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如果石達開不離開,鎮守天國西大門該多好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如果石達開不離開,鎮守天國西大門該多好

石達開轉戰圖


1847年在廣西傳教的洪秀全、馮雲山慕名拜訪16歲的石達開,邀他加入。石達開金田起義時19歲,湖口、九江大捷時23歲,在四川被凌遲時只有32歲。放眼整個太平天國,真正具備軍政大才的,只有楊秀清、石達開和李秀成三人。

早期的太平天國沒有基層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達開在安徽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又開科舉考試,招攬人才,建立起地方行政體系,許多原本對太平天國不友好的知識分子也轉而支持太平軍。在安慶易制與經略江西之後,太平天國領導層對他的政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從此放棄了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實情的經濟政策。

太平軍西征時期,石達開奉命坐鎮安慶,指揮攻克安徽臨時省會廬州的戰役,迫使名將江忠源自盡。在與湘軍的較量中又取得了湖口大捷、九江大捷,軍中的威信和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天京事變以後,石達開奉詔回京,總領朝政。追究屠殺責任時他只懲罰首惡,不搞株連,連北王韋昌輝的弟弟韋俊都得到了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此期間,石達開還提拔重用了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等一批後起之秀,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石達開深得人心,洪秀全又開始心生猜疑,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為安王、福王,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為了避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不得已於1857年5月避禍離京,由於顧念天京安危,石達開並沒有把自己人全都帶走,只帶了幾千人前往安慶。

1857年9月,洪秀全在形勢和輿論的雙重壓力下,罷免了安、福二王,派人請石達開回京主政,但石達開不再相信洪秀全的所謂"誠意",他一向對洪秀全進入天京後不思進取,只圖守住東南一隅的做法很不贊成,因此不願再回去,準備按自己的戰略構想再去征戰。但出於大局考慮,他還是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率兵回援天京。之後,石達開率部先後轉戰浙江、福建,試圖把南方太平軍根據地連成一片,但屢屢受阻遇挫。

1859年,石達開自江西進入湖南進攻寶慶,苦戰數月不下,士氣大損。被迫退入太平軍發源地廣西休整。在廣西,太平軍大力擴充,部隊發展到十幾萬人,但由於遠離天京和蘇皖一帶的根據地,石達開的部隊逐漸成為孤軍,沒有補給來源,也沒有穩固的基地休整,大軍越打越疲。部下很多太平軍紛紛離開石達開,重新返回天京,石達開卻拒絕了手下人招兵迴天京的建議。

1860年,石達開在貴州轉戰數月,作戰連連失利,損失慘重,攻打百色失敗。手下士兵發生幾次叛變,擴充的十幾萬大軍只剩下約兩萬餘人。

1861年9月,為了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自桂南北上進軍四川,湘軍出身的四川總督駱秉章急調各路川軍和滇軍死守金沙江。1863年,湘軍收買太平軍叛徒,趁石達開主力與湘軍決戰之時,裡應外合,放火燒燬太平軍大營的全部糧草,石達開只得率部掉頭進入雲南境內。但石達開心中仍想重新拿下四川,希望效法三國割據,伺機出川可再戰武昌漢口,有朝一日或能重返中原,扭轉大業。

1863年4月石達開強渡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到達大渡河畔,對岸當時還沒有清軍,只有尾追而來的少量地方武裝,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因此耽誤了致命的三天,清兵趕到大渡河對岸加固佈防,聯合當地武裝圍堵太平軍。此時河水暴漲,清兵增多,石達開意識到了危險,組織精銳五千人強渡大渡河,遭對岸清軍炮火轟擊,再加上河流湍急,船筏被毀,士兵死傷慘重。

石達開轉向西進,試圖越過鬆林河取道瀘定橋,遭到當地武裝阻擊,糧草被燒。失去糧食的太平軍只好殺馬充飢,以樹葉草根為食,完全陷入絕境。時任四川總督駱秉章繼續調撥兵馬,源源不斷地圍過來,石達開再也不能跳出包圍圈了。最終石達開以保全士卒為條件投降,遣散4千人,另外兩千死忠太平軍,被安置在大樹堡。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夜襲大樹堡這兩千太平軍全部被殺。

1863年6月,石達開在成都受審,而後從容就義,在成都被凌遲處死,據說被割幾千刀,他始終默然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