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佔一方。與山西一直由閻錫山統治數十年不同,廣東軍閥沒有這樣一位貫穿始終的人物,而是不時地變換,比較複雜。而且粵軍軍閥可能要從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龍濟光督粵開始,到1936年六月兩廣事變蔣介石控制廣東結束,並未貫穿全民國時期。下面簡要介紹這六大派系:

一、龍濟光派系

龍濟光,並非廣東人,而是雲南蒙自人,彝族土司,1867年出生,原為清軍將領,參與鎮壓過會黨起義。1907年曾參與鎮壓孫中山、黃興等人領導的鎮南關起義。1911年6月,龍濟光和他的“濟軍”調防廣東,任陸軍25鎮統制(相當於師長)。二次革命時,龍濟光率部進攻並佔領廣州,出任廣東都督兼民政長,並被授為陸軍上將、振武上將軍,所部改稱為振武軍。

龍濟光統治廣東期間,甘願充當袁世凱的爪牙,大肆鎮壓革命黨人,殘酷盤剝廣東人民,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他支持袁世凱稱帝,在袁氏稱帝后投桃報李,封他一等公爵加郡王銜。護國戰爭開始,他站在袁世凱一方,派自己的哥哥、雲南查辦使龍覲光率領粵軍第一師赴雲南鎮壓護國軍,被舊桂系繳械。龍濟光無奈於1916年4月宣佈廣東獨立。

護法戰爭期間,段祺瑞任命已經退往瓊州的龍濟光為兩廣巡閱使,令其進攻廣州護法軍政府。其三萬人的部隊被擊潰,龍濟光本人棄軍逃走。後來他妄圖招募土匪編練振武新軍,因士兵譁變未果。1921年被免去兩廣巡閱使,1926年3月在北京病死。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二、陳炯明派系

陳炯明,字競存,廣東海豐縣人,1878年生於一個紳士商人之家,1898年考中秀才。1906到1908年在廣東政法學堂就讀。1909年成為廣東諮議局議員,立憲派積極分子。後來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陳炯明被同盟會派往東江組織民軍起義。陳炯明為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於11月1日在惠州附近起義,9日光復惠州,陳炯明因此被推為廣東副都督。

廣東都督胡漢民隨孫中山北上後,陳炯明代理都督,獨攬廣東軍政大權。1917年12月2日,孫中山以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名義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並以許崇智、鄧鏗等主要軍事幹部相助(也有監視之意)。這就是後來粵軍的前身。

1918年,陳炯明率領援閩粵軍打敗了福建北洋軍,建立了“閩南護法區”。此時陳炯明和孫中山之間已有裂痕。1920年8月到10月底,援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除了舊桂系的統治。11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之後孫陳之間矛盾不斷髮展,直到1922年6月15日夜陳炯明炮轟孫中山總統府。1923年孫中山發出討伐陳炯明通電,“陳家軍”迅速潰敗,逃到東江潮梅一帶。1925年2月和9月,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組織了兩次對陳炯明的東征,收復了惠州東江等地,擊潰了陳炯明部,陳炯明逃亡香港,1933年9月病逝。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三、許崇智派系

許崇智,廣東番禺人,1911年參加了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出走香港。武昌起義後,任東江民軍參謀長。後來又曾經擔任了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瓊崖鎮守使。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1914年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他和鄧鏗二人,是所信任的主要軍事幹部,派到援閩粵軍工作,既是幫助也是監督。

“閩南護法區”建立後,援閩粵軍擴編為兩個軍,陳炯明以總司令兼任第一軍軍長。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後來援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除桂系,粵軍仍然兩個軍,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參謀長蔣介石,下轄吳忠信、蔣國斌、謝文炳、關國雄四個旅。陳炯明的第一軍叛變後,孫中山將北伐福建的粵軍改為東路討賊軍,許崇智為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1924年3月,統一改編為建國粵軍,許崇智為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陳炯明,許崇智為總指揮。

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不久國民政府改編駐廣東各軍,一律改稱國民革命軍。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蔣介石抓住這一個機會,排斥了所謂“有嫌疑“的胡漢民,逼走了建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此後的許崇智,再無大的軍政作為。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四、李濟深派系

李濟深,字任潮,廣西梧州人,畢業於陸軍大學,後來南下廣州,提升很快,孫中山組織建國粵軍時,他為第一師師長。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粵軍主要分佈於第一、四、五、六各軍,其中又以粵軍第一師(李濟深師)改編而成的第四軍實力最強大,在後來的第二次東征和南征叛亂,第四軍都是主力部隊。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參謀長鄧演達,政治部主任麥朝樞,下轄三個師一個獨立團,師長分別為: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獨立團團長葉挺。後又加一個師,師長徐景唐。

1926年夏天,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四軍一分為二,陳可鈺以副師長率領陳銘樞、張發奎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稱為前方第四軍。李濟深以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的名義率領陳濟棠與徐景唐二師留守廣東。四一二政變發生後,留守廣州的李濟深以及桂系李宗仁和蔣介石合謀,發動了廣州四一五大屠殺。

1929年,因為編遣會議摩擦,被蔣介石囚禁於南京湯山,其勢力被趕出廣東。1933年與蔣光鼐、蔡廷鍇等發動反蔣的“福建事變”。後來逐漸走上公開反蔣之路,成為民革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至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一。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五、陳濟棠派系

陳濟棠,防城港人,當時的防城港屬於廣東,現在屬於廣西了。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他在1929年因為出賣李濟深,騙其去南京,得到蔣介石信任,李濟深被囚禁後,蔣介石任命他為廣東編遣主任,逐漸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被稱為“南天王”。一直到1936年6月他聯合桂系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失敗,中間雖然也有一些省內亂子,但總起來他在廣東統治比較穩定,廣東實際上也是處於半獨立狀態,蔣介石的命令他經常是陽奉陰違的。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紅軍長征出發,比較輕鬆地就通過了由粵軍把守的第一和第二道封鎖線,粵軍或者直接讓開口子,或者象徵性阻攔就後撤,所以紅軍通過的比較輕鬆。

但是蔣介石肯定不能容忍廣東的獨立王國在,因此步步緊逼,於是陳濟棠以抗日反蔣為名,發動了兩廣事變,不過由於蔣介石早已經分化瓦解了餘漢謀等粵軍大將,事變很快失敗,陳濟棠下野到香港。後來又任過國民政府農林部長等虛銜,1950年代病逝於臺灣。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六、張發奎派系

張發奎,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廣東始興人。綽號“張發癲”,大概是因為他作戰勇猛之故,據說東征時曾有一次與敵人短兵相接,他端起機關槍身先士卒!1896年出生,廣東陸軍小學堂及武昌陸軍中學畢業。歷任粵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旅長、師長,第四軍軍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等。

張發奎是在北伐之後開始發跡,李濟深任軍長的第四軍擴編為兩個軍,原來張發奎任師長的第十二師擴編為第四軍,張發奎任軍長,葉劍英任參謀長。第十師擴編為第十一軍,陳銘樞任軍長。後張發奎又兼任十一軍軍長。他帥這兩個軍參加了武漢國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直至打到開封鄭州與馮玉祥會師。1927年6月返回武漢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除了第十軍第十一軍還有賀龍的第二十軍。

1927年9月,張發奎率部返回廣東,11月發動“廣州事變”又稱“張黃事變”。張發奎、黃琪翔發動反對李濟深和黃紹竑的“護黨運動”,李濟深的留守部隊被包圍繳械。張發奎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但是1927年12月,原為粵軍將領的葉挺、葉劍英等組織了廣州起義,張發奎的教導團和警衛團大部分參加了起義,這給了桂系和反汪派攻擊汪精衛和張發奎的口實,南京國民政府下令解除了張發奎和黃琪翔的職務,其部隊受到陳濟棠和黃紹竑等人攻擊,損失慘重,張發奎和黃琪翔下野出國。

張發奎後來與桂系聯合,與桂軍合稱“護黨救國軍”,進攻廣東,遭到陳濟棠與中央軍聯合重創。張失勢較早,其派系多數轉入中央軍系統比如薛嶽、黃鎮球、吳奇偉、歐震、黃琪翔等。到抗戰時期,張發奎曾任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長官等,為抗日將領。1980年代病逝於香港。

民國時期粵軍六大派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