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①:丢失自我,就等于将命运之剑交于他人之手


2020年4月12日,这个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躺了半年多的北大女孩,宣布死亡,与世长辞。


时间往回走,2019年10月9日,包丽在宾馆服药自杀,此后陷入昏迷,被医生宣布脑死亡。


追其自杀原因,发现其源头是遭到同是北大高才生的男友牟林翰的长期精神侮辱——因为包丽与牟林翰交往的时候不是处女。


其实在一开始,两人的爱情也是他人眼中的郎才女貌。


两人在学生会工作中相识,后来一个成了主席,一个做了部长,本是一段佳偶天成。但随之相处越久,了解越深。当男友牟林翰知道包丽不是处女后,不断地暗示包丽自己是因为爱她才变成了接盘侠,而包丽不能把第一次给自己就是犯了大错,所以应该放弃一切尊严的去补偿他。


牟林翰以此为把柄,以爱为幌子,提出让包丽称其为“主人”,多次提出纹身、拍裸照、怀孕、流产、甚至切除卵管永远不能生育等等一些列近似“变态”的要求。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牟林翰的无理要求


令人大为吃惊的是,包丽,这个成年女性,而且是正在受着高等女性的成年女性,竟然用近乎讨好和妥协的方式一次次的去满足对方无理的欲望。


包丽的自尊一点点的被摧毁,甚至完全没有了自我人格。


在这段早已畸形的恋爱关系里,她害怕又依赖,在自己的微博小号上写着“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无力之语,却在哪怕决心自杀的时候还在给男友发微信说:对不起,自己是垃圾,要以死谢罪。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包丽自杀前给男友发的消息


这个连“死”都想到了的可怜的女孩,却到死也没有明白:处女膜是自己的,不是处女,她没有错;甚至分不清渣男,爱上了牟林翰,也没有错;她最大的错误,是在爱情里没有精神独立,失去了自己,也就丧失了说“不”的勇气。


爱情,源于我爱你,至于我不爱你。但大多数人,都只顾着谈论“爱”,却忘了关注爱里最重要的“我”。


如果“自我”被忽略了,丢弃了,就等于将命运之剑交于他人之手。


所以,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不要丧失自我,怀疑自我,要永远保持精神独立。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②:精神独立,是最大的底气


《小王子》里有一只狐狸说过一段话: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竟然会觉得浪漫,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只等待爱的小狐狸,等待一个人来把自己“驯养”,让他成为我的唯一。


经历的多了才懂得,即使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一定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任何关系里,都应保持思想的独立,不能成为“精神上被驯养的小狐狸”。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小王子


“精神上被驯养的小狐狸”就是在精神上完全依赖于驯养他的“小王子”。


我是一个有些缺爱的人,也许会遇到一个会给我足够多的爱的人。但是,我不会用近乎卑微的讨好去换取他的爱。


我也是一个及其缺乏安全感的人,也许会三生有幸得遇到能够令我有安全感的人。但是,我不希望因此就对对方产生精神上的依赖、依恋。


因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足够强大的内心,来自经济和精神的自我独立。


爱情固然美好,但只有先懂得自爱与独立,才能赢得被爱和尊重。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③: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近很流行一个词叫“讨好型人格“,简单说,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拼命付出一切的人。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用力扮鬼脸,只换来父亲一个尴尬又嫌弃的眼神;不断牺牲自己,却还是只得到恋人的抛弃;松子用一生拼命付出,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和对她的一点点的好。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一生为爱而活的松子


还有一种人,是在他人所谓”为你好“的期待里,逐渐失去自我,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


与北大高材生因为爱情自杀不同,著名小说《无声告白》的主人公莉迪亚,是死于家人看似温暖的”爱与期望“。


北大包丽去世:女孩,在任何关系里,都要精神独立

《无声告白》封面


妈妈对她的爱,是希望她能成为优秀的医生;爸爸对她的爱,是希望她融入异国生活。


而这些,都是他们为人父母,自己渴望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所以理所当然的,强压到子女身上。


这些看似”为你好“的期望,不过是拿自以为是的爱去对他人的精神控制。


他人过多的期望,就变成了令人窒息的绝望。


我们总是热衷去讨论什么“妈宝男”“妈宝女”,却很少去反思为什么这社会突然多了那么多“听妈妈的话”的“好”孩子。


当一个人习惯于去让父母替他做任何决定时,这个人就丧失了精神的独立性,而无论年龄多大,哪怕四十岁,都只能还是个听话的孩子。


精神控制从来不止存在于遇人不淑的爱情里,在家庭关系里也比比皆是。


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既与这个世界建立亲密关系,又保持精神独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