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鄉里”考(一)

宋代“鄉里”考(一)

宋代《九域守令圖》拓片中的蒲江縣

(供圖:謝添)

中國鄉里制度,萌芽起源於夏商周三代,初步定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楚人鶡冠子《鶡冠子·王鈇》記載:“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裡,裡置有司;四里為扁,扁為之長;十扁為鄉,鄉置師;五鄉為縣,縣有嗇夫治焉;十縣為郡,有大夫守焉。”秦漢至魏晉南朝時期實行鄉、亭、裡,隋朝推行族、閭、保,唐代則為鄉、裡、村。宋代,地方基層管理發生重大變化,進入鄉里制與保甲制並行的時代。

秦漢時蒲江隸屬臨邛縣,僅有“漢安鄉安定裡”之名目傳世,其餘鄉里之名稱久不可考。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卭州蒲江縣上乘院發現“蜀郡臨邛漢安鄉安定裡公乘校官掾王幽碑”,碑文:“永憙元年二月十二日,蜀郡臨邛漢安鄉安定裡公乘校官掾王幽,字珍儒”二十九字。該碑,立於衝帝永憙元年(145)二月十二日,墓主人是蜀郡臨邛漢安鄉安定裡的王幽,字珍儒。

蒲江之地域,自南北朝起至宋代,為廣定縣(蒲江縣)、依政縣、臨溪縣轄地之各一部。依政縣設置於北魏時期,廣定縣設置於西魏恭帝元年(554),臨溪縣設置於恭帝二年(555)。隋文帝仁壽元年(601)為避太子楊廣之諱,廣定縣改名蒲江縣,縣名一直沿革至今。

唐代,蒲江地域上的鄉里之名稱,可考者有“崇教鄉象化裡”和“普慈鄉仁惠裡”。蒲江縣飛仙閣摩崖造像禽星崖34號龕,刻二佛並坐,題名為“鹹通四年歲次癸/未合水柵崇/教鄉象化裡□□□李/貴功德藏於此幕/鋐石/□□□□□□□/雙造釋迦牟尼鋐一身”。鹹通四年即863年,系唐懿宗年號。名山縣看燈山摩崖造像有“杜五如”題記:“蒲江縣普慈鄉仁惠裡清信弟子杜五如等/……敬造彌勒佛一身/……敬造釋迦牟尼佛一身/……敬造阿彌陀佛一身/願閤家平安/鹹通十三年六月五日”。鹹通十三年即872年,系唐懿宗年號。該處另有“盧光”題記:“蒲江縣普慈鄉仁惠裡弟子盧光敬造菩薩一身/乾符□年□月七日”。乾符系唐僖宗年號計六年即874年至879年。

五代時,蒲江縣鄉里之名,僅發現“美充鄉善通裡”之名。1977年9月,四川蒲江出土了後蜀李才墓地的幽契,該買地券有“維廣政二十五年歲次庚申十二月乙/酉朔十八日壬寅今有邛州蒲江縣美/充鄉善通裡沒故亡人李才之靈”的記載。廣政二十五年(962)為後蜀後主孟昶的年號。

秦漢至五代,蒲江地域鄉里之名稱僅有漢代“漢安鄉安定裡”、唐代“崇教鄉象化裡”“普慈鄉仁惠裡”、五代“美充鄉善通裡”之記載,遑論其數目之多少。

時至宋代,蒲江縣、依政縣、臨溪縣所轄之鄉的數目已有準確的記載,但各鄉里之名卻未見載於各類正史與坤輿方誌之中。

現,據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蒲江縣出土的墓誌銘與買地券,一一鉤沉今蒲江縣地域在宋代時期的鄉里之名稱。

一、蒲江縣善何鄉至和裡。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有《僉書劍南西川判官李君惟正墓誌銘》,記載:嘉定“十五年十二月某甲子,其孤仲荘將葬君於縣之善何鄉至和裡兊山之原”。李惟正(1152-1212),字中父,邛州蒲江人,少時遊學成都學宮,受知於李舜臣、楊輔、楊甲、勾昌秦、蘇詵,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進士,歷官漢州戶掾、仁壽縣令、僉書大安軍判官、新津縣令、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嘗著書翼《論》《孟》,卒於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嘉定十五年(1222)葬於蒲江縣善何鄉至和裡。

宋代“鄉里”考(一)

僉書劍南西川判官李君惟正墓誌銘(部分)

1984年2月,蒲江縣插旗鄉金家村七組相繼出土史遠孫買地券、周氏買地券、史仲元買地券。券主人皆為善何鄉至和里人,其墓安葬地亦在善何鄉至和裡。

史遠孫買地券,紅砂石質,呈碑形,券石上端左、右抹角,高28cm、寬33.5cm 、厚2.3cm。券面線刻橫長方形線框,其中再豎刻11條單線,使其形成12行線框。券文刻於線框內,從左至右共12行,行12至15字,共180字,字徑1.1至2cm。該券全文:“維皇宋紹定六年歲在癸巳八月一日/癸酉朔乃有邛州蒲江縣善何鄉至和/裡住逝者史遠孫郎諱遠孫奄經多/年未卜安厝召良師選得當裡本家六/十畝田內定得丁山甲水以十二日甲申直幡幢/相送用安神魂先用信錢萬萬九千九百貫/文買得此地一段四方標立界至分明昔/日錢財交度了更無變悔如有先悔/天烈地絕證明書契人張堅固讀契/人李定度王橋赤松子地主東王父西/王母印契人金主簿故立此契券令/遠孫即地下照用者乾元□母書”。

宋代“鄉里”考(一)

史遠孫買地券

周氏買地券,紅砂石質,呈碑形,券石上端左右抹角,高27 cm、寬37.5 cm、厚3.1 cm。券面線刻橫長方形線框,其中再豎刻13條單線,使券面形成14行線框。券石下方局部剝蝕,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券文刻於線框內,從左至右共13行,行5至16字,共161字,字徑0.8至3.3 cm。該券全文:“維皇宋紹定六年歲次癸巳八月一日/癸酉朔乃有邛州蒲江縣善何鄉至/和裡住逝者周氏愛娘□□經多年/未卜安葬召良師選得當裡地/名六十畝田內定得丁山甲水巳十二日/甲申直幡幢相送用安神魂先用/信□萬萬九千九百貫文買得此地一所/四方標立界至分明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北至玄武當界龍神土地擁/護萬年窀穸一地烏鳶螻蟻/莫敢相食則是孝子慈孫/所藏之處已有券文/乾元□母書”。

宋代“鄉里”考(一)

周氏買地券

史仲元買地券,紅砂石質,高27cm、寬37.5cm、厚2.2 cm。券面線刻橫長方形線框,其中再豎刻13條單線,使券面方框形成14行。券文刻於線框內,從左至右共13行,行5至14字,共149字,字徑1.1至3.4 cm。該券全文:“維皇宋紹定六年歲次癸巳八/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直乃有邛州/蒲江縣善何至和裡任逝者史朱/行郎諱仲元久儐藁所今卜得當/裡地名六十畝田丁山甲水用安神/識先用信錢萬萬貫文買得此吉/地一所東至青竜南至朱雀/西至白虎北至玄武四方標立界至/分明赴當界竜神土地擁護/萬年窀穸一地烏鳶螻蟻莫/敢相食則是孝子慈孫所藏/之處已有券文/乾元□母書”。

宋代“鄉里”考(一)

史仲元買地券

該三通買地券,立於紹定六年,即1233年,為南宋理宗年號。插旗鄉金家村,今為壽安鎮金家村,說明該地帶在南宋時為善何鄉至和裡所轄。

二、蒲江縣善何鄉明良裡。

1971年,蒲江縣壽安鎮董口村四組出土李氏戌娘買地券。該券,白砂石質,呈碑形,券石上端左、右抹角,額部鐫刻捲雲紋圖案,下端立於基座之上。高40.5 cm、寬33 cm、寬3.4 cm。券面豎刻10道單線欄,使券面形成10行線框。券文從左至右刻於線框內,行15至19字。全文共171字,字徑0.8至2.2 cm。該券全文:“維乾道七年歲次辛卯十月壬寅朔初八/日己酉爰有大宋成都府路邛州蒲江縣善何/鄉至和裡住逝者李氏戌娘以疾傾逝俄經多年/今乃利年在於當鄉明良裡擇得兌崗庚穴巽/水吉地以造墳塋用安神識其地信錢收買吉地/東至青竜南至朱雀西至白虎北〔至〕玄武/上至蒼天下至黃泉四方界至標立分明/赴當界竜神土地擁護亡者令得宅兆一切鬼/神勿令侵害鳥鳶螻蟻莫敢相食即是孝/子慈孫奉終之至已有券文一如律令”。該買地券,立於乾道七年,即1171年,為南宋孝宗年號。墓主人李氏戌娘是善何鄉至和里人,墓地安葬在善何鄉明良裡。今壽安鎮董口村地帶,南宋時為善何鄉明良裡所轄。

宋代“鄉里”考(一)

李氏戌娘買地券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中《處士髙君大中墓誌銘》記載:“道充將以嘉定三年三月丙申葬君夫人於善何鄉之兊山”。南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髙大中之子高道充安葬母親魏氏於善何鄉。《魏府君天祐墓誌銘》記載:“其子仲許將以七年七月乙酉葬公於縣之善何鄉聖亥山之原”。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魏天祐之子仲許安葬其父於善何鄉。《太常博士知紹熈府朝散郎王聘君墓誌銘》記載:“端平元年三月某日終於治寺,明年四月某日安厝於善何鄉坎山之原”。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魏了翁學生太常博士知紹熈府朝散郎王萬里辭世,第二年即1235年歸葬於善何鄉。《祖妣孺人高氏行狀》記載:“祖妣葬我王考於善何鄉辛岡之原”,魏了翁祖母高氏葬丈夫魏革於善何鄉。

宋代“鄉里”考(一)

處士髙君大中墓誌銘(部分)

宋代“鄉里”考(一)

魏府君天祐墓誌銘(部分)

宋代“鄉里”考(一)

太常博士知紹熈府朝散郎王聘君墓誌銘(部分)

宋代“鄉里”考(一)

祖妣孺人高氏行狀(部分)

髙大中夫人魏氏、魏天祐、王萬里、魏革之墓,皆葬於蒲江縣善何鄉,至於該鄉的哪個裡,魏了翁在墓誌銘、行狀中語焉不詳,已不可考矣。

三、蒲江縣皈寧鄉靜務裡。

2001年11月,蒲江縣甘溪鎮共和村三組出土吳榮祖為吳宣義、黃氏金娘買地券。該券,紅砂石質,券石局部殘缺,高40 cm、寬34cm、厚3.4cm。券文從右至左共9行,行9至18字,共144字,字徑1.2至1.7cm。該券全文:“維皇宋邛州蒲江縣皈寧鄉靜務裡西界鎮/孤哀子吳榮祖奉亡父壬行宣義母親黃/氏金娘之柩葬於本里佛頭山乾山□□之原/謹以牲幣告於後土卜於斯址創建幽堂以/藏遺體上極太虛下盡厚地東西南北無有/底止所有先居伏屍故氣□夫山澤妖精鬼/魅各仰明知急急遠避如有干犯主者收/治太歲庚寅月建卯□葬日庚申吉時掩/閉宅兆於茲千秋寧敉”。

宋代“鄉里”考(一)

吳榮祖為吳宣義、黃氏金娘買地券

該買地券,券文中紀年文字有“太歲庚寅,月建卯□,葬日庚申”一語,兩宋間僅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2月27日的干支與之相符,故可確定該買地券時代。券文中的吳榮祖、吳宣義、黃氏金娘是皈寧鄉靜務裡西界鎮人,吳宣義、黃氏金娘墓地安葬在皈寧鄉靜務裡佛頭山。今甘溪鎮共和村地帶,南宋時為皈寧鄉靜務裡所轄。

四、蒲江縣鹽泉鄉恩洽裡。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有《榮州司戶何君普墓誌銘》,記載:“以貧不克葬,君之友前潼川漕樊仲恂士迪賻以金錢,餘之表兄髙南叔稼為買冡於縣之鹽泉鄉恩洽裡震山之原,十二年八月壬申乃克襄事”。何普(1142-1208),字徳厚,邛州蒲江人,魏了翁的啟蒙老師,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特奏名,遂寧府青石縣主簿、榮州司戶參軍兼司法,嘉定元年(1208)卒於治所,十二年(1219)葬於蒲江縣鹽泉鄉恩洽裡。

宋代“鄉里”考(一)

榮州司戶何君普墓誌銘(部分)

1988年1月,蒲江縣城新東門大橋南側出土樊氏十一娘買地券。該券,白砂石質,高50cm、寬42cm、厚4 cm,呈碑形。券文從左至右12行,每行3至18字不等,共177字,字徑1至2.6 cm。該券全文:“維天聖九年歲次辛未十一月甲辰朔/九日壬午大宋東京劍南西川邛州蒲/江縣普慈鄉禮過裡歿故亡人樊氏十/一娘今用銅錢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就於恩洽裡黃天丈后土母十二神邊買得/前件墓田一所周流一傾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蒼天下/至黃泉四至分明即日□財分付天地神/明瞭保人張堅固李定度知見人東王父西/王母書□人石功曹讀□人金主簿書□/了飛上天讀□了入黃泉太上勅急急/如律令”。該買地券,立於北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樊氏十一娘是普慈鄉禮過里人,其墓地在鹽泉鄉恩洽裡。今蒲江縣城新東門大橋南側一帶,北宋時為鹽泉鄉恩洽裡所轄。

宋代“鄉里”考(一)

樊氏十一娘買地券

1991年7月,蒲江縣東北鄉金馬村二組出土何氏買地券。該券,白砂石質,高40 cm、寬33cm、厚3.5 cm。呈碑形,額右“日碑月”三字,10行從右至左,正向反向間書,每行9至17字不等,共169字,字徑1至2.1 cm。該券全文:“維天聖元年太歲癸亥九月壬戌朔二十三/日甲申即有邛州蒲江縣鹽泉鄉恩洽裡/歿故亡人何氏今用錢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就於當裡黃田父后土母社稷十二邊神處/買得前件墓田一所周流一傾東至青竜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蒼天下至黃泉四/分明即日錢財分府天地神名了保人張堅凅李定/度見知□東王父西王母書契人侯功曹讀/契人金主簿書契飛上天讀契人入黃泉/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該買地券,立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何氏是鹽泉鄉恩洽里人,其墓地亦在該鄉該裡。東北鄉金馬村,今為鶴山街道金馬村,其地帶北宋時為鹽泉鄉恩洽裡所轄。

宋代“鄉里”考(一)

何氏買地券

1982年9月,蒲江縣東北鄉飛虎村五組出土王公買地券。該券,白砂石質,高51cm、寬36cm、厚4.1 cm。券文從左至右共12行,行7至16字,因券石剝蝕嚴重,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或已缺泐,現僅存176字,字徑1至2.4 cm。該券全文:“維元祐三年太歲戊辰九月甲辰時今/有大宋國劍南道西川邛州蒲江縣鹽泉/鄉恩洽裡男弟子王□□買得墓田/□□造吉□□弟子使錢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黃天置造吉宅內十二/(上缺)前件吉(下缺)白/□□至朱雀北至□武上至青天下至黃/□□日錢財分付吉宅內了保人是東王父/□□□書契人海中魚讀契人江中水願吉/(泐蝕)/(泐蝕)/(上缺)急急如律令”。該買地券,立於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墓主人王公是鹽泉鄉恩洽里人。

宋代“鄉里”考(一)

王公買地券

另,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中的《譙府君春墓誌》記載:嘉定六年“九月庚申葬於鹽泉鄉兊山”。譙春(1143-1213),字子長,邛州蒲江人,嗜書多藏,南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卒,葬於鹽泉鄉兊山。全集中的《隆州教授通直郎致仕譙君墓誌銘》記載:“葬以紹定三年正月壬午,墓在鹽泉鄉恩泉阡祔承事府君之右”。墓誌主人譙仲甫,一名仲午,譙春之子,邛州蒲江人,南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進士,官至隆州州學教授,以通直郎致仕。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譙仲甫與夫人費氏合葬於鹽泉鄉恩泉阡。

宋代“鄉里”考(一)

譙府君春墓誌(部分)

宋代“鄉里”考(一)

隆州教授通直郎致仕譙君墓誌銘(部分)

此三人之墓葬地均在鹽泉鄉,至於具體到該鄉何裡已不可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