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果樹栽植史略


西安市鄠邑區果樹栽植史略

《漢宮舊儀》載:“上林苑方三百里……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三千餘種植其中”。有梨、棗、慄、李子、梅李、杏、柰(沙果)等,還有張騫從西域帶回的葡萄、核桃、石榴等。南方多種熱帶亞熱帶果樹也被引種其中,因不適應氣候,多不能過冬而死亡。

據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鄠縣鄉土志》記載,時果樹有胡桃(核桃)、蘋果、石榴、海榴、杏、桃、柿、李、梨、慄、銀杏。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修鄠縣誌》載:“境內果木名目繁多,果類則有梨、棗、胡桃、蘋果、石榴、海榴、桃、杏、柿、李、甌葡、碧桃、栗子、櫻桃、葡萄、紫櫻桃等”。1949~2005年年,縣域種植的果樹有9科15屬27種,面積較大的依次是蘋果、梨、桃、葡萄、獼猴桃、柿子、核桃。樹種有薔薇科:蘋果、海棠、山定子、沙果、西洋梨、白梨、砂梨、秋子梨、普通桃、山毛桃、普通杏、中國櫻桃;石榴科:甜石榴;核桃科:核桃, 麻核桃、山核桃;殼鬥科:板栗、茅慄;獼猴桃科:獼猴桃;銀杏科:銀杏;葡萄科: 野葡萄、歐洲葡萄;柿樹科:普通柿、君遷子;鼠李科:棗、酸棗、拐棗。

民國二十九年(1940)以前,基本上是房前屋後、田邊地坎零散栽植,主要有柿子、核桃、桃、杏、葡萄等。此後桃、蘋果、梨、葡萄等有成片栽植,但面積不大。1970年全縣果樹3400畝,總產59萬斤。1972年後發展較快,至1980年全縣果樹面積9443畝,總產365.65萬斤,人均水果8斤。1975年以前果園為大樹冠稀植,蘋果每畝14~19株,梨每畝28株。多數管理粗放,因而掛果遲,產量低。1975~1980年提倡密植栽培,蘋果每畝達56~84株。

1981年推廣矮化密植,蘋果每畝達110株左右,梨每畝110~148株,並且配合密植引進一批新品種。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果樹快速發展。1995年全縣果樹總面積80 730畝。戶縣地處秦嶺北麓,夏秋陰雨較多,光照差,晝夜溫差小,蘋果糖分積累和色澤都趕不上渭北和陝北,因此銷路不暢。自1998年起毀園轉產較多。

至2005年全縣果樹面積46 890畝,為1995年的58%。

本文轉載自"https://www.toutiao.com/item/6819939834644136461/",文中觀點並不代表本號觀點。本號尊重原創版權,如有冒犯,請私信立即刪除。同時歡迎各類投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