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在瑞銀紐約總部做過投行,經手過近40億美金的交易、在貝萊德為超過160億美金的資產提供管理分析,也在貝恩洛杉磯分公司做過諮詢,後來轉型跳入硅谷的遊戲行業,作為產品經理在短短半年將概念變成年薪近800萬人民幣“賺錢機器”,也在2年內做到工作室負責人,手下的遊戲月流水過千萬,管理3個國家近90人團隊。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經歷似乎很不錯,但細細一看,待過的都是外企,自己也是從年少時就公費出國讀高中,在海外工作學習了10餘年後,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比較西化,做事說話也很直接,所以放棄美國的一切 (高薪,人脈,熟悉的環境,舒適的生活,和當時公司正在為我辦理的綠卡) 回國加入創業大潮,在一個貌似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裡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COO,似乎是非常突兀和冒險的舉動。我為何要這樣做呢?

其實這個要從二十多歲時我提前經歷“中年危機”開始說起。大學裡的我,似乎是風光無限,在常春藤本科提前1年半畢業,取得最佳的成績,在學生會和其他重要社團擔任領導職務,獲得梅瑞爾總統獎,同時也作為少數中國人在畢業前一年就拿到了四家華爾街上投行的offer。但是,也在那個時候家裡發生了很大的變故,才發現自己原來以為的那些成績,在殘酷的生活現實面前是那樣脆弱不堪。這些更加強化了我的避開風險的意識,所以我直接就選了加入最保險的瑞銀,而不是雷曼兄弟,儘管後者在美國當時比瑞銀更難進。

雖然過後的金融危機證明我選擇沒錯,工作做得也不錯,但出現了一個更可怕的問題:

就是我活得很不開心,每天都不想去上班,因為不喜歡,對行業的看法也比較偏激, 覺得很多時候是為了湊一個客戶想要的數字而做工作。後來轉去做資產管理了,結果發現還是一樣。我當時很迷茫,從小學開始,我的目標就是進入下一個階段: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工作,所以我很自然地從“如何進入下個階段”的角度看待人生。“進入”就是能力的證明,“進入”就是勝利,邁出了這一步,似乎就必然會邁出下一步。

但是當我走完最後一個可以規定的階段後,進入最熱門的工作,下一步就不知道如何走了。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很害怕的是20年後某天我醒來,會發現自己一直做的是自己不喜歡的事,也沒有真正的成長,把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浪費了,再也回不去了。這個被稱為中年危機的“有一天醒來”的情況就發生在當時20多歲的我的身上。在惶恐不安中,我開始試著定義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在剝離了所謂的名校投行等光環,剝離了職位財富社會地位後,自己還剩下什麼?

我花了過去的幾年來回答這個問題,至今,我都不敢說完全把自己定義清楚了。但是有幾點是清晰的:

  1. 我之前所謂的自信,是建立在成績,外人的看法,工作的成就上的,一旦剝除了,就不剩下了什麼。 真正的自信意味著我的成績,成就,各種經歷的光環,別人對我的看法等所有這一切,都不能來定義我是誰。作為一個人,我的品質,價值觀,去愛去感受的能力,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是定義我是誰的標準。
  2. 我離真正的中年危機已經沒有很多時間了,我不能用自己的時間來過別人給我定義的生活, 它意味著不隨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進入”另一家世界著名的大企業,不是避開風險,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在每一個階段到底想要什麼, 自己希望活成哪種人生。為了這個,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都是值得的。
  3. 我理想中的生活狀態是:不斷學習,不斷體驗新的經歷,不斷進步。我覺得一個人是可以活幾輩子的,不是說轉世投胎,而是說每幾年如果你覺得成長放緩時,挑戰一下自己,冒一些風險,做些不同的事,走一條和之前不一樣的道路。

於是,當其他人在準備金融,諮詢,PE,VC的面試的時候,我在打遊戲:尋找到少年時候的快樂,並且成功從金融業轉型到遊戲公司的產品經理,從頭開始學習寫產品文檔,做設計圖,統計玩家數據,和程序員們一起熬夜,感受玩家對我們的產品的喜愛。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於是,在遊戲圈打拼幾年,經歷了網遊,手遊等從設計,研發,一直到運營後期的完整經歷後,我放棄了美國的一切回來了, 期望和團隊一起見證從無到有打造一款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節約時間”的產品的過程, 也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段人生!

在過去的1年半創業經歷中,有起有落,有開心有痛苦,有凌晨和大家一起趕工的情誼,也有半夜醒來無法入睡的焦慮。回顧一下,有三點讓我感觸頗深:

1.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代替戰略上的思考

和在大公司打工不同,戰略上的思考是從你決定選擇那個創業公司就開始了,而不是加入之後才想。

我當時考慮三點,業務模式的可能性,這個行業發展的前景是否是所謂的風口,以及團隊和你是否互補。

a. 業務模式的可能性是最重要的一點,但容易在前期被忽略。我在加入創業公司之前和我的兩個合夥人深入聊過,當時我對這一行的看法是,需要做到高頻服務自動化,這樣可以最低程度減少人工成本,低頻服務膚需要做到貼心,這樣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服務來進行盈利,這樣這件才能做大。我們三個人對這一塊看法都是一致。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戰略是正確的。當年做了助理這一塊的創業型公司有好幾個,但是最後堅持下來的非常少,這是因為選擇做全自動助理的無法保證體驗,用戶粘性不好,全部的人工的助理則成本太大,時間一長就消耗不起。

戰略沒有抓對,無論多麼努力,也沒法彌補的。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b. 很多人在選擇時會看團隊背景如何,但會忽略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團隊和你是否互補,意味著你在這個團隊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而且互補的團隊不容易起糾紛,比較省心。

c. 這個概念比較顯而易見,豬在風口上都能飛起來。當一個行業目前正被很多人所追捧的時候,融資會很容易,搭建團隊和招聘會很容易,進行一些商務模式的驗證和推廣也會容易很多。公司不久就趕上了Magic和O2O的風口,接著又是人工智能的風口,所以融資和前期的發展能夠比較容易的達到目標。

2.戰場上只有更快,更強,更好

一旦想清楚了以上幾個問題,決定創業,那麼你就需要調整心態,因為你已經踏上了戰場,沒有回頭路了。

如果你做的是比較細分的領域,可以慢慢耕耘,恭喜你,可以過的比較舒適一點,但是一般拿融資的創業公司,前面只有一條路,就得跑得更快,做到更好,變得更強,不然的話就只能被殘酷地淘汰掉。因此從大公司到創業公司心態上需要做一個很大的調整,不能只安於完成一個有點挑戰性的目標,而是要設定非常有挑戰性,甚至不可能完成目標,這樣才能推動自己更快的往前走,因為很多時候,當你錯過這個時機,再要起來就很困難了。

比如之前有一次我負責推動做某一項業務,最早的時候定的目標是10倍增長,當時從我之前大公司工作的經驗上來說,似乎已經是很厲害了,其實可以更好。好在我的合夥人之前創過業,知道什麼樣的目標是需要制定的,就向我建議把它改成二十倍,結果我們是在三個月內,通過不懈的努力,做到了接近三十倍的增長。也因為抓住了這個時間點,後來成功的簽到了一些原本不可能的合作方。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早期的公司裡,職務是什麼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很有可能你會做很多本職以外的東西,唯一的目的是跑的更快,因此你需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在我接觸機票業務前,只知道如何定到票,但是接觸業務一個月後,就對行業發展,裡面的生態,各種術語等了解得比較深入。同樣的,高端酒店,咖啡,外賣,保潔等每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當我們去做的時候,就相當於快速學習了一遍這個行業。因此需要時時保持一種好奇心和旺盛的學習能力。這樣在發展公司的過程中,你也能做到對公司各方面都瞭解。這樣才能跑的快。除了管理和業務發展之外,可能需要對人事行政,財務,工商,法律等各個方面都熟悉,也許今天你還在探討如何招聘,明天就在做用戶積分的機制,後天就在修改法務合同,再後天就去跑工商局搞定一個證明。

每天都有新的挑戰,但這也是創業的樂趣所在。

3.知道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

創業的道路上會有很多選擇,因為你可能會有很多小的方向需要探索,然後也會有很多誘惑,別人會跟你說一些也許很容易賺錢的方法,這個時候就需要很明確的知道自己的侷限性在哪?知道哪些事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比如我們一開始做的時候,線下的機會明顯比線上的多,當年地推也很風行,否需要組建自己的地推團隊,是否是需要和更多線下的商家合作還是聚集在線上?都是我們當時思考過的。你需要問的是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結合優勢而能做的長遠方向是什麼?我們的核心團隊的經驗偏線上和產品運營,優勢是技術和線上運營商務的有機結合,前期也不太適合做大幅的地推,因此我們就沒有在這個方向過多的探索。

放棄百萬美元年薪回國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同樣的,去年很多公司進行大規模的補貼,這個時候我們是和別家一樣進行大規模補貼來搶用戶,還是有更巧妙的辦法?我們嘗試過一小段時間後發現這樣的用戶質量很差,就立刻停止,迴歸到產品上的創新和口碑的建立,反而用很低的成本獲取質量比較高的用戶。

創業,很多時候,和做人一樣,就這樣從方向,心態和方法上,迴歸到自己對自己的瞭解和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