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馬球,又稱馬毬。是將馬術與持棍打球相結合進行的運動項目,在《中國古代體育史》中馬球被定義為“人騎在馬上將球用球杖擊入球門的運動項目”。

馬球作為趣味性、對抗性、技術性兼具的體育活動,備受國際體育界歡迎。

馬球在漢代興起的淵源: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的產物

關於馬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馬球起源於波斯,相傳波斯皇帝與基督教聯姻舉行馬球賽進行慶祝,且《經行記》有載“土有菠蘿林,其下有毬場”,波羅球場即進行馬球運動的;而還有觀點認為馬球起源於中原,我國考古的東漢墓葬磚畫中就已出現打馬球圖,曹植《名都篇》中“連翩擊鞠壤”也證明了馬球在東漢時期的流傳。

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無論馬球起源於何方,不可否認的是馬球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相隔萬里的東西方均有對馬球的記載,且各具特色,說明了其多元化的分佈格局以及為世界所廣泛接受的根源。

我國曆史上與馬球息息相關的蹴鞠在戰國時代便已經有了明確文獻記載。作為古代遊牧文明“騎”文化與農耕文明“球”文化結合的產物,馬球在中國的流行必然離不開“騎”文化的洗禮與“騎具”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騎兵尚未成為主要兵種,即使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騎兵才僅僅是嶄露頭角,遠不足以稱得上冷兵器時代的王者。

我國曆史上大規模的騎兵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開國之初飽受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襲擾,漢初統治者勵精圖治蓄積國力準備反擊匈奴,面對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步卒無法適應邊關作戰的需要,發展騎兵已是迫在眉睫。在漢代政府畜養馬匹的倡導下,漢代馬匹資源十分充足,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引進了大批產自西域的優良馬種,馬匹的質量迅速提高,為馬球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漢代出於對抗遊牧民族的需要,主要兵種向騎兵演變,農耕文明與馬背上的匈奴不同,並不具備先天的騎術優勢,而為了鍛鍊士兵的對抗能力,培養出優秀的騎兵戰士,駐紮河西的名將霍去病在軍隊中推廣一種別樣的軍事訓練:將蹴鞠活動用於騎兵訓練,以兵器打鞠,極大地推動了漢代騎兵的訓練,也使得漢代馬球運動的興起。然而此時的馬球僅僅流行於軍隊中僅用於軍事訓練或節日助興。隨後馬球在我國古代不溫不火的延續下去。

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馬具完善馬匹充足,是馬球在唐代盛行的物質基礎

馬具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史,由於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存在天然的騎術、馬匹質量上的差距,在長期對抗遊牧民族的戰鬥中,農耕民族不得不發揮聰明才智藉助外力彌補劣勢,馬具就是這種思想下的典型產物。據考古證明殷商時期我國就有了馬具,漢代為了提高馬力,發明了馬蹄鐵;南北朝時期馬具又增添了頭絡、馬鞍與挽具,尤其是馬鞍的發明,使不善騎術的農耕民族也有了馬背上打天下的能力,騎兵開始成為冷兵器時代的最強兵種,至隋唐時期馬蹄鐵的廣泛普及,古代馬具臻於完善,馬球運動有了其盛行的安全保障。

而唐代政府鼓勵民間私人養馬更是為馬球運動普及打下基礎。唐初北方邊患已經由漢代的匈奴轉變為突厥。魏元忠曾上疏“師行必籍馬力,不數十萬不足與虜爭,臣請天下自王公及齊人掛籍之口,人稅百錢。又馳天下馬禁,使民得乘大馬,不為數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隱。不三年,人間畜馬可五十萬,即詔州縣以稅口錢市之,若王師大舉,一朝可用”。

開唐代民間養馬之先河。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到鼎盛的唐政府加大力度鼓勵民間養馬:自今諸州民,勿限有無蔭,能家畜十馬以上,免貼驛郵遞徵行,定戶無以馬為資。養馬之風的盛行開創了“秦漢以來,唐馬最盛”的盛況。“宛駒冀俊”等大批優良馬種的培育、民間養馬之風的盛行以及馬具的發展完備,使得唐代時普通民眾也有了參與到馬球運動中的能力,馬球終於突破了漢代以來的“小圈子”逐漸盛行於唐代各階層。

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馬球規則完備趣味性增強,備受唐人歡迎

馬球發展至唐代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備的比賽規則,在宮廷貴族進行馬球比賽前,通常還會有教坊樂官進行賽前奏樂,曲意激昂,營造出活躍的賽前氛圍,若有皇帝在場,則還會奏《涼州曲》彰顯威武之勢,比賽中進球則擊鼓為號。高端的馬球比賽已經形成視覺和聽覺的巨大沖擊。在平民階層,雖然沒有奢華的陣仗,但也趣味性十足。

馬球選手們分為兩隊,雙方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直接進行對抗。兩隊球門設在球場的兩端,一般還會有專人負責看守,判斷是否進球。比賽開始後雙方隊員在賽場上快速奔跑爭奪球權,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對抗性極強且對馬術要求較高,有史料記載在中宗時期,唐朝馬球隊曾以四人對抗吐蕃馬球隊十人獲勝,不僅體現了當時唐代馬球技術高超,更從側面反映出馬球的盛行。在唐代馬球賽中比賽賽制也比較多樣,有奪得頭籌即算勝利的賽制,也有規定比賽籌數率先達到即為獲勝的規則,不規定時間長短。因此《杖前飛·馬球》中曾言“連夜結殘籌”。唐代馬球豐富的比賽形式、完備的比賽規則更加增強了馬球運動的趣味性,成為當時唐代各階級追捧的娛樂項目,推動了馬球在唐代的盛行。

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皇帝的喜好是馬球得以在唐代大力推廣的關鍵

馬球運動備受唐代皇室喜愛。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大唐二十帝,十八位都熱衷於馬球運動。資治通鑑曾記載唐中宗“上好擊球,由是風俗相尚”,皇帝喜歡的,必然也會引起達官貴人與平民的正向追捧。

在其後的唐明皇也“好馬,擊球,內廄所飼者,意猶未甚適”。唐穆宗更是因參加馬球比賽致傷而死,可見唐代皇帝對馬球的喜愛程度。不僅如此,這些帝王的球技還頗為精妙。如《唐語林》載:“宣宗弧矢擊鞠,皆盡其妙。所御馬,街勒之外,不加雕飾,而馬尤矯捷。每持鞠杖,乘勢奔躍,運鞠於空中,連去至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二軍老手,鹹服其能。”有著“打球皇帝”之稱的唐僖宗誇下豪言:“朕若去應考‘打球進士’,準能獲頭名狀元。”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馬球在唐代一眾皇帝的大力提倡下延伸到宮廷權貴中,並逐漸下移到民間引起人民爭相效仿。整個社會階層皆“以此為樂”,毫不誇張的講,馬球已經成為代表大唐的國球。

尚武風氣的盛行是馬球流行的社會基礎

唐代以武立國,軍隊戰鬥力更是名聞天下。唐初盛行軍功入仕之風,在此風氣影響下尚武之風於民間大行其道,楊炯《燕歌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即是最真實的寫照。至武則天時代推行武舉,加之府兵制寓兵於農的特色,將民間尚武之風推向高潮。在“天子又銳志武事”的尚武精神發展成為時代特色時,就與競技對抗性極強的馬球運動發生強烈的“化學”反應。馬球本身便發源于軍武之中,因此在尚武風氣濃重的唐代,成為“朝野上下競向趨之”的熱門運動。

甚至唐代讀書人新科及第之時都要舉行“月燈閣馬球賽”以為慶祝。更不用說強者為尊的軍隊了,在唐軍中,“打球”便等同於“提高官兵騎馬作戰技能”,唐人閻寬《溫湯御球賦》中記載:“擊鞠之戲者,蓋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 玄宗天寶年間馬球正式確定為軍隊必修科。自此馬球在軍民兩界風靡。

漢代就興起的馬球運動,為何直到唐朝才風靡全國?

結語

馬球在唐代盛行並非偶然,經過漢代以來長期的經濟技術發展,到了唐代,馬具完備、馬匹質量也有了質的飛躍,馬球有了風靡的基本物質條件,加之統治者的喜好以及社會尚武風氣的盛行,共同推動了馬球在唐代各階層的盛行局面。

參考文獻

1: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古代體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