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經濟學:未老綢繆,我們能做什麼?

銀色經濟學:未老綢繆,我們能做什麼?| 新刊上架

銀色經濟學:未老綢繆,我們能做什麼?| 新刊上架

魏尚進: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在經歷了四十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民眾的物質水平持續提高,壽命也在延長。“未富先老”的焦慮已經不僅侷限在即將邁入高齡的人群。

整體來看,生育率下降、人類壽命延長等因素疊加,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人口紅利消失,養老和醫保支出增加,各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據國家統計局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4.87億,約佔總人口35%,用於醫養領域的費用將攀升至我國GDP的 26.24%。為此,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戰略性議題。

“有備而老”,是政府和家庭部門的共同責任。國家衛計委發佈的《“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貫穿個體生命、社會組織及國家形態的複合概念。

由於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的殺傷力要大於對年輕人,似乎會對“社會老年化”及相應的財政問題有些“微糾正”,但它給許多家庭帶來了無盡痛苦,肯定不能成為激發政策調整的選項。

“有備而老”,不僅有發展老人服務的要求,也有經濟政策創新的要求。不僅要讓老人群體可以繼續發揮才智,創造社會價值;也需要通過金融創新,使年輕人今後的儲蓄投資可以更有效。

政策創新有幾個方面。在給予高齡者基本保障的同時,應該創造條件鼓勵他們適度就業。由湯敏博士領導的友成基金是一個例子,他們組織城市裡退休的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去短期做示範教學或幫助培訓農村學校的老師。在國家醫療、養老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借鑑日本的經驗。本期專題文章《日本老齡化探索的啟示》作者莫邦富指出,為了緩解醫養支出的壓力,不讓孫子輩、重孫子輩等後代揹負鉅額債務,日本舉社會各方力量讓高齡者保持健康,通過“防病於未患”、鼓勵老年人自願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創造一個高質量的健康長壽社會。《經濟學人》將進入“退而不休”這一新人生階段的群體稱為“貓頭鷹一族”(OWLS為“Older, Working Less, Still earning”的縮寫),他們打破教育、工作和退休的“三段式”人生,“既長壽、又年輕”地安享屬於他們的晚年。中國摸索出一條契合國情的老齡化道路,也將為同樣步入“未富先老”之列的其他國家提供經驗與鏡鑑。

金融創新也可以為“有備而老”做出重要貢獻。在推崇儒家文化的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和家庭互助的模式正在被市場化的金融工具與高科技的力量所取代。金融機構和養老、地產等相關產業如果可以認準時機,開發出大眾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老齡化的負擔就有可能轉化為拉動經濟的引擎。

例如,信託養老以信託為載體,為受益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安享晚年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老年人醫養、資產的保值增值、資產隔離以及財富的傳承等(高華聲等,《信託養老,陪你安享晚年》)。又如,從儲蓄投資角度來看,目前多半普通個人很難參與投資購物商場、辦公樓、酒店等項目,REITs等金融產品的出現使得普通民眾也能參與到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不動產項目中(俞乃奮,《不動產投資模式的創新能帶來什麼?》)。再如,金融機構在完善和推廣以房養老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繼續豐富商業養老保險、儲蓄養老等方面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同樣,“人工智能+醫療”技術的進步,讓語音交互、人臉識別和服務機器人、AR、VR等技術在養老領域相繼應用,解決了年輕人口不足的問題,而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銀色經濟學”裡有許多重要而未完全解答的問題,其中包括什麼樣的理念和行動能讓我們更坦然地迎接暮年,享受晚景。要實現老有所養與老有所樂,我們需要前瞻性的財富管理和養老規劃,需要更多的政策創新與金融創新。

願銀色經濟的發展讓天下慈眉善目間全是閒適淡然。

銀色經濟學:未老綢繆,我們能做什麼?| 新刊上架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學術訪問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銀色經濟學:未老綢繆,我們能做什麼?| 新刊上架

本期目錄


封面專題


1

莊巨忠:人口與經濟的雙簧

亞洲人口變化的多樣性意味著不同國家需要不同的對策,也為它們打開區域合作共贏共生的窗口。

2

高華聲、張宇虹:信託養老,陪你安享晚年

將家庭的經濟功能轉交給市場,讓家庭成為一份純粹的親情寄託,這是信託養老潛在的巨大社會意義。

3

俞乃奮:不動產投資模式的創新能帶來什麼?

隨著REITs的出現,居民也能參與到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不動產項目中,分享不動產市場成長性帶來的收益。

4

莫邦富:日本老齡化探索的啟示

防病於未患、讓高齡者繼續幹脆利落地參與社會工作,不僅意味著人們的關注從“生命長度”轉移到“生命質量”,還意味著老齡化時代的醫療費的囊中羞澀可以得到切實緩解。

5

劉國華 王紅國 得老人“心”者,得商機

挖掘老齡商機的根本是消除老齡群體的特定焦慮。


戰疫特輯


1

耿靖:疫情下對數字銀行B端業務的再認識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眾重新認識了數字銀行在B端業務上的優勢、潛力和創新方向,為其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2

張純信、齊超穎:區塊鏈拉開數字化“戰疫”

在現有CIDARS的基礎上加入區塊鏈技術,新老兩套系統相輔相成並行發展,正當其時。

3

許閒:“新型肺炎”保險指南

既然已有的社會保險和政府財政為本次確或者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承擔了所有的救治費用,那麼是否有必要配置商業保險?答案是肯定的。


洞見


1

巴曙松、羅得恩:香港ETF市場:通向全球投資的門戶

香港ETF市場提供多種資產類別、多幣種的產品以及風險管理工具的生態圈,是全球資產配置的理想選擇。

2

李揚:全球債務多維分析

假如中國依靠投資實現經濟增長、依靠地方政府成為投資主體的格局不變,地方發債的情形將愈演愈烈。

3

王慶、寇志偉:理解中國的債務週期

中國已經在2015-2016年跨過了債務週期的頂部階段,現在進入了問題暴露和清理期,市場層面和政策層面的去槓桿已經開始。

4

陳果:A股的長牛前景是否值得期待?

上市公司淨資產回報率(ROE)逐步擺脫整體GDP增速下行帶來的壓力。

5

黃文叡:藝術品投資的“藝術”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已把藝術品列為有價資產,加上藝術品與其他金融商品的關聯性極低,最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種選項。


FRC前沿


張純信:通證經濟與金融科技應用新趨勢

區塊鏈技術保證了財產權和代理問題,並通過應用智能合約來確保執行。在發達國家,這可能不是最關鍵的,但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這可能是採用區塊鏈最重要的優勢。


感謝各位讀者對《復旦金融評論》的關注與厚愛。作為一本金融經濟學公共刊物,《復旦金融評論》已經走進第三個年頭。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向著匯聚金融經濟學界、業界、政界名家鴻儒,立足前沿學術、政策、實務,傳播大師級真知灼見的方向不斷努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