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科技型銀行”背後的“技術含量”——專訪遼寧振興銀行開發中心副總經理陳梓培

2017年,遼寧省首家民營銀行——遼寧振興銀行正式成立。在成立第二年,遼寧振興銀行便在其未來五年發展規劃中確定了打造“科技型銀行”的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引下,遼寧振興銀行2019年年報顯示,全行實現營業收入7.17億元,同比增長246.44%;淨利潤0.75億元,同比增長457.91%。短短不到三年的發展時間,這家年輕的民營銀行秉承“科技助力振興”的理念,正逐步探索成為專而美的科技型銀行。

作為一家剛剛起步不久的銀行,遼寧振興銀行的科技“底氣”從何而來?在技術加持下取得了哪些突破?對此,未央網對該行開發中心副總經理陳梓培進行了專訪。

解读“科技型银行”背后的“技术含量”——专访辽宁振兴银行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陈梓培

遼寧振興銀行開發中心副總經理陳梓培

麒麟、八爪魚、磐石、雲雀、獵鷹五大技術平臺,推動銀行數字化建設

未央網:作為遼寧省首家民營銀行,遼寧振興銀行如何在立足東北的同時發展全國業務?

陳梓培:我行是遼寧省首家民營銀行,著力支持轄區小微企業發展對我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行將支持轄區小微企業作為本行線上業務發展的重要策略和基本原則。協助瀋陽市政府搭建完成瀋陽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併成功推出相關產品,為金融支持本地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同時,利用線上手段發展普惠金融。本行主要信貸業務為線上“小額、分散”業務,主要客戶群體為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通過線上方式,全年累計服務個人和小微客戶超過500萬,遍佈全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客戶佔比近80%,覆蓋了許多從未獲得過銀行貸款服務的長尾客戶。

未央網:在數字化建設方面,遼寧振興銀行目前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是否也遇到一些挑戰?

陳梓培:在數字化建設上,我行加強了科技戰略、組織和人員建設。在戰略上,制定科技五年發展規劃,明確四大能力建設目標、戰略實施路徑。組織上建立並優化了扁平化的科技組織架構,根據工作需要成立包括科技規劃及管理中心、科技基礎架構中心、科技開發中心、科技運維中心、大數據和數據治理中心的科技板塊五大中心。人員建設上,招聘高素質科技人才與技術服務外包模式相結合,確保各項目按時落地。

提高科技支持業務發展水平。建設本行統一支付平臺、風控平臺、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網貸2.0等重要系統,線上業務所依託的基礎架構、大數據、線上交易等系統及相關工作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制定線上業務科技對接標準接口,建立標準化對接流程,負債端科技系統開發測試周期從35天縮短至10天,資產端科技系統開發測試周期標準接口從45天縮短至20天、非標準接口從60天縮短至30天,提高了重點資產負債線上業務項目上線投產效率。實現監管數據報送科技化,報送數據處理對接效率提升30%,批量效率提升60%。

建設五大科技基礎平臺。搭建涵蓋消息中心、批量調度平臺、配置中心和文件系統的麒麟分佈式開發平臺,有力支撐了線上業務系統研發的自主、可控。搭建雲雀開發運維一體化平臺,實現需求線上化閉環管理試點,持續集成和持續部署投產使用,可節約線上業務項目80%投產時間。搭建獵鷹分佈式監控平臺,完成系統層的監控系統、應用層的交易鏈路監控系統,支持對業務相關情況開展多維度監控,並提供實時圖表監控、預警,為定位問題、快速決策提供了保障。搭建磐石信息安全管理平臺,完成信息安全基礎環境建設,建立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機制以及信息安全保險模式,平臺可確保信息安全貫穿線上業務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做到安全前置化、運營場景化、流程精細化。搭建八爪魚大數據平臺,完成大數據基礎平臺、採集中心、資產負債風險等數據模型、相關報表系統、移動駕駛艙等建設任務,全年節約網貸系統數據儲存空間成本70%。

通過數據梳理與應用形成本行數據資產。整合清洗本行負債和資產渠道業務相關數據及傳統核心數據表、渠道用戶中心數據表,實現線上業務的實時數據接入。資產端進件、授信、調額、用信實時業務以及負債端充值、提現、申購、贖回、開戶業務等的實時監控和預警。

積極準備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我行已完成22項軟件著作權、12項發明專利、4項外觀專利申報工作,並與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成功簽署高新申報產學研協議,與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東北大學物聯網研究所初步建立合作關係。

作為中小銀行,應該說我們依然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說銀行品牌影響力較弱,抗風險能力不強,“區域優先、小微優先”的發展思路仍未有效落地,產品體系建設仍需加強,一體化運營能力亟待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及反洗錢等工作距離監管要求仍有差距。

未央網:您認為銀行要獲得競爭優勢,應打造自身哪些核心能力?

陳梓培:一是自主獲客能力。銀行應首先明確發展定位、確定目標客戶群,例如我行客戶群體以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為主。將業務與場景進行深度結合,找到真正有需求的目標用戶群,繪製精準的用戶畫像,提供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服務,進而實現價值轉化。

二是客戶運營能力。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精準分析客戶行為,準確觸發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挖掘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服務,幫助其提高資金管理的效率,從而使客戶體驗到超出必需服務外的驚喜體驗,進而提高客戶忠誠度、滿意度。

三是金融科技能力。明確銀行的金融科技戰略,通過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方面的建設投入形成強大的金融科技能力。在科技創新的技術支撐下提高自主獲客能力和客戶運營能力、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

解读“科技型银行”背后的“技术含量”——专访辽宁振兴银行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陈梓培

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未央網:面對民營銀行差異化定位發展的需求,遼寧振興銀行在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提供相應的金融解決方案時具體應用了哪些金融科技技術?

陳梓培:首先是大數據方面。我行完成大數據基礎平臺、採集中心、資產負債風險等數據模型、相關報表系統、移動駕駛艙等建設任務。以八爪魚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建設先進完備的大數據風控配套系統。搭建風險數據ODS平臺,建設風險數據集市,實現風險數據的有效整合沉澱,為互聯網貸款項目的資產質量監測分析、風險特徵變量分析、模型迭代優化奠定基礎。此外,我行BLAZE決策引擎項目是目前國內決策引擎項目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項目,一般決策引擎項目只實現策略部署的自動化,而我們做到了模型接口調用的自動化。

再有就是人工智能方面。引進機器學習自動建模產品MaximAI+Kaleido,建設機器學習建模平臺,使用其隨機森林、GBDT、深度學習、關聯圖譜等機器學習算法自動化建模,可提升授信、反欺詐、風險預警、調額、催收等風控模型開發效率,縮短模型開發週期,逐步實現模型標準開發,逐步實現風控模型快速優化、快速迭代。

未央網:很多銀行會選擇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開展業務,貴行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更看重哪些技術或資源?

陳梓培:目前我行以與外部頭部金融科技企業平臺合作為主,已制定線上業務科技對接標準接口,建立標準化對接流程。截至目前,我行在資產端,採用直聯方式與百度、美團、小米、平安普惠等頭部平臺開展資產業務項目合作,有力支撐了資產業務快速發展。同時積極推進研發自營業務產品和模式。在負債端,接入京東、百度、360、小米等頭部平臺渠道,推出了“智慧存”、“如e存”等產品。

我行在選擇合作伙伴中最看重其獲客能力,其次是風控能力,同時也關注其對客戶的服務能力。

未央網:未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將不僅體現在網銀、手機銀行等媒介上,而是向智能銀行過渡,遼寧振興銀行是如何向智能銀行發展的?

陳梓培:首先是智能營銷。我行依託大數據平臺進行海量數據採集、數據加工、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打造衍生變量平臺、客戶標籤中心,逐步實現客戶畫像體系。同時結合銀行數字中臺能力實現千人千面的智能營銷平臺。

其次是智能客服。客服作為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關乎企業的信譽和形象。建設智能客服平臺有利於減少人力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實現24小時在線服務、提高諮詢響應效率、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服務訴求,逐步打造“善解人意”的智能客服平臺。

再次是智能風控。通過引進機器學習自動建模產品MaximAI+Kaleido,目前我行已建成大數據驅動+精準AI模型+雲計算技術的智能風控模式。

最後是智能審計。我行逐步推進無紙化、流程線上化、財務處理自動化,為實現後續智能審計提供基礎。但目前智能審計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在審計過程中運用的智能審計還需要人為設定特定的指令,只能在特定基礎審計工作領域達到效果,無法實現審計工作全覆蓋,未來還需要加強探索,逐步實現智能審計平臺。

未央網: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遼寧振興銀行推出了哪些科技抗疫防疫的舉措?

陳梓培:為響應和貫徹執行防範新冠肺炎疫情的要求,配合我行有關管理規定的落地。在科技方面我行採取如下舉措,保證遠程辦公的需要,實現我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不誤。

首先是明確遠程辦公方案。採取通過VPN 遠程訪問辦公環境,通過VPN+雲桌面 遠程訪問開發、測試環境,通過VPN+行內固定生產臺式機現場訪問生產環境或VPN+生產堡壘機遠程應急訪問生產環境。

其次是方案實施與技術保證。在落實遠程辦公方案的過程中,密切關注疫情變化及用戶訪問的需求與辦公時效,及時儲備、部署有關軟件、硬件資源,快速響應和解決各類問題,確保各類辦公環境的穩定運行。

最後是新手段的探索、創新應對疫情,我行探索並運用將科技的工作審批流程遷到釘釘平臺,有效提高各類審批的處理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