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在瑞银纽约总部做过投行,经手过近40亿美金的交易、在贝莱德为超过160亿美金的资产提供管理分析,也在贝恩洛杉矶分公司做过咨询,后来转型跳入硅谷的游戏行业,作为产品经理在短短半年将概念变成年薪近800万人民币“赚钱机器”,也在2年内做到工作室负责人,手下的游戏月流水过千万,管理3个国家近90人团队。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经历似乎很不错,但细细一看,待过的都是外企,自己也是从年少时就公费出国读高中,在海外工作学习了10余年后,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比较西化,做事说话也很直接,所以放弃美国的一切 (高薪,人脉,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生活,和当时公司正在为我办理的绿卡) 回国加入创业大潮,在一个貌似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里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COO,似乎是非常突兀和冒险的举动。我为何要这样做呢?

其实这个要从二十多岁时我提前经历“中年危机”开始说起。大学里的我,似乎是风光无限,在常春藤本科提前1年半毕业,取得最佳的成绩,在学生会和其他重要社团担任领导职务,获得梅瑞尔总统奖,同时也作为少数中国人在毕业前一年就拿到了四家华尔街上投行的offer。但是,也在那个时候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才发现自己原来以为的那些成绩,在残酷的生活现实面前是那样脆弱不堪。这些更加强化了我的避开风险的意识,所以我直接就选了加入最保险的瑞银,而不是雷曼兄弟,尽管后者在美国当时比瑞银更难进。

虽然过后的金融危机证明我选择没错,工作做得也不错,但出现了一个更可怕的问题:

就是我活得很不开心,每天都不想去上班,因为不喜欢,对行业的看法也比较偏激, 觉得很多时候是为了凑一个客户想要的数字而做工作。后来转去做资产管理了,结果发现还是一样。我当时很迷茫,从小学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进入下一个阶段: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工作,所以我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但是当我走完最后一个可以规定的阶段后,进入最热门的工作,下一步就不知道如何走了。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很害怕的是20年后某天我醒来,会发现自己一直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没有真正的成长,把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浪费了,再也回不去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有一天醒来”的情况就发生在当时20多岁的我的身上。在惶恐不安中,我开始试着定义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剥离了所谓的名校投行等光环,剥离了职位财富社会地位后,自己还剩下什么?

我花了过去的几年来回答这个问题,至今,我都不敢说完全把自己定义清楚了。但是有几点是清晰的:

  1. 我之前所谓的自信,是建立在成绩,外人的看法,工作的成就上的,一旦剥除了,就不剩下了什么。 真正的自信意味着我的成绩,成就,各种经历的光环,别人对我的看法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来定义我是谁。作为一个人,我的品质,价值观,去爱去感受的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才是定义我是谁的标准。
  2. 我离真正的中年危机已经没有很多时间了,我不能用自己的时间来过别人给我定义的生活, 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进入”另一家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不是避开风险,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在每一个阶段到底想要什么, 自己希望活成哪种人生。为了这个,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是值得的。
  3. 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不断学习,不断体验新的经历,不断进步。我觉得一个人是可以活几辈子的,不是说转世投胎,而是说每几年如果你觉得成长放缓时,挑战一下自己,冒一些风险,做些不同的事,走一条和之前不一样的道路。

于是,当其他人在准备金融,咨询,PE,VC的面试的时候,我在打游戏:寻找到少年时候的快乐,并且成功从金融业转型到游戏公司的产品经理,从头开始学习写产品文档,做设计图,统计玩家数据,和程序员们一起熬夜,感受玩家对我们的产品的喜爱。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于是,在游戏圈打拼几年,经历了网游,手游等从设计,研发,一直到运营后期的完整经历后,我放弃了美国的一切回来了, 期望和团队一起见证从无到有打造一款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节约时间”的产品的过程, 也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段人生!

在过去的1年半创业经历中,有起有落,有开心有痛苦,有凌晨和大家一起赶工的情谊,也有半夜醒来无法入睡的焦虑。回顾一下,有三点让我感触颇深:

1.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思考

和在大公司打工不同,战略上的思考是从你决定选择那个创业公司就开始了,而不是加入之后才想。

我当时考虑三点,业务模式的可能性,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否是所谓的风口,以及团队和你是否互补。

a. 业务模式的可能性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容易在前期被忽略。我在加入创业公司之前和我的两个合伙人深入聊过,当时我对这一行的看法是,需要做到高频服务自动化,这样可以最低程度减少人工成本,低频服务肤需要做到贴心,这样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来进行盈利,这样这件才能做大。我们三个人对这一块看法都是一致。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当年做了助理这一块的创业型公司有好几个,但是最后坚持下来的非常少,这是因为选择做全自动助理的无法保证体验,用户粘性不好,全部的人工的助理则成本太大,时间一长就消耗不起。

战略没有抓对,无论多么努力,也没法弥补的。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b. 很多人在选择时会看团队背景如何,但会忽略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团队和你是否互补,意味着你在这个团队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且互补的团队不容易起纠纷,比较省心。

c. 这个概念比较显而易见,猪在风口上都能飞起来。当一个行业目前正被很多人所追捧的时候,融资会很容易,搭建团队和招聘会很容易,进行一些商务模式的验证和推广也会容易很多。公司不久就赶上了Magic和O2O的风口,接着又是人工智能的风口,所以融资和前期的发展能够比较容易的达到目标。

2.战场上只有更快,更强,更好

一旦想清楚了以上几个问题,决定创业,那么你就需要调整心态,因为你已经踏上了战场,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你做的是比较细分的领域,可以慢慢耕耘,恭喜你,可以过的比较舒适一点,但是一般拿融资的创业公司,前面只有一条路,就得跑得更快,做到更好,变得更强,不然的话就只能被残酷地淘汰掉。因此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心态上需要做一个很大的调整,不能只安于完成一个有点挑战性的目标,而是要设定非常有挑战性,甚至不可能完成目标,这样才能推动自己更快的往前走,因为很多时候,当你错过这个时机,再要起来就很困难了。

比如之前有一次我负责推动做某一项业务,最早的时候定的目标是10倍增长,当时从我之前大公司工作的经验上来说,似乎已经是很厉害了,其实可以更好。好在我的合伙人之前创过业,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是需要制定的,就向我建议把它改成二十倍,结果我们是在三个月内,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到了接近三十倍的增长。也因为抓住了这个时间点,后来成功的签到了一些原本不可能的合作方。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早期的公司里,职务是什么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很有可能你会做很多本职以外的东西,唯一的目的是跑的更快,因此你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我接触机票业务前,只知道如何定到票,但是接触业务一个月后,就对行业发展,里面的生态,各种术语等了解得比较深入。同样的,高端酒店,咖啡,外卖,保洁等每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当我们去做的时候,就相当于快速学习了一遍这个行业。因此需要时时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旺盛的学习能力。这样在发展公司的过程中,你也能做到对公司各方面都了解。这样才能跑的快。除了管理和业务发展之外,可能需要对人事行政,财务,工商,法律等各个方面都熟悉,也许今天你还在探讨如何招聘,明天就在做用户积分的机制,后天就在修改法务合同,再后天就去跑工商局搞定一个证明。

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但这也是创业的乐趣所在。

3.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

创业的道路上会有很多选择,因为你可能会有很多小的方向需要探索,然后也会有很多诱惑,别人会跟你说一些也许很容易赚钱的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在哪?知道哪些事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比如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线下的机会明显比线上的多,当年地推也很风行,否需要组建自己的地推团队,是否是需要和更多线下的商家合作还是聚集在线上?都是我们当时思考过的。你需要问的是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结合优势而能做的长远方向是什么?我们的核心团队的经验偏线上和产品运营,优势是技术和线上运营商务的有机结合,前期也不太适合做大幅的地推,因此我们就没有在这个方向过多的探索。

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是怎样一种体验

同样的,去年很多公司进行大规模的补贴,这个时候我们是和别家一样进行大规模补贴来抢用户,还是有更巧妙的办法?我们尝试过一小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用户质量很差,就立刻停止,回归到产品上的创新和口碑的建立,反而用很低的成本获取质量比较高的用户。

创业,很多时候,和做人一样,就这样从方向,心态和方法上,回归到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