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

眾所周知,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之都,一直不斷地吸收和吐納著來自世界各處的思潮,是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憧憬的對象。

然而,就在這顆璀璨巨星之下,卻還散落著許多遺世優美的小鎮,曾經以及現在,為藝術家們帶去無限靈感。

“吉維尼”

巴黎的西郊,有一座名為“吉維尼”的小村莊,坐落在塞納河邊的山坡上。

村莊的周圍是蔥鬱的樹林和碧綠的草地,街道上滿是爛漫花叢。1883年4月,克勞德·莫奈乘坐火車路過,透過車窗的一瞥,對吉維尼一見鍾情。隨即舉家遷居於此,一住就是43年,直至去世。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吉維尼 / Visit-Paris

小村浪漫美麗,家家戶戶的房屋都漆著粉彩色調。向日葵、鈴蘭、康乃馨、薔薇等數十種花卉裝點著每一處小徑空隙,宛如一個巨大的調色盤。山地、小屋、樹林和鮮花的組合,儼然人間仙境。

莫奈醉心於景物,花和水是貫穿其繪畫始終的兩大主題。初到吉維尼時,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漫步於村野和山坡尋找素材,捕捉並體味著晝、夜之間光與影的轉瞬即逝。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罌粟花田》1886年

而待自己的庭院建成後,莫奈便退居其中,安心創作。

庭院包括兩部分,分別為花園和水園。花園是個長方形,佔地約為一公頃,隨意混種著從日本引進的花草。因各個品種的花期不同,從4月到10月,花開花謝此起彼伏。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花園 / unsplash

而不同於花園的開放熱烈,水園則靜謐深沉。因受日本浮世繪影響,莫奈在水園中參入了諸多日式園林的影子:垂柳、青竹、虹橋,給人一股參禪入定之感。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水園 / unsplash

水園的池塘中,種滿了睡蓮。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蓮》,就是在這園中完成了一幅又一幅。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睡蓮》1919年

對於莫奈來說,生平有兩樣東西他最為得意,除了自己的畫作,便是這一座庭院。

庭院是他的實驗室,不同時段的色彩變幻無窮,深深刺激著他強大的色彩感知力。而與此同時,莫奈的創作方式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每當面對同樣的畫面,睡蓮垂柳、小橋池塘,他都要畫出它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等外在條件下的細微差別。由此同一主題的系列畫作,往往有十數幅之多。而正是在這庭院中的“文體練習”,將印象派的繪畫效果推向了極至。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睡蓮》

“搬到吉維尼”應當說是莫奈命運的轉折點。原本被譏評為“顏料渣”的畫作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莫奈聲名鵲起,印象派也從此走上了歷史舞臺。

“阿爾勒”

自吉維尼一路向南,到達“蔚藍海岸”的西端,有一座古羅馬風格的小城“阿爾勒”。

阿爾勒是普羅旺斯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為凱爾特人的聚集地和古希臘的殖民地。公元前1世紀,羅馬執行官下令修建羅訥運河,連通了地中海,使之成為地區的商貿和交通中心,帶來了阿爾勒日趨的繁華。到了凱撒大帝統治時期,這裡又被指定為退休軍人的療養地,修建了大批令人稱歎的古羅馬建築。之後,亦成為基督教發展初期重要的宗教中心。所以阿爾勒,是一座世界文化遺產之城。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阿爾勒 / cruisemapper

而如今說到它,更有文森特·梵高的名字加持。梵高之於阿爾勒雖是滄海一粟,但阿爾勒之於梵高,是其創作巔峰的所在。

1888年的夏天,貧窮、失意的梵高在弟弟提奧的資助下來到了這裡。原本只為休養而來的畫家,卻意外發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天堂。向日葵、麥田、鳶尾花、村舍,還有黃色的夜空,如詩歌般的田園風光成為了他創作的無窮源泉,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作畫對象。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午睡》1889-90年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在阿爾勒的紅葡萄園》 1888年

秋天的時候,志趣相投的高更等人也來到這裡一起生活。他們將一座鄉間別墅改為藝術之家,並稱之為“黃房子”。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黃房子》 1888年

這一時期大概是梵高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他的大部分畫作都誕生在這裡,包括著名的《向日葵》。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花瓶裡的十五朵向日葵》 1889年

然而,由於抑鬱症的折磨及感情上的失意,梵高還是崩潰了。一天夜晚,在作畫到一半的時候,他忽然拿起了刀,割掉了自己的一隻耳朵。這樣古怪的行為令當地居民感到十分不安,他們聯合施壓鎮長,請求將梵高送去聖雷米精神病醫院。

被軟禁的梵高,心中萬般痛苦與不捨。每每夜空晴朗,他都會望向阿爾勒,看著星辰斗轉,最後在畫筆下定格為《星空》。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星空》 1889年

梵高去世後聲名遠揚,也將世界的目光匯聚到了阿爾勒。無數遊客慕名而來,阿爾勒居民才終於真正認識到了梵高的價值。心生愧疚的他們採取了一項永久性的措施向世界公開道歉:無論是誰來到阿爾勒,都可以在當地的旅遊手冊上看到阿爾勒政府部門對當年驅趕梵高一事所作的道歉信。信中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我們希望通過對您的熱情招待,來彌補當年先輩們的愚昧與錯誤。”

可以說,阿爾勒成就了梵高,梵高也成就了阿爾勒。

“埃克斯”

由阿爾勒繼續向東,來到普羅旺斯的中心之處,便是“現代造型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故鄉“埃克斯”。

埃克斯這個名字源於拉丁文的“水”,相傳此處的泉水有治病的功效,於是被稱作“水城”。而如今老城裡仍有近百處噴泉,可謂宜人。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埃克斯 / PlanetWare

塞尚曾於巴黎學習美術,但與都會的浮華之氣格格不入,便返回到了家鄉。埃克斯的一人一景都給予他無限的靈感,幫助他創作了大量蜚聲世界的作品,並繼而影響了世界藝壇的變遷。

在埃克斯,“塞尚”無處不在,如:塞尚大街、塞尚廣場、塞尚咖啡館、塞尚理髮店、塞尚中學、塞尚醫院……其中有一條“塞尚之路”,從城中出發,通往聖·維克托山,一路講述著塞尚的作畫軌跡。

第一站是格拉內博物館。這是南法最重要的展館之一,館藏名畫如《繆斯之吻》和《西庸囚徒》,都是塞尚的啟蒙。1857至1862年間,塞尚在這裡開始學習素描、臨摹油畫。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廚房桌子》 1888-90年

隨後是建於1792年的“兩兄弟咖啡館”,它是頗受文藝人士歡迎的聚會場所,塞尚和小說家左拉就經常來此光顧。咖啡館的裝潢乃是華麗的古典宮廷風,就著一杯口味濃郁的傳統法式咖啡,塞尚在這裡觀察著每一個顧客。名作《玩紙牌的人》,便是以此作為創作背景。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玩紙牌的人》 1893年

跟著塞尚之路來到郊外,有一座名為比貝米斯的採石場。19世紀末,塞尚開始將畫架支在這裡,周圍絕無僅有的自然風貌成為了他眼中的至寶。被開採的山壁擁有著鋒利的幾何線條,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鮮明的反差,並由此孕育了立體派的雛形。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紅色岩石》 1897年

在採石場的山腰,有一座黃赭色的老石宅,是塞尚晚年居住、作畫的“黑堡”。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黑堡》1900-04年

塞尚曾經說:“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的。”而畫室裡的光線自然而柔和,非常符合他的創作要求。塞尚的晚年名作《大浴女》就誕生在這裡。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大浴女》 1906年

而在塞尚之路的盡頭,便是塞尚一生描繪最多的主題——聖維克托山。塞尚的繪畫追求的是超越純粹而短暫的感官體驗,以及還原自然世界的真實和永恆,他堅定地用“固有的幾何形狀”來構圖,以體現他觀察到的自然界的和平與長久,而聖維克托山恰恰有著最為穩定的三角形狀。

古老的山岩反射出微妙變化的光線。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塞尚拋棄了山巒、岩石、樹木等冗餘的細節,用一塊塊明快的色塊大膽表現著聖維克多山,畫作中洋溢出的幸福感一覽無遺。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聖維克托山》

對於塞尚而言,故鄉是他生活和藝術的歸處。他在此出生,在此創作,在此達到藝術巔峰,也在此走完一生。故鄉遍地,都是他的靈魂。

“聖保羅·德旺斯”

最後,讓我們來到遠離塵囂的避世小鎮“聖保羅·德旺斯”。

小鎮位於尼斯和戛納之間,16世紀中葉,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下令在小鎮周圍建造城牆堡壘,以抵擋意大利人的入侵。戰爭平息後,小鎮內外的防禦工事得以保留,構成了其最初的古樸底色。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聖保羅·德旺斯 / Wikipedia

這裡一年有300多個陽光普照的日子,享受著得天獨厚的適宜氣候。小鎮依山近海,從其所在的山脊向外眺望,湛藍的地中海、古老的安提布港、連綿的阿爾卑斯山以及雄偉的埃斯泰雷爾高原,都盡收眼底。

有別於英式花園的含蓄優雅、巴黎花園的精緻時髦,小鎮上的植物生長得層層疊疊,爛漫不羈。蒼翠可愛之下,是猶如迷宮的交錯石道,連接著巷道兩邊的畫廊、美術館及各色工藝品小店。身處其間,一步一景,處處驚喜。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聖保羅·德旺斯街景 / solosophie

小鎮最讓人驚歎的莫過於它濃厚的藝術氛圍。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在此居住的五年間迎來了創作高峰,繪製了著名的《窗邊坐著的女人》和《在花園裡茶飲》。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窗邊坐著的女人》 1922年

罹患類風溼關節炎的雷諾阿離開陰冷的巴黎,在這度過了“陽光充裕”的晚年。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法國新印象派點彩派畫家保羅·西涅克、野獸派勞爾·杜飛等現代藝術巨匠,都先後在這座小鎮流連。

當然,最令小鎮名聲大噪的當屬白俄羅斯裔法國畫家夏加爾。在小鎮居住的36年間,他不斷探索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和抽象之間的關係,在藝術界贏得了極高聲譽,去世後被安葬在小鎮的公墓之中。

夏加爾在白俄羅斯出生,後入籍法國,卻是一名猶太人。他的一生,經歷了巴黎現代派藝術家的“黃金時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美好的愛情和喪妻之痛。複雜坎坷的生命歷程,讓他的畫中充滿了愛的表達:彩色的牛、公雞、花束、天使、居住的房子,他和貝拉。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鋪好的桌子和聖保羅的景色》 1968年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聖保羅空中的太陽》

而妻子貝拉,也是夏加爾所有繪畫的繆斯女神。即便晚年回到聖保羅·德旺斯時,妻子已病逝近40年,夏加爾在描繪聖保羅美景時,仍然將妻子作於畫中。

藝術家的靈感之“地”

《聖保羅戀人》 1983年

深情不過如此,在夏加爾生命最後的時光裡,聖保羅·德旺斯的美景讓他時時想起亡妻。而兩者同為畫作主題,也是畫家以此維繫著故去的妻子和仍在世的自己。

數百年來,這些小鎮或許分別有著多種身份和功能,但在一段特定時期,則都成為了藝術家們最鍾愛的度假療養聖地、創作靈感的發源地、藝術品展覽與流通的中心。回顧歐洲乃至世界藝術史,不難發現這些小鎮的重要地位。對於藝術創作來說,一處得天獨厚的創作場所十分重要。然而與其說藝術家在這些“風水寶地”成就了自己,不如說這些小鎮真正成就了藝術家。

注: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素材未能及時聯繫到相關權利人,如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聯繫我們協商授權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