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佛潭橋的歷史,有史料記載的,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奏準在原綏安縣地設立漳州和漳浦縣,立行臺於四鏡,派兵駐守巡邏。其中東行臺設在佛潭橋,陳元光曾東巡到此,率兵從此出發,寫下壯麗的詩篇《曉發佛潭橋》雲:“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沉。去雁長空沒,飛花曲徑深。車沿橋樹往,詩落海鷗吟。馬鬣嘶風聳,龍旗閃電臨。峰攢仙掌巧,露重將袍陰。農喚耕春早,僧迎展拜欽。看看葵日麗,照破豔陽心。”從記載來看,唐時已有佛潭橋。

曉發佛潭橋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魅力海西 古鎮佛潭

佛潭橋的歷史從下坑芙蓉山麓跨鴻儒江邊接岸頭的蓮花山。歷代重建、修建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次重建是元朝。《漳浦縣誌》卷二《方域》記載:“佛潭橋在十七都,元至正六年(1346年),鄉人陳重顯所建,屬一座石樑橋。在此之前,是石樑橋還是木板橋,尚無稽考。據記載佛潭橋中二條石板上分別刻著“鄉人陳重顯建”和“趙夫人修建”。趙夫人何時人未詳,據推測應是宋皇族之裔,元初隱姓開基於佛潭積美。據老人回憶:橋的西端從前立有宋、元、明、清歷代修橋和捐資芳名碑。於1955年元月造木質公路橋時被埋掉。據資料記載明嘉靖進士楊守仁倡建佛潭橋。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一座功德碑題刻的《清皇,大都督林公母一品太夫人陳氏造橋功德碑》至今仍立在岸頭村,記載佛潭橋於清初“遷界”時被毀,港頭村人興化總兵林承以母親名義重建。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據說佛潭橋是用五條大石板並鋪,石橋全長二百餘米,寬三米,分為十八間(孔)。橋的兩頭建石塔,叫做“橋屹”。橋板的墊石因時間久破損,失去平衡,致橋板部分掉落,有幾間(孔)只剩下四條石板或三條石板,其中有一間(孔)只剩下一條石板,兩邊用舊桅杆加寬。石橋板每條寬約67公分,厚約67公分,長度不一,橋頭(下坑)跨度較長,橋尾跨度較短,每條石橋板約20∽30噸重。橋墩船形,雙頭都是尖形。橋墩在支架石板處加四層條石,向前後均挑出33公分左右,用以承託石板,使石板跨度徑縮短,提高石板橋強度。老人相傳,原橋墩距離橋面很高,林埭村曾厝社“牽槽”漁船經過橋下不必降落桅杆,後因上游山地水土流失,日積月累,致使鴻儒江漸漸淤積泥沙,江由深變淺,橋面與水面的距離漸短。

以前,在沒有起重機的時代人如何將每條20~30噸重的石橋板架在高高的橋墩上,為不可思議,甚至傳說為“神仙點化”,從海底浮起來的,所以叫“浮南橋”。另種傳說比較接近科學:石橋板取自蘇山尖石,原來海水可漲到石窟之下,天然大石加工成大石板後,移在用圓木橫鋪面成的軌道,利用圓木滾動,自上而下將石板移在岸邊木排上,載到橋墩下,在橋墩兩頭架起六根大木樑,裝上絞轆,大索套在石板上,吊在絞轆上,利用漲潮,兩頭數人用絞轆慢慢把石板吊到橋墩上。現在有幾位80多歲老人說他們從前親眼看過晉江人耐師用絞轆吊起。1918年2月13日(民國七年,陰曆戊午年正月初三日)地,震掉落的二條橋板。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廈門被日軍佔領,國民黨政府恐怕日軍機械化部隊入侵,採用斷橋計,下令把佛潭橋石板橋炸斷2間(孔),橋的南北群眾來往,低潮時涉水過江,漲潮時乘木船過渡,極不利便,後來群眾集資架橋,按原橋墩每孔用五根木杉為梁,木板鋪面,以利往來。1945年, 侵佔廈門的日軍被美軍海空封鎖,給養困難,且海陸兩軍不睦,陸軍德本光信聯隊殘部於6月30日從海澄縣轄白坑登陸,流竄潮汕日佔區,7月8日(陰曆五月廿九日)經過佛潭時,害怕後有追兵,又把佛潭橋石板炸斷三孔和木板橋二孔。先鋒村老婦在海邊拾起被炸燬的橋板片時,被日軍開槍打中腿部致殘。後群眾集資在原橋墩再架起木板橋。

1954年10月1日省公路修建指揮部轉發軍區命令,修建舊嶼線(舊鎮經佛潭至嶼仔尾)公路,1955年1月16日動工修建舊鎮至佛潭線,至6月23日完成,並在佛潭橋古橋上游側架設一座單車木臺架桑梁公路橋通汽車。1962年9月,利用古橋墩為基礎,重建一座十三孔雙車道公路,12月完工,長148. 09米,寬6.6米,高5. 9米。橋的結構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墩(如舊),原石橋板打斷用以增高橋墩,從此見不到原古橋石板。

佛潭橋原以“佛潭”地名為橋名,後來以橋名“佛潭橋”為地名,自歷代至清朝的地方誌,都稱此地為“佛潭橋”,但當地群眾總是簡稱為:“佛潭”。廈門、龍海,漳浦縣城帶在解放前 則都稱此地為“浮南橋”。另據老人傳說,此地原有另一座“浮南橋”.位置在佛潭橋200多米處,橫跨於康厝(公社舊址)至岸頭(俗稱中埭岸)之間。康厝在蓮花山(今佛潭墟群眾稱此墟為浮南橋墟,又因墟在浮南橋頭, 稱“橋頭墟”,也有很多人稱佛潭為“橋頭”。)以後,蓮花山小島周圍淤積沙土,成為洲地,已無需浮橋純在,但“浮南橋”已成為了地名。

至今,還有很多海外回來佛潭尋親都說祖籍是漳浦浮南橋。

(二)佛潭橋與浮南橋的變遷


文章整理來源:佛曇網、佛潭楊氏世隆衍系族譜、佛曇文化研究會、佛曇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