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振興中華,蔡元培的“五育”思想

開啟近代學校不久的中國,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為誰培養人才?事關中國的前途和命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後,在新舊教育更替的關鍵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推進教育改革,將清朝的學部改為教育部,任命教育家蔡元培為第一任教育總長,改造封建教育的第一道法令《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於1912年的1月19日頒佈,內容共14條,概括為八項:

(1)所有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等一律改稱校長。

(2)初等小學校實行男女同校同學。

(3)各科教科書,必須符合中華民國的宗旨,清朝學部頒行的教科書,一律禁用。

(4)小學的經科(四書五經)一律廢止。

(5)小學手工科,應加註重。

(6)高等小學以上體操課,應注重兵式。

(7)中學校為普通教育,不分科。

(8)廢出獎勵出身的制度。

同時,教育部還頒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之標準》11條,對清末教育進行了重大改革。蔡元培於2月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思想。9月2日教育部頒佈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軍國民教育: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是為了對外實行自衛,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蔡元培指出近代中國處於“鄰強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藉武力,勢難恢復。”要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

實利主義教育:蔡元培主張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國家富強才能夠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因為實利主義教育是富國的手段,他認為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在武力,更是以財力為基礎。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認為僅有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還不夠,必須“教之以公民道德”。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興中華,他把培養青年的愛國主義思想作為重要內容,他指出:“愛國心者,起於人民與國土之感情……人民愛國心之消長”與“國運之消長”息息相關,所以必須以新的教育取代舊的教育。

世界觀的教育:蔡元培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進行世界觀教育就在於培養人對現象世界持超然態度,對實體世界則抱積極進取態度。世界觀的教育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於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封建思想專制的作用。

美育教育:蔡元培認為美育教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使人們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所必經的橋樑。他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把美感教育講得很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質高尚純潔,在蔡元培看來,人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存在的障礙不外兩種意識,一是人我之差別、二是幸福之營求。

1912年9月頒佈《壬子癸丑學制》,在課程設置方面貫徹了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小學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基礎,並授以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為宗旨;初小設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女子加設縫紉;高小除初小已有課程繼續深入外,增設中國歷史、地理、理科,男子設農業,女子仍有縫紉。並視地方情形加設英語或其他語種。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分設文、理、法、商、醫、農、工等七科,各科再分若干門課程。

師範學校以造就小學教員為目的。高等師範以造就中學和師範學校教師為目的,除設有普通學校的各種課程外,設有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科目。另外,增設社會生產、生活實用和教育理論等科目,各級師範學校的學生均享受公費待遇。 實業學校教授農、工、商業必需的知識與技能為目的,甲種實業學校實施完全的普通實業教育,乙種實業學校實施簡易的普通實業教育。並且力求適應地方需要,授以特殊之技術。

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把五育思想融進了北大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實行教授治校的理念,並始終踐行,改變了北京大學,徹底打開了中國現代大學之門。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學校長的10年中,始終堅持其治校理念,這給北京大學乃至整個時代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蔡元培胸懷祖國,力主教育救國,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培養可用之才,對中國近現代的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

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振興中華,蔡元培的“五育”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