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我的孩子為什麼總學習學到很晚?總感覺孩子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卻一般。不止一次的,有家長問我同一個問題,相信這個問題也困擾了大家很久,其實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1.學習沒計劃

學習如果沒計劃,只能被家長催促或者老師跟著屁股去做作業。這樣容易沒有清晰的任務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要有計劃性,年的目標、月的目標、周的目標等,要有計劃性去學習。如果數學成績比較差,那就要著重地去提高數學的學習時間,有規劃地去逐步複習課本和提高成績。


例如:在中考最後的衝刺階段,有些同學放下了一切的興趣愛好,一切都為中考讓路,一切都為學習讓路。讓他們很有計劃地為自己編訂每一天的任務,有條不紊的複習書本知識。正是因為這些細緻入微的計劃,使這些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2.學習時間不固定

很多時候,父母總抱怨孩子寫作業晚或者玩的時間過多,這就是學習時間不固定的影響。學習跟玩樂的時間要平衡,固定的學習時間,能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更快,學習效率也更高。


當學習的時間固定的話,那麼小孩子到那個時間點,就能快速開始學習的狀態,把時間提前安排好,也是提高自律性的有效辦法。


例如以下時間表,強大的時間管理,在上網課階段顯得尤其重要。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3.不懂不喜歡去問

蘇聯教育專家贊可夫也說過,提問是孩子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很多東西問了才能長進,有的問題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經別人輕輕地點撥往往就豁然開朗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不敢提問,不願提問,不會提問。所以,老師和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多提問,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什麼都問”,更加不能苛責“什麼都不懂”,要積極啟發孩子多提問多動腦筋。


例如:孩子問:為什麼天上有云?簡單的解釋孩子很可能聽不懂,可以燒了一鍋開水給孩子看,引導孩子觀察,隨著開水燒的時間越來越長,鍋裡的水越來越少。問他鍋裡的水哪去了?他說變成煙飛跑了。因此你要一點點追問,一點點解釋,告訴他水和氣的關係,雲和水的關係,還可以給他講一本書《看雲識天氣》。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4.上課馬馬虎虎、注意力不夠集中

一位媽媽說:我兒子在上課時總改不了走神或做小動作的毛病。經常聽語文和數學老師說他上課發呆或做小動作。

這個有兩個方面。第一,可能是上課的內容不夠吸引,聽不懂上課的內容。但是不要強迫孩子“專心”,專心是“培養”不出來的。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尚有魅力,能吸引孩子,孩子自然會投入注意力。請你想象我們開會或聽報告時的情景,如果臺上的人講得生動有趣,我們自然會把注意力投向他;如果臺上的人講得枯燥無味,我們怎麼能集中注意力傾聽他冗長的發言呢?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強迫孩子做到?強迫孩子“集中注意力”。

第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或者學習的自信心,當孩子對這個事情感興趣的時候,孩子自然就專注於上課了。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沉迷於玩遊戲的時候,可以不吃飯。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5.課前不預習、不復習就做作業

提前去預習即將要學的課本內容,能更快跟得上老師的講課節奏,發現自己學習內容裡的要點和難點。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複習除了能夠更熟悉已經掌握的知識,也能學習到新的東西。在做作業之前,如果可以提前用思維導圖去複習一下今天所學的內容,既能加深記憶,也能更加輕鬆應對作業難題。

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中國·腦力錦標賽丨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笨,可能沒有這樣的習慣


俗話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這說明養成好習慣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來支撐。家長們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時要耐心,不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催促孩子學習,這樣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想要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家長必須要為他創造適宜學習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