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計篇,都講了些什麼?

戰神=99%的計算+1%的算計


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孫子把計篇放在《孫子兵法》的開頭,可體現對兵法的重視程度。既然如此重要,那麼為什麼重要?體現在何處?又應該如何做呢?

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關乎國家生死的事情,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嗎?

第一篇是“計篇”,當然也是圍繞著“計”來寫的,“計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計算”和“算計”。

“計算”體現在“五事七計”。

“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指的是“主孰有道?將熟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算計”用李世民的話說就是“多方以誤”。指的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這部距今約2500年的兵書,至今依然是暢銷書。肯定有其中自身的價值,不同的人也能在其中尋找到不同的真諦。不同的時代需要考慮的事情不同,但是一些思考的方式確實相同的。

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對於孫子說的“道、天、地、將、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行業中,企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甚至同一行業,企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雖然理解有差異,但是理解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從大的方向著眼,即方向正確,接下來的路才能走的順暢,方向不正確可能導致事倍功半,努力卻沒有收穫的結局。企業選擇錯了方向如柯達,自己發明了數碼技術卻藏起來不用,結果就是公司都倒閉了,柯達被人牢記的原因就是它作為一個反面教材。

個人同意如此,不同的行業,同意努力工作幾年,有人能有房有車,有人卻還是擠在擁擠的公寓中,不是混的好的人比混的不好的人更努力,是搭上了時代趨勢的順風車。

我們再來看一下“七計”的運用。我們拿“赤壁之戰”作為案例,來分析一下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我們按照孫子說的七個方面大概做個得分。單從這七個方面來說曹軍是從北方來的步兵,要打長江對岸的蜀吳聯軍,孫然曹操的士兵在陸地上很厲害,但是在水上可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綜合來說,曹魏:蜀吳是6:7,蜀吳略勝一籌。

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當然,如果都是一萬人,按照“廟算”的結果就是蜀吳的勝算更大一些。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兵力。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曹操號稱80萬大軍,蜀吳不足10萬,雖然歷史沒有給出明確的數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曹魏軍隊的數量數倍於蜀吳的軍隊。所以曹操的自信滿滿也就理所當然了。

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有時候1%的算計要比99%的計算還要重要

那麼為什麼曹軍最後敗了呢?這就要用到“算計”了。我們在計算“七計”的時候,曹軍在“天地孰得”這一項不如蜀吳,但是曹操自以為把短板堵上了(把船栓在一起),蜀吳就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先是“草船借箭”,接著上演“苦肉計”,最後“借東風”,一舉燒了曹操大軍。

古為今用,《孫子兵法》教你輕鬆用“計”

在大多數時候,兵力在戰場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凡事都有特例,當蜀吳採用火攻的時候,比拼的就只有天時地利了,兵力的多少不再重要,曹操兵力越多,傷亡越重。

“計算”才是《孫子兵法》的核心,但是偶爾使用“算計”卻可以取得以小博大的效果,但是這都是在在戰場中隨機應變的“靈感”,孫子也是“不可先傳也”,平時還是要練好基本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