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羅振玉:補天浴日心,守缺抱殘人

近代中國文化史有三個重大發現,即甲骨文,敦煌經卷和清大內檔案,甲骨文是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在中藥鋪中發現的;敦煌經卷是看守道士王圓籙因打雷震塌牆壁才重現天日;而清大內檔案則是羅振玉從廢紙回收站購回的。

知道羅振玉是比較早了,因為很早就知道偽滿皇帝溥儀身邊有兩個大漢奸,一是鄭孝胥,再一個就是這羅振玉了,他們是頑固不化的前清遺老,也是親日派,儘管也知道他們都是國學大家,但卻也沒什麼好感,漢奸嘛,人見人棄,很正常哈。

羅振玉,字叔蘊,號雪堂,浙江上虞人。他是一位“瑕瑜互見,功過互見”的人物,他極力維護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了一名受人詬病的漢奸。1940年病逝,時年75歲。

如果他不那麼熱心政治,不以恢復大清統治為已任,那他真是留香後世的一代國學大師,可惜地是,正是這不遺餘力地為復辟奔波,背上漢奸之名,一醜掩百美,遭後人唾棄,以至於他為中國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也被埋沒在一片罵聲中,除了對金石,書法及收藏方面的專業人士外,竟少有人知道這位比肩王國維的大師級人物了。悲哉。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羅振玉一生治學勤奮,學識淵博,撰著眾多,學術研究遍及甲骨文、金石學、古器物學、古文字學、經學、校勘學、漢晉簡牘及敦煌學。

他收藏的書畫、青銅器、古籍、簡牘、明器、清宮檔案等,堪稱山海之富,其藏品曾編成《三代吉金文存》、《明吳門四君子法書》、《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等書。

說起這從廢品回收站搶救出國寶一事,大致經過是這樣的。清廷垮臺後,當時的民國教育部因經費不足,便把曾經是絕密的大內檔案當廢紙賣了,被羅振玉發現,高價收回,從而為我國保存了甚為珍貴的一手資料,時間是1921年。

其實事情並不是如發現甲骨文和敦煌經卷那樣的湊巧,它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羅振玉的眼睛是一直盯著這堆寶貝的。

這堆寶貝一直是存放在故宮東華門內的房間中,它包括大清歷代的檔案、奏摺、書籍等等,名為內閣大庫檔案,歷年累積,不可勝數。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羅振玉從1905年就開始在清朝的學部任職,1909年的一天,學部尚書榮慶請軍機大臣張之洞吃飯,羅振玉作陪。席間聽說要焚燬檔案,就請求將檔案轉移到學部,以便將來存放在圖書館中。張之洞同意後,派員辦理,並讓羅振玉協助。羅振玉看到整理人員只將書籍揀選出來,其他公文奏摺卻準備焚燬,而公文奏摺裡面有很多重要的史料,於是請示張之洞,因為已經奏準焚燬,張之洞只能讓羅振玉將這些史料秘密運回學部。

在和財務人員商量運輸和保存的經費時,財務人員認為,光盛放檔案的木箱就得五六千個。為了節省經費,他們決定使用裝米的舊麻袋,這批史料整整裝了八千麻袋。後來新任學部尚書不同意將檔案存放在學部,羅振玉又幾經周折,將這批史料存放在了國子監的敬一亭中。

1921年教育部與歷史博物館以經費困難為由,將八千麻袋約15萬斤的大內檔案,以四千大洋的價格賣給北京前門的一家紙店,作重造紙張的原料。此時的羅振玉在十年前的辛亥革命後就離開了學部,當他知道此事後,立即以1.2萬大洋購回,僱人進行檢理,發現不少秘稿史冊,羅遂擇其珍件加以彙刊編印《史料叢刊初編》10冊。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1924年羅將大部分檔案以1.6萬元轉賣給另一清朝遺老李盛鐸。李盛鐸挑選了檔案中一些珍異史料,將其中的6萬餘件獻給了偽滿皇帝溥儀,其餘部分以1.8萬元轉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看到這裡,也許大家對這轉來賣去的行為是不是很不解哈,感覺他們就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嘛。您還真說對了,這羅振玉是收藏界的頂級大家,少時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家無藏書,讀的書都是借來的,但其天質甚高,七歲時便能質疑師說。16歲中秀才,18歲開始蒐集古器,這個是要花大錢的,所以,以藏養藏是他豐富藏品的主要手段,而以藏治學更是他在學術上取得耀眼成就的途徑。

在收藏上,羅振玉掘到的第一桶金是廣東鹽商孔廣陶的“嶽雪樓”藏書。“嶽雪樓”名冠南粵大地,所藏之書以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為特色,其中有許多宋元版本書。1903年羅振玉應邀赴粵考察教育,得知孔家經濟困難,在出售藏書,於是傾囊選購了其中的一批精品,不久轉手出讓一部分,獲得一大筆錢財。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清末社會動盪,一些達官貴人的後代變賣祖上留下的珍寶,宮廷中的官員、太監把皇宮珍寶偷出來倒賣。羅振玉自1905年到1911年在學部任職,一有空就去琉璃廠等地尋覓,獲得了一大批古籍、字畫和檔案,這些都構成了他收藏和經營的基礎。

在學術上,羅振玉曾說:“自問平生文字之福,遠過前人,殷墟文字一也,西陲簡冊二也,石室遺書三也,大庫史料四也。”這雖是自溢之言,卻也勾勒出了他在學術和收藏上的主要成就。

羅振玉在我國近代學術史上是有著突出貢獻,並取得很高成就的大師,他一生著作等身,刊印的書籍資料更是不計其數,他在晚年他給自己寫了這樣一副輓聯,概括了他一生的抱負和經歷,很是精準: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畢生寢饋書叢,歷觀洹水遺文,西陲墜簡,鴻都石刻,柱下秘藏,守缺抱殘差自信。

半世沉淪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蹕,壬申於役,丁丑乞身,補天浴日意何成。

無論如何,羅振玉集甲骨金石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農學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敦煌學家、歷史檔案學家、書法家及書法史家於一身,是一位不折不扣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

如今,被他搶救出來的這批珍貴的大內檔案,靜靜地躺在國家檔案館中,免費供人們去查閱。據說現在去查詢的人是少之又少,只有在學生放兩假之時,有很多日本的學生和學者前來翻閱查詢,而我國目前每年有關大清歷史的論文汗牛充棟,我不知道這些論文的資料來源出自何處,想必是你抄我抄大家抄的吧,唉,我為這些檔案感到悲哀,也為我國在歷史方面的研究進程感到擔憂。

他心甘情願地充當清朝遺老,任職偽滿洲國,成為受人唾罵的漢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