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介绍下中国古玉文化的发展吗?

飞哥144718450


据我所知,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大鲨鱼资讯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玉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留下的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宝贵文化资源,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流传千年的名言:“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将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玉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是我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象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

新石器早期,人类的磨矿技术日趋成熟,石材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磨矿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玉石工艺品明净润泽的魅力,便将玉石用作氏族的图腾、族长的象征,以及祭祀祖先和鬼魂的礼器。因为这些玉石被人们认为是山川之精华,是上天馈赠的礼物,玉石拥有沟通天地、鬼神的作用。

直到新石器中期。由于玉石生产技术和社会功能进一步提高,各类非实用的玉石产品迅速增加。虽然一些玉石制品与类似的石器在外形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打磨程度一般比较精细。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原始宗教的进一步发展、祭祀活动的多样化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导致了玉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玉器数量的增加。

新石器晚期,玉器制作的技术日益成熟,作用于工具和武器的玉器,造型与同类石器产生了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造型美观、造型纤细、做工精细,从装饰到一些工具,新形式不断演变,如权杖、玉龙凤、玉牌等。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出现,玉逐渐被各族权贵所垄断,成为了统治阶级炫耀财富、宣示权力的必需品,玉器在祭祀功能上,附加了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夏商周时期,玉器不仅种类繁多,此外,雕刻和研磨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玉雕和玉磨可以制成各种工具,包括适用的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祭祀和宗教用品。商代的玉器技工配合运用阴阳线。它雕刻出无数无与伦比的珍品。随着社会的分化和中央王朝的出现,玉器制度更加完备。广泛用于吉祥、凶杀、喜庆、哀悼、结盟、宾客等等场合。

战国至汉代。玉器饰品,特别是玉盘、玉器摆设、人物、动物等世俗玉器明显增多,玉器饰品成为一种普遍时尚。玉礼器的社会功能正在加速世俗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浮雕、半浮雕和精美的镂空技法。常见的玉器成品有玉璧、玉镯、玉剑饰等等,所用的玉料多为蓝宝石、黄玉等,白玉较为稀有。秦汉时期,玉成为连接神仙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汉代以后,玉被神化到了顶峰。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从礼乐崩塌的混乱、群雄争霸到中央集权的建立,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礼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导致玉器也变得世俗化。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前,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几百年的战争使人们的生活凋零,玉文化的发展也随之衰落。

隋唐时期,玉器文化再度兴起,有花鸟、人物装饰图案、器物丰富的生活氛围,还有实用的杯、碗、杯等,玉器设计的主题主要有花、果、鸟、兽、人在天上飞、虫、鱼等。唐代玉雕风格独特,不乱,布局均匀,薄而厚。但在选题、创意、风格等方面,都受到了绘画、雕塑、金银器创作等已经相当发达的风格的影响。玉雕中人物、花卉、动物的造型力求在浪漫情调中栩栩如生。

宋朝时期是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民间玉也比上一代丰富玉器种类繁多。宋代玉器以花鸟兽为主,以龙凤为吉祥图案。当时玉器的佩饰分为玉束带和玉佩等,内廷有一种特制的玉器。这些玉石材料是从西方各国进口的,玉料的主要景物是白玉,墨玉玉和青玉,其中大部分是白玉和青玉。

元朝时期的雕工有粗有细。兽玉的毛发都是雕刻的,刀法极其精巧。雕琢的云纹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朝时期,扬州生产了大量的玉器,并以苏州为中心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玉器,由于我国玉雕技法不断提高,我国的玉器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玉石雕法中有一种“三层渗透分离法”,非常精细、艺术,主题也很多,如松、竹、花果、松、鹿、人物、鸟善、芒枝、花等,后期更多采用的是吉祥内容和神仙主题。

谋谋说:

建国以后,我国玉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积极进步的良好势头。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各种玉石协会相继成立,玉石学院和玉石文化研究欣欣向荣,特别是以扬州玉雕、新疆玉雕、苏州玉雕为发展中心,玉石产业蓬勃发展。几千年来,我国玉与我国文化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玉文化是我国的隗宝,需继承与弘扬,因为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谋谋侃文化


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论及中国古代的玉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费老说:“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很多独特的东西,但是哪些东西是西方文化史上所从未见,而被中华文明所独有的”?费孝通先生说:“在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的玉器,因为玉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文化所没有或少见的”。

国内受市场经济价值的影响,对玉器的制作、鉴定、工艺、材质以及销售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也是所有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和传播的重点,但是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玉文化和国学文化的相对比较少,我在国内的玉文化讲座做了这么多年,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把我推为中国玉文化传播第一人,虽然头衔过大,不敢虚夸,但是的的确确的却发现了玉文化知识传播的很多误区和认知错误。

中国的玉文化和我们现在了解的很多玉的常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玉文化有8000多年的历史,比中国的文字历史还要早几千年,应该说是中国的玉文化贯穿了华夏5000年的文明。玉才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脉,那么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呢?玉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关系有哪些联系呢?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喜欢玉器?玉文化和现在大家理解的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说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那么在中国文化的复兴巨大工程中,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呢?这么多的问题,在这里一句话两句话肯定说不清楚,

作为当代玉文化的传播者,我现在每天坚持写一篇玉文化的文章,不仅仅是从玉器的常识,器型文化的背景,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探讨玉器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所占有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谢谢!


玉见沈华


玉石,作为美好事物与高尚品德的象征和代表,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玉石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至今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仁、义、智、勇、洁)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中国玉石器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史前时代、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时代、明清时代几个阶段: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夏朝,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其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过渡的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考古发现商代玉匠已经开始使用和田玉,且数量较多;该时期也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还有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玉佩的雕刻技艺特别发达。尤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中国气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也是在这一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并得到各国诸侯们的喜爱。









长安鸿禧


史前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的巫玉时代,也叫神玉时代是玉文化发展的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玉是氏族首领或巫师用于祭祀,占卜或沟通天地神灵的法物。后来用于规范君子言行操守,规定形制身份等级的王玉时代是古玉文化的第二时期,这时期拥有玉的,都是有身份等级的王公贵族,普通人不能拥有玉,有一句成语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讲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犯罪,但拥有了一块与他身份等级不符的玉壁就犯了罪。以后这句成语有了其他引申暂且不表。以后老百姓可以拥有玉了,出现大量的民间玉是玉文化的第三时期,这个时代一直沿用至今。这时的玉赋予了美好的吉祥寓意,被当作辟邪的宝物佩挂身上用于趋吉避凶。民间出现了金石专家专门收藏研究古玉。也出现了不同时期的仿古玉。











六扇门人jgy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它主要包括玉的内涵、玉器的发展史、玉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

首先从玉的内涵来讲,作为装饰品,作为礼品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玉的美学追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念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化。

从矿物学角度讲玉石是地质变异之产物,从这个意义上,玉孕含了天地之灵。藏玉者坚定的认为玉是“天地之精英”。把玩一下手中的玉饰,你不得不承认,每一件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汉代 玉虎

其次从玉的发展史来讲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通常认为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起,距今约七八千年的历史。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认为兴隆洼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兴隆洼文化的玉玦,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玉耳饰。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中期,也就是整个夏朝和商朝早期都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时期,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缓慢不明显的,包括从旧石器至商代早期;后期则是跳跃式、飞速发展,这一阶段商代晚期及至西周。在这种长期的进化中,玉有原来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兴隆洼 玉玦

早在商代和田玉已从遥远的新疆运到殷都安阳。新疆和田玉要经甘肃、陕西或山西到达河南,因此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也被称为“昆山之路”,它是早期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条“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数千年,为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开拓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有关这条道路,我国古代文献《穆天子传》中早有记载。

从制作工艺来讲:玉器是指玉石表面或内部有雕刻的花纹、图案的作品。最主要玉器包含六大类:1、玉雕摆件,如人物、花、鸟、兽等图案的玉器;2、各种玉雕挂件如挂牌、配饰;3、实用器皿包含文房器具及烟酒茶具等;4、采用玉雕工艺加工的玉首饰如项链、戒指等;5、各种仿古玉件;6、专门作为礼品生产的玉器。古代玉的加工分四步:审玉~设计~治形~传神。

现代玉加工分五步:选材~设计~琢磨~抛光~过蜡。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

汉代 玉璧

玉器的艺术风格从审美角度来看,如何鉴赏收藏玉器呢?

1、看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要了解玉的材质:例如是翡翠、白玉、玛瑙等,不同玉材料产地不同,质地不同价格不同,雕琢手法也不同。

2、看玉质

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密度等都是划分玉材等级的重要因素。玉的密度越大越珍贵,玉的硬度越强玉越佳。色泽方面红为翡绿为翠,翡和翠布满就可以成为宝石。

3、看造型和纹饰

造型是玉器的审美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重要因素。纹饰是玉器的装饰 它的美丑很容易被人们觉察、接受。

4、看做工和艺术

工艺精致,线条流畅,小细节利落流畅是好手艺。而艺术则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气韵生动、神形兼备都是艺术美的表现,艺术价值越高鉴赏价值就越高。

战国 谷纹璧

俗话说: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可见玉文化的精髓是美在琢磨,美在心灵,美在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寻梦筑桃源


中国古玉文化发展应该分为六个阶段:

一、孕育于乱石之中

人类对玉器的认识是从石器中开始的。而从石器到彩石,再到玉阗玉,就要经过上万年时间。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时候,玉器制作也算是比较兴旺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可算是玉器文化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玉器有工具、兵器和装饰玉,原始社会的玉器朴素无华,只有玉琮有时会刻有一些纹饰。

二、成长于青铜时代

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玉器在这个时代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祭祀中,青铜器和玉器是两种重要的道具。在那个时代,常常谈鬼神,处处讲礼制,在这种敬天畏神的气氛中,玉器制作进入成长期。

商周时代玉器工具和兵器都已是制作精巧,多有刻花。无论兵器还是器皿造型和花纹都和青铜器相似,玉器花纹也是饕餮纹、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等等。

三、嬗变于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传统体制遭到破坏,玉器制作也要适应这种社会嬗变,神秘色彩趋于淡化,人文精神逐步上升,雕刻精美的佩饰玉逐渐发展起来,当然礼制性的玉器还是主流,但也以环壁类为多,并也逐渐向佩饰玉转化。花纹也从粗犷转向纤细,多为细致的蟠螭纹、云雷纹、蕉叶纹。

四、发展于秦汉统一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代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玉器制作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汉代的佩玉纹饰更精美,内容更丰富,而且出现了日常用玉器。

花纹以几何纹为主。

五、繁荣于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开始繁荣,这个时期的玉器以日常用玉和陈设玉为主,纹饰造型多取材于人物、动物、树木、花草等。装饰花纹以缠枝、连理花卉、葵花等连续图案。宋代兴起复古之风,陈设玉多取形于古代青铜器。

六、鼎盛于明清王朝

元明清时期,经济仍处于上升和发展,玉器制作上也有了大国的气魄,以前罕见的成吨重的大件屡屡出现,耗费人力无数。明清时期王宫用玉,追求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器物的纹饰要么明快素雅,以质取胜;要么满饰花纹,精缕细刻,以工见长。这个时期无论是玉质、工艺、技术、装饰等 方面都达到中国玉器最高成就。


江夏花间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质地细腻、色彩美丽,可使用于非生产性的装饰上。自春秋末年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了。这种看法虽然有点过份,但它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诗经》中也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江山js


中国的玉文华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玉文化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玉是中国的文化的传承,那么在八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玉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变迁呢?

神玉时代

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被认为具有通灵神奇,在这一时期,玉都是被制作成祭祀、祈福的礼器,只在重要时刻或重大事件中使用,用来进行“天人沟通”。这个时期玉器的形制和纹饰比较特别,大多有着宗教意义和实用价值。典型的文物包括:玉猪笼、玉琮、玉璜、玉斧等。

国玉时代

自春秋到汉代初年,玉被看作是统治权的象征。这个时期以和氏璧的出现为标志。和氏璧制成于战国时期,后经秦始皇将其制成传国玉玺,历经汉、三国、晋、唐、宋诸朝,最终不知下落。

当时,得玉玺者得天下,可以号令天下,不知有多少战争和生命是为这“传国玉玺”。也正是这种深深认知,使得历代王朝和君主无不以玉为材质,制成“国印”,即玉玺。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依然珍藏着乾隆时期的二十三方玉制的宝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奥运徽宝正是借喻了玉玺的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

冥玉时代

在汉代,玉的使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其特殊主要是因为金缕玉衣和玉蝉的使用。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玉衣都是汉代的,玉衣仅限于王侯,用于死后包裹尸体下葬。不仅如此,还有“玉握”和“玉塞九窍”的讲究,其中玉蝉是最为重要的一件,由于是放入死者口中,又称“琀蝉”,有“蜕变、转世”之意,而且玉蝉的雕刻十分有特点,被称为“汉八刀”。

官玉时代

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可按官级被授予不同玉质的玉带,是官阶的象征。玉带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追求华美,我们从唐早期和晚期的玉带就可看出这种转变。随着玉的功能性的转变,玉的自身物理特性开始被认知,同时对玉的审美也逐步形成。

从唐代开始玉逐步进入实用器阶段,同时通过构思和加工来展现玉的美。在中国的玉文化史上,唐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玉器从虚幻的象征性器物开始进入了贴近现实生活的实用和赏玩时代。

赏玉时代

在唐宋时期,玉饰、玉质器皿以及赏玩玉器已经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已经盛行,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高潮。在这个阶段,玉器所呈现出来的是其天然质地的自然之美和巧思制作的工艺之美的完美结合。

这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巅峰时刻,也是在这个时期玉开始与人更加亲近,玉不仅仅被观赏和使用,还开始被把玩,至此也就有了“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玉的神秘色彩逐渐被淡化,玉的观赏、实用和把玩成为了玉的新的注解。

藏玉时代

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就是乾隆皇帝,对玉他更是痴迷,后人送其“玉痴”的雅号,据说乾隆从未将玉赏赐过他人,足见其对玉的珍爱。

乾隆对玉的痴迷对当时的上层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第一波玉器收藏的高潮,而真正拥有玉的也只是达官显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玉的开采、加工和销售同样也是被计划的,即统购统销。

玉作为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瑰宝,理应被更广泛的认识和接纳,也应该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知和喜爱。回顾玉文化历史,国家层级对玉的关注和重视都会迎来玉器发展的高峰期,我们有理由相信,玉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


懂球哥哥松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我国内蒙古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就有大量玉器出土。

兴隆洼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玉器从那时开始就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不间断地一直延续到现在。

出土于兴隆洼遗址的玉玦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而中国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贯穿了中华历史进程的每个角落。

纵观中国玉器发展史,每个时代的玉器特征各不相同,在这些极富时代特色的玉器发展过程中,曾经形成过若干次的发展高峰,这些玉器巅峰时期所展现出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最有力的历史佐证。

台北故宫藏战国白玉龙纹环

具体来说,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经历过三个巅峰时期。

中国玉器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中国玉器的萌芽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今天的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玉器最早的发源地。

中国玉器早期的发展进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玉文化分布区域主要有三大板块。

一是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夷玉板块。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玉龙

二是以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的长江以南中部地区的越玉板块。

出土于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玉琮

三是以齐家文化玉器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的羌玉板块。

出土于甘肃静宁的齐家文化玉琮

玉文化这三大板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共同发展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并有交汇融合,最终一起共同造就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汉代。

西周至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而玉器发展到汉代时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因为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君子“比德于玉”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使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的功能外,又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重要物质载体。

台北故宫藏汉代谷纹玉壁

因此,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和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的理性因素,所以汉代玉器在审美上体现出神圣、工整的时代特色。

出土于陕西咸阳的汉代圆雕白玉熊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玉雕精华的同时,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据了解,汉代玉器可分为社玉、葬玉、饰玉和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