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逸谦吧唧吧《走向共和》第9期,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上一期我们讲了张之洞办的洋务,亲力亲为看似勤政实际糊涂。李鸿章呢正好相反,自己做甩手掌柜,看似懒惰实则精明。

李鸿章晚清重臣,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个干事的,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名声狼藉。他的老师是儒家圣人之一的曾国藩。1859年李鸿章为了寻找官场上的靠山做了曾国藩的幕僚,自称是拜师,曾国藩死后李鸿章还是一口一个恩师。天平天国作乱,清廷无力抵抗,于是令地方组织团练,曾国藩组织了湘军,但是湘军战斗素质极差,于是曾让李回家乡组织军队,这便是淮军,李鸿章日后当权的政治资本。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怕自己功高震主解散了湘军,但是李鸿章的淮军保留下来,还购置西洋军火。师徒二人后来因为政见不和逐步走上了斗争的道路,二人两派尔虞我诈。曾死后,李鸿章成为官场上风光一时的人物,洋务运动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官督商办,各行其是,雇佣职业经理人

在张之洞为汉阳铁厂头疼的时候,李鸿章也不好过。他刚刚被太后召进京城,熙和园工程落下大亏空没钱了,醇亲王(光绪帝生父)与李鸿章商议办法,李鸿章提出办一个海防捐,卖官鬻爵用功名换银子,但是张之洞上奏弹劾,海防捐停了。李鸿章生闷气,说了些酸话:“张之洞上的奏折一上就准!”但是太后的事情还是要办啊,以水师的名义向洋人借钱。

他在客厅回见四国(德法英)银行的代表,说明九时三刻召见各位代表,但是迟迟不见踪影外国人很生气,听说中国人都没有时间观念,他们的官员更是如此。李鸿章掐着点在九时三刻到了不差一秒。这其实是外交上的惯用伎俩,用来给对方施加压力!

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李鸿章废话不多话,直言道:“我找你们来是为了借钱,我北洋水师经费不足以至于购买军舰,添置火炮都极为困难,如果诸位能在经费上给予帮助我一定予以汇报。”英国代表说:“总督大人是想让我们上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吗?”李鸿章哈哈大笑,你这个洋人居然也知道鹬蚌相争,你不争成吗?十几家银行等着借钱给我,你不借还有别人。法国代表问有什么回报,李鸿章道:“如果利息低一些我们考虑从他们国家购置军舰。”如果你们想借款请和盛宣怀大人商议我还有事失陪了,甩甩袖子拍拍屁股走了。

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商办:所谓商办就是经济上的事让商人来办。盛宣怀登场了,这个清末著名的大官商能力非常强正在李鸿章手下帮李鸿章打理洋务,谈借款的事交给他再好不过了。实际上李鸿章后期所创建的民用企业大多都是由盛宣怀经手的,轮船招商局也好,组建银行也好都是盛宣怀牵头办的。盛宣怀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期望,谈的十分顺利,汇丰银行愿借80万,年息6厘两年还清;怡和银行愿借150万,年息5厘9两年还清;法国东方银行愿借100万,年息5厘5照英镑折算10年还清;德国德华银行愿借100万,年息5厘5,5年还清。

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鸿章问盛宣怀你怎么看?盛宣怀道:“当然是选利息最低的借了,向东方银行,德华银行各借100万,然后让德华银行也把期限延至10年。”李鸿章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商人重利,盛宣怀考虑不周,所以要官督。

官督:顾名思义当官的要监督职业经理人。盛宣怀虽然是“官商”但是他做官的资历浅薄怎么能跟李鸿章这样深谋远虑的人相比呢?李鸿章不仅要考虑利息还要考虑承诺。他对盛宣怀说,不,都向德华银行借,200万,如果年息不能压低,偿还期限延至15年。盛宣怀说,向两家借岂不是周旋余地更大!李鸿章直接拒绝:不,向一家借。盛宣怀沉默了,我听你解释。

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李鸿章道:“借少了你是他孙子,借多了他反而是你孙子(联想一下老百姓跟银行借贷款,款少利厚低声下气,大老板借贷,款多利薄趾高气扬),当然这200万也可以向东方银行借,但是我承诺过,谁借给我钱我买谁的军火,得讲信用啊,法国造的军舰不行,德国行。”一番话看傻盛宣怀。

走向共和:张之洞的洋务与李鸿章的洋务,同是花架子差别这么大二

盛宣怀直言道:“自借洋债以来,这次干的是最漂亮的。”李鸿章只有苦笑了,再漂亮也不还是在昆明湖打了水漂(暗指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