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太子,是中國封建王朝對於君主繼承人的尊稱,因為一般其居所在皇帝居所之東,以彰顯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也被稱之為東宮太子。

太子繼承製,是保證封建王權有序傳承,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保障,所以《唐大詔令集》中說:

“建立儲嗣, 崇嚴國本。”

封建王朝對於立儲國本的事情,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到了唐朝,隨著中華文明引來又一個高峰,與之相配套的東宮制度也趨於完善。但任何制度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的,東宮太子制度也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之中。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東宮位置示意圖

宋代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上承盛唐,下啟明清,其太子制度的發展,即是對唐代東宮制度的繼承,也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為後世所師。

一、宋代東宮制度,是由唐朝完善的東宮制度繼承發展而來,繼承了其中優點

宋代之前,唐朝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高峰,不論是在文化建設上,還是在制度改革方面,都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單以東宮制度為例,唐朝在繼承前代東宮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並完善了太子屬官制度,包括所謂太子三保,三少,十率等機構和人員的設置,都為皇權的繼承做好了準備。

總體來說,唐代東宮制度的核心,用三個字可以代替,即所謂“小朝廷”。也就是說,作為君主的儲貮,太子之下有一套完整的,相對獨立於朝廷之外的班子,方便太子儘早熟悉朝廷機構,觀摩政事。

從繼承人身份的角度,唐代東宮制度延續了中國傳統的

嫡長子繼承製,以期保證皇帝位置的有序傳承。

宋代對於唐代東宮制度的繼承,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其一自然是嫡長子繼承製,其二則是對太子的提前教育問題。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嫡長子繼承製開始於西周

嫡長子繼承製不用多說,是封建時代符合道德禮教,保證君主大位能夠和平繼承的重要保障,雖然歷史上不乏廢嫡立幼,甚至以弟篡兄等現象的存在,但從歷史的縱軸上來看,這種繼承製度保證了大多數的時候皇位能夠和平的繼承。

在對於太子的教育問題上,宋代繼承唐朝提前教育的方針,皇帝畢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有著非常繁瑣的禮制流程,要處理國內國外的所有大事,如果不能提前熟悉學習,太子繼承皇位之後,難免出現像“何不食肉糜”之類的笑話。

二、宋代東宮制度,在繼承唐代的同時,也認識到其隱患,對此作出真對應的改革和發展

這對於保障政權穩定運行,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的。當然,唐代的東宮制度下,太子力量過強,對皇權形成威脅,同時早立太子讓其成為其他皇子爭位的靶子,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唐代關於皇位繼承的種種血案,包括著名的宣武門之變,都顯示出唐代東宮制度的隱患。

在此基礎之上,宋代繼承唐朝東宮制度的同時,吸取唐朝教訓經驗,對唐代東宮制度作出了發展與改革。

首先,從立太子的時間上來看,唐代為了讓太子能夠儘早熟悉政務,早立國本,以安天下之心。但是這樣以來難免讓太子成為其他想要爭位的皇子們共同的目標,樹敵太多,不利於太子繼承皇位的穩定。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宋代名臣包拯

宋代在此基礎之上,在立太子的時間長,採取了“重實輕名”的政策。即將嫡長子或者擁有最佳皇位繼承權的皇子,當成太子來培養,但並不著急給其太子的名分,保障太子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的同時,也能儘早的學習觀政。

《宋史》宋太宗年間,曾下令讓皇子任開封府尹,其實就是將他當成太子來培養,但並不著急立太子名分。

“以皇子襄王宗實行開封府尹,改封 壽王。十月,壽王出合尹京。”

這樣一來,儘管嫡長子制度依然存在,但其他皇子貌似也有了機會,不會將所有的目標都對準太子,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太子能夠健康安全的長大。歷數宋代太子繼承皇位的往事,往往要一直等到皇帝即將過世的時候,才真正確立太子名位,而此時其他皇子已經沒有了扳倒太子的時間準備。

另一方面,唐代東宮制度下,太子自由一套相對獨立於朝廷之外的行政體系,甚至還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專屬部隊,也就是所謂的小朝廷。這樣一來,太子固然能夠很早就進入君主的角色,同時太子也有自己的屬官和機構來保障安全,但是相對應的,

太子實力的增強,促使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加劇

事實上,唐代太子等不及自然繼承,想要謀權篡位的,不在少數。在此基礎之上,宋代東宮制度在太子屬官和機構的方面,又採取了“重名虛實”的策略。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宋代皇宮

即保留太子三保,三少,以及瞻事府等機構設置,但不給於其實際的權利,只當成是一種名譽上對朝臣的嘉獎和地位的象徵。這樣一來,太子的實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儘可能的避免了以子篡父等行為的發生。

宋代東宮制度在唐朝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繼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改革,這些改革多是針對唐朝制度的弊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宋代東宮制度在保障皇權有序繼承的同時,也埋下了一系列新的隱患。

三、宋代東宮制度受到重文輕武的思想影響,促使後代君主賢明不過守成之君,失去進取之心,同時也對明清兩代的東宮制度產生影響

宋代重視文臣,以文制武,避免了唐朝以後軍鎮割據,武人亂政的局面。但也造成了軍事上的疲弱,以及國家對文人的過分依賴。

反應到東宮制度上,就是在對太子的教育問題上,也充分重視文臣的意見,而輕視武人的意見。如此造成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就是宋代皇帝一般藝術造詣都比較高,但難免失之文弱。

宋史記載,當時皇子所要讀的書中,一大部分都是儒家學問,根本就是將其當成儒生來培養。

“自後又取工部郎中馮宗元直龍圖閣,亦令講書。凡說《論語》、《孝 經》、《禮記》、《尚書》、《春秋》、《老子道德經》。”

以儒家為主體的士大夫群體,教育出來一個個痴迷於文藝的藝術天才,或者是個性陰柔的陰謀家,然而對於國家眼中的外部壓力,內部問題,都沒有堅定的信心去改革,沒有強大的魄力去面對,使得太祖太宗以後的歷代皇帝,最好的也只能是守成之君,進取不足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宋仁宗

用直白一點的話說,就是血性不足。如此才發生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恥辱的記載,作為一國皇帝,不但被金人俘獲兩位皇帝,甚至連皇后公主,一干貴族女子,也都受到侮辱,很多王室貴女為了竟被侮辱致死,也就是岳飛筆下的“

靖康之恥”

在如此慘痛的歷史背景後,南渡的宋朝政府竟然依然沉浸於江南煙雨,所謂“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令後人所不齒。

除此之外,宋代為了避免發生唐代早立太子,引得諸子相鬥的局面,施行在皇帝將死之時才立太子的政策,固然將明面上的矛盾緩解了下來,但促成皇子之間從小就互相競爭,這種現象在宋代因為有大量操守正直的大臣,還沒那麼大的危害。

但其後被明清兩代繼承以後,諸皇子之間的暗鬥越來越烈,直到清代時形成所謂“九龍奪嫡”的戲碼,將皇室親情徹底斷送。

皇家本來也沒什麼親情,斷送也就斷送了。但是如此選出來的皇帝,無一不是心思深沉,狠辣無情之輩,固然可能在治理國家上面比較擅長,但失去了人性之中柔軟的部分,促使皇帝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太子,國本也”,宋代對東宮太子制度的繼承與發展

宋代皇后

從小就被教育跟兄弟競爭,必要時可以下殺手的皇帝,他能對大臣或者其他臣民有什麼寬容之心,皇家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由此演變為最根本的利益關係。這也是後來明清兩代皇帝和大臣離心離德的根本。

宋代包括以前,固然在權利的支配下,皇家就比較冷血,但至少還有君臣相知,互相信任的主人甕精神,但是宋代以後,天下變成皇帝的私產,臣子們抱著打工的心態,順則錦上添花,逆則勞燕分飛。

這一切,歸根結底,都跟受到宋代東宮制度影響,皇子從小為權力而鬥爭,從而泯滅童心有著直接關係。童年是一個人價值觀成型的最重要時期,這個時候受到的教育,毫不誇張的說,是會影響到人一生的。

後代皇帝從小就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之中長大,他心裡只有對錯,而無善惡。就算賢明也是統治的機器,而失去了人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乾隆皇帝,興文字獄殘害無辜,一切只為政權穩定服務,沒有同情心到了極點。固然開闢了康乾盛世,但想到在這樣的世道里生存,總讓人不寒而慄。

四、結語

東宮太子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體系下重要的一環,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在唐宋之際逐漸定型。宋代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一方面繼承唐代東宮制度中的優勢,另一方面又經歷避免其中隱患。

但所謂矯枉過正,受限於時代和環境的影響,當時的人們不可能看到後世東宮制度的發展和異化,只能是在已有的經驗之上,儘量避免危險,改善制度,從而建立穩定的皇權傳承體系。

其對於唐代東宮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對於宋代本身的皇位傳承來說,是有利有弊的。使皇位能夠較平穩的傳承,同時也讓皇帝失去了進取之心,限制了後代皇帝的成就。

同時,宋代東宮制度還對其後明清兩代的東宮太子制度做了基石,留下而來隱患。當然這不能怪宋代人,他們自己也是在繼承並發展的基礎之上才建立起的東宮制度,後世王朝只繼承不發展,這是後代的問題。


參考文獻:

《宋史》

《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