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磺胺是世界上第一種合成抗菌藥。1932年德國一位醫生、化學家叫格哈德.杜馬克發現一種用於皮革染色用的紅色染料具有抗菌作用,這種染料的商品名叫“百浪多息”。後來經過實驗,他從百浪多息中提取了一種白色粉末,這種粉末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磺胺。杜馬克也因為此項發現於193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世界上第一位也是醫學史上第一位用磺胺藥治療好鏈球菌敗血症的病人是誰呢?正是杜馬克的女兒名字叫愛莉莎。當時,磺胺剛被發現還沒有進行臨床實驗,他的6歲女兒在一次玩耍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感染了病菌併發起了高燒。醫生說她得了溶血性鏈球菌敗血症,已經沒有救了。杜馬克不甘心,他想起了實驗室剛發明的新藥百浪多息“磺胺”,於是他拿出來樣品為女兒注射下去,第二天女兒的燒退了。杜馬克當時太高興了,他說到這是上帝賜予他最好的獎賞,他發明的新藥給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1933年新藥磺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功。一項數據表明,當時得了產褥熱敗血症的婦女在使用了百浪多息以後,死亡率從25%一下子降到了4.7%。1935年杜馬克發表了《鏈球菌感染化學療法的一項貢獻》,這是世界醫學抗感染歷史上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不久之後,磺胺類的新藥不斷被開發和應用,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等。醫生們發現磺胺吡啶比磺胺製劑在對抗病菌方面更加有效,而且有著更廣泛的抗菌效果。對淋病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都具有很大殺傷力,可以使大葉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從25%降到4%左右。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磺胺吡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被廣泛使用,主要的生產國都在歐美國家(青黴素是在1944年才被英美政府公開在醫療中使用)。美國士兵每人都會備有一包磺胺,美國軍隊的流腦死亡率從39%下降到了3.8%左右。到了1941年美國大約有1000萬人使用了1700噸左右的磺胺類藥。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抗戰時期我國的磺胺藥都是進口,40年代後期才開始在國內生產。由於當時日本對我國進行的封鎖,像磺胺這種藥品很難進入國內,只能通過地下渠道偷運過來,所以造成了當時一藥難求的情況,那可是比黃金還要貴重的,可以救命的東西。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抗戰時期藥品“磺胺”緊缺,到底它是什麼藥?你瞭解它的歷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