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混亂時代中權力的爭奪遊戲

導語: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除中原外還有諸多林立的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國,則被統稱為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說是中國版權力的遊戲也不為過。

五代十國時代的發端

這事還要從唐末一位叫黃巢的私鹽販子說起。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仕途無路,黃巢便破罐子破摔轉而投身於唐末造反活動中去了。因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黃巢起義軍集結迅速,直抵長安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不過好景不長,沒過多長時間他就被倒戈相向的手下大將朱溫和李克用領導的唐軍給消滅了,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結束了,同時五代十國的大幕也就此拉開。


五代十國:混亂時代中權力的爭奪遊戲


(唐末藩鎮局勢圖)

各路豪傑先後登場

這幾十年裡,英才輩出,光是把他們的名字列出來,恐怕就得列兩頁紙,不再囉嗦,儘量刪繁就簡。但無論是誰,談到這段歷史都必然會提到兩個人,那就是朱溫還有李克用。

黃巢手下有一大將名叫朱溫,他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洛陽等地,動搖了唐朝的統治地位。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904年,朱溫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為避免落下個亂臣賊子的名號,他佯意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新五代史ž卷二ž梁本紀第二》:“開平元年春正月王寅,天子使御史大夫薛貽矩來勞軍。宰相張文蔚率百官來勸進。夏四月王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梁。”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度過傳奇一生的人物,晚年卻也因為朝堂之上那把龍椅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友珪殺害,深宮之險惡可見一斑。


(唐末藩鎮圖)

提到朱溫就不得不提他的老對頭——悍將李克用。李克用生於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門北部)。他驍勇善騎射,年少從軍。881年,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鎮壓黃巢。中和三年,在李克用的圍剿之下黃巢退出長安,由於李克用在長安收復戰中功勞最大,因此被命為河東節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東南下大敗齊軍,最終使得黃巢自殺。也就是在這一年,朱溫刺殺李克用不成,而結下一輩子的恩怨。光啟元年(885年),朝廷討伐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李克用指責盤踞關中的靜難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結交朱溫欲加害於他,因此進軍關中引戰,唐僖宗聽聞大驚便逃往鳳翔。乾寧二年(895年),李茂貞、王行瑜及韓建三帥進京挾持唐昭宗,李克用率軍前去營救,救出唐昭宗。在此之後數年,李克用持續與朱溫爭戰,相互間成為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並且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佔據汴州的朱溫對峙。

然天助朱溫,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朱溫建立的後梁爭雄。不過這對冤家之爭並沒有告一段落,李克用死時,留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象徵三個要殺死的仇人。一個是背叛自己的部將劉仁恭,一個是背盟棄約的耶律阿保機,還有一個就是一生之敵朱溫。可見英雄見英雄,分外眼紅吶。

當然除了這對相爭相殺一輩子的梟雄外,在這段歷史中郭威、李存勖,劉知遠、楊師厚等人的個人魅力也是十分耀眼的。


五代十國:混亂時代中權力的爭奪遊戲


(五代十國時間圖)

權力的遊戲落下帷幕

951年,郭威發動政變,顛覆後漢,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不久,後漢殘餘勢力在太原一帶建立了新政權,仍然沿用後漢的國號,史稱北漢。同年秋季,南唐消滅楚國,可連腳跟還沒有站穩,就被楚國殘餘勢力驅逐出境。這一股殘餘勢力的領頭人沒有復國,而是選擇投靠後周,被北周封為武平節度使。

至此,除了後周,十國政權還有6個:後蜀、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北漢)。

對於蒸蒸日上的後周,這6個政權的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吳越、荊南積極向後周靠攏(因為南唐的威脅太大);

南漢地處偏遠,拒絕介入紛爭;

北漢、南唐聯絡契丹,堅決抵制後周;

後蜀閉關鎖國,隔岸觀火,一度有過與北漢、南唐夾擊後周的念頭,卻因三方各懷鬼胎而作罷。


後周帝國創立的頭幾年裡(郭威在世期間),以穩定內部、積蓄實力為主,把北漢和契丹作為主要防範對象,不惹事,不怕事,北漢勾結契丹幾次南下,都鎩羽而歸。國內局勢穩定之後(柴榮在世期間),後周開始經略南方,在吳越和荊南的協助下猛攻南唐,迫使南唐國主去掉皇帝尊號,不敢再以皇帝自稱。緊接著,柴榮又出師北伐,攻打契丹,一路勢如破竹,打得契丹連連敗退。然而,就在此時,39歲的柴榮卻忽然染病,英年早逝。

第二年,也就是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迫使柴榮幼子退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這也就是至今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大宋。結束亂世的道路上,郭威和柴榮已經做了相當出色的鋪墊,接下來,大宋該做的就是四個字——摧枯拉朽。至此,五代十國真正結束.

結語.這段歷史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是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第二次大分裂時期,第一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唐朝實行對外開放,很多胡人政權在五代十國時侵入中原,以契丹為主的遼國滅後晉,燕雲十六州丟失。党項人為主的定難軍獲得獨立,建立西夏國。靜海軍(交趾)則自此脫離中原王朝。這些都對北宋的周邊形勢造成了極大影響。

它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混亂、動盪和黑暗的歷史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一直都存在著統一的因素,而且統一因素在不斷的增長,統一因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諸方面,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一種強烈的凝聚力作用正因為存在著諸多的統一因素,遂使五代十國不同於十六國,南北朝而在短時期內從分裂走向統一。

正如熊德基先生所說: "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時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十國主要集中在五代南方,其中以南唐實力最強,其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後導致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前蜀、後蜀國力則僅次於南唐,但卻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則是十國中唯一立國於北方的一國,也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一國,於979年被趙光義率兵攻滅,北漢滅亡後十國結束。五代十國只有數十年時間,但卻極為混亂,導致全國各地戰亂不止。對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對宋朝的制度建設,文化方向也有很大影響。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