨內囤集油脂的油池遺址仍存。

思南油脂資源的發現、發展過程,既是其逐漸成為古代盛產油脂中心的過程,更是其成為烏江鹽油古道油道的起點站的重要緣由。

≤≤鹽油古道的形成≥≥

巴國之鹽思南之油,鹽入烏江在先,油出烏江在後,鹽油運輸由少至多,逐漸形成了烏江鹽油古道。

鹽經烏江少批量運輸,起於東漢末於今思南置永寧縣治初。鹽油經烏江逆流運輸,形成烏江鹽油古道,應興起於唐初。唐初在今思南以隋置涪川改置費州,並轄涪川、多田、扶陽、城樂四縣。那時,費州古城已初具規模,隨著人口的增加,以農耕為主的經濟有了發展,人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更廣的自然資源。古代千家萬戶每晚必不可少的照明都靠油脂,特別是桐油。思南盛產油脂原料,滿山遍野都是桐樹、棬樹油資源,人們除自給後多餘出售,所以說烏江鹽油古道始於唐初,發展於宋、元,興盛於明、清。這一發展過程,都是隨著烏江流城的人口、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烏江鹽油古道得以隨著這一歷史進程而發生、發展、興盛……(汪育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